“教—学—评”一致性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开展路径

作者: 杨晓燕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教—学—评”一致性逐渐成为构建教学活动的主要模式。在这一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应平衡好教、学、评三者间的关系,科学设计教学活动,建构良好的课程模态,以助力学生的深层次发展。笔者在本文对“教—学—评”一致性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进行了探究与分析。

一、多层次分析教材,科学设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将统领整个课程教学。高中地理教师应深入分析教材,明晰重难点,从而科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更具针对性、层次性,能突显核心素养内核,指引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参与学习活动。

以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第一节《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的教学为例。该内容重点讲述植被与自然环境间的密切关系。结合课标来分析,学生需要通过野外观察或者运用视频、图像等,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所以,学生学习本节课的重点便是用地理语言表述植被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以此便可以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设定四个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出发探寻这一重难点。具体目标如下:

目标一:学生能结合主要植被景观图及相关文字资料介绍,了解不同区域植被的类型及其群落特点,从不同区域的角度分析植被的特征,形成区域认知。

目标二:学生能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等角度出发,分析它们对世界主要植被分布、生长、形态等方面的影响,形成综合思维。

目标三:学生能识别生活中主要的植被类型,并以地理学的视角分析现实生活中植被保护的问题,提出让植被与自然环境形成良好生态关系的策略,增强地理实践力。

目标四:学生能在学习中关注植被的生态功能,明晰植被遭到破坏后带来的严重后果,能增强保护植被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二、多领域考量活动,优化布局学习活动

教师科学设计了教学目标之后,就要优化学生的学习活动。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极力彰显地理学科的特点,避免学生的学习活动单一、固化。

比如,教师设计了《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这一节的教学目标之后,便要根据教学目标,合理设计学生的探究活动,满足学生创新学习的需要。具体活动如下:

活动一: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分别呈现森林、草原和荒漠的图片,指导学生从群落结构、季相变化、个体形态等方面出发,总结这些植被的特点。

活动二:教师首先为学生呈现《中国植被分布图》,让学生由南往北、由东向西分析我国的植被变化特点,随后为学生呈现博格达遗产地垂直自然带示意图,让学生分析从山麓到山顶的植被变化特点,最后让学生结合两个案例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等角度分析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活动三: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课外调研,观察校园内的各类植被,判断其所属植被类型,并结合本地自然环境特点,分析自然环境对本地植被生长与形态等方面的影响,形成调研报告。

活动四:教师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搜索植被更多的生态功能,并选取典型案例(自行搜集资料)加以分析,因地制宜,提出保护植被的可行性策略。

三、多维度审视教学,高效开启教学评价

教师实施评价时,应从多个不同的维度审视教与学情况,并以科学的评价手段实施评价,创新评价机制。所以,教师要综合分析教学目标与学习活动,以目标为基础,设计评价标准,以活动为导向,优化评价手段,真正意义上做到对教与学的精准评估,以建立“教—学—评”一致性的课程模型。

例如,教师对《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这一课实施评价时,便要从教与学两个角度出发。在教学结束之后,教师要根据学生课堂练习情况、生成的各类成果及对课内知识总结与梳理情况,评估学生目标达成度,以分析其核心素养发展程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开展“教—学—评”一致性下的教学有着必要性与可行性,它将勾勒全新的课程模态,助力学生在教学中实现高质量学习。所以,教师要平衡好教、学、评三者间的关系,从教学目标、学习活动、教学评价三个方面出发,优化实践策略,让学生在高质量的课程教学中实现核心素养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