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融通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滕安琪

从字面上看,学思融通指的是学习和思考的融会贯通;从实践上看,学思融通指的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与传统的教学理念相比,学思融通理念更强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即教师在设计与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的主观意识成为驱动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原始动力,也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收获自己想要的成长与提升。本文主要围绕学思融通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展开,分别以情境构建、课堂提问和思维留白为出发点,对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一边学一边思考进行了探究与说明。

一、着眼情境构建,依托探究情境引导学生思考

情境是新时代课堂中一种能辅助学生探究知识的教学工具,教师结合课程内容创设的情境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广阔且不受限的探究空间。学生也能够一边探索情境中能用于知识说明或能助力知识迁移的问题,一边展开基于知识理解和知识应用的思考,而这种在情境中的问题发现、问题思考和问题解决也能深化学生的学习认知,让学生能够借着亲身经历来实现对知识的内化,而不只是识记。

例如,在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经济格局和文化格局创设历史探究情境,结合各种不同形式的史料将学生带回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场景中,引导学生思考多个历史问题,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纷争格局是由什么导致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纷争是不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变法运动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变法运动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格局的变化造成了什么影响?

二、着眼课堂提问,依托细节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在依托探究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过程中,与情境相关的问题是学生探究的对象和思考的主题,学生需要结合情境中各种史料反映出来的史实来解构问题与回答问题。而在情境外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时,教师则需要更多地关注历史细节。问题链可以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地逐步引导学生展开发散式思考。

例如,在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建立更完整的认知,教师就需要基于这一时期存在联系的各种文化层面的历史事件来设置问题链,如:佛教是怎么传入中国的?佛教的传播和兴起对中国本土宗教、文化造成了哪些影响?中国佛教的发展对周边国家造成了哪些影响?

三、着眼思维留白,依托小组互动引导学生思考

除学生独立展开的知识探究以外,在小组中同其他同学合作展开的探究也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每个人的思维都可能受到个人性格、教育基础、成长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影响,不同人在思考同一个问题时的关注点、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可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此,高中历史教师在将学思融通理念应用到课堂上时,也就需要着眼学生个人思维的留白,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知识探究来为学生提供一个与同学互动的机会,再借着小组中的互动和交流来引导学生展开更多元和全面的思考。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来进行小组划分,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全球航路的开辟对中国和世界分别产生了哪些影响。学生在小组中则可以自由地选择要从经济、政治、文化中的哪个视角出发来解读全球航路开辟的历史意义。

四、结语

总而言之,学思融通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需要立足思考,完成对学生思维的深层开发和思维能力的提升。而就学思融通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来看,应尽可能地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目标的确立、探究问题的提炼、实践活动的推进、知识规律的探寻和学习收获的总结中。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就如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进行更多的探究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再以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作为参考,为学生确立正确的思考方向。这对学生思维的开发和思维能力的提升来说至关重要。

注:本文系2022年度盐城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立项课题《基于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学思融通课堂构建研究》(课题立项号:2022-L-03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