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厨师

作者: 谢志强

2024年的重阳节,阳光灿烂,谢家路村为金婚老人集体祝寿,邀请我到场。活动场地就设在村里的麦田公园。我对叫“螺丝”的老人很好奇,因为他去过四十多个国家。活动结束,螺丝的妻子要回去准备午饭食材。我和螺丝在公园里交谈。

父亲给他起的这个称号。他结婚早,妻子大他一岁。家里,他掌厨。生产队里挣工分,他和妻子每天各7分,而同村的男劳动力都挣10分。村里人看不起他,他想出去闯荡。爸爸预言“螺丝当兵不够格,小螺丝一颗”。然而,他20岁参了军,成了海军航空兵,不过既上不了天空,也下不了大海,而是在海军基地当厨师。他参军时身高一米五,体重90斤;参军第三年,身高达一米六八。七年后复员时,他仍没坐过飞机,也没乘过军舰。

部队推荐他转业到上海远洋运输公司。公司还派人到他老家村里调查过,他三代历史清爽。他向往大海,仍做老行当,到轮船上做厨师。一做就是31年,带了四个徒弟。其实,他是轮船上的后勤总管,他伸出小手指头说:“我就是一颗海上的螺丝。”

妻子6岁前,父母先后病亡。螺丝7岁时,母亲病逝;1976年,父亲也去世了。当时,螺丝在新加坡,家里发来电报,大使馆转了电报,但船长为了避免海员的情绪波动,将电报扣下了。回国后,螺丝得知噩耗,已是父亲的五七了。他每三年半才回家探亲一次,妻子怀孕期间和生产之际,他都不在身边陪护。

螺丝说:“算起来,31年海上生活,在家的时间零零星星加起来不超过两年半(仿佛他的脑子里有一本账簿)。两个孩子也和我生疏。造房子也由老伴一手操办,里里外外都靠她自己。她不识字,我亏待了她。”

说到这,他沉默了许久,沉浸在愧疚之中。

我转移话题,问起海员的服装。

1970年,螺丝第一次出国,是去日本,穿的是中山装。那个时候还是3万吨的货轮,后来有了28万吨的集装箱货轮。1977年穿夹克衫,1982年改为穿西装,戴大盖帽和肩章。后来,他已经会说一些英语,仅是日常生活用语,比如问候、问路。

讲起轮船上的事情,他的表情舒展,让我想起海子的诗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1970年,伙食标准是每人每天三美元,四菜一汤。1987年到希腊时,每人每天的伙食标准为十一美元了,粮食和菜都贵:一美元一个辣椒,四美元一斤米。

他说:“我不上岸直接购菜,只是列个清单。大使馆会依据清单采购,然后由商务参赞送到船上。”

问起海员是否带外币,他摇头:“每人只带一元人民币,回国上岸乘公交车。”

远洋货轮上是清一色的男人,生活单调枯燥。有一次,一只流浪的猴子跟随他们上了船,为他们的生活增添了乐趣。可是,当船逐渐接近祖国,他们不得不将猴子放生到公海的一座岛屿上。

螺丝总是想方设法让海员们吃好。他记得有一次在海上连续航行了51天,途经英国时进了可供20天吃的蔬菜。船上有五个大冰箱,冷藏久了,菜帮烂了,吃“心”,吃起来像嚼稻草。海上无风三尺浪,经常是所有的东西都在动,但碗筷不动——他和同事在碗筷下垫了湿毛巾。

螺丝和老伴结婚已六十三年了。1978年,妻子探过一次亲,那时货轮在上海民生路码头休整。妻子来探亲,事先要安排妥当。按规定,妻子不能在船上过夜,但能在船上吃顿晚餐。螺丝亲自去接,亲自下厨。八菜一汤,螺丝让妻子享受了外宾待遇,算是破例了。那是身为村妇的妻子第一次登上远洋巨轮,看黄浦江。她说巨轮是“海上的大楼”。

那顿1978年的晚餐,船上提供的菜肴净是蔬菜,让妻子联想到念佛吃素。其实,轮船一到上海码头,船员们便一致要求只吃祖国的蔬菜,船上那些罐头肉、冷冻肉已吃得倒胃口了。螺丝端出了妻子带来的家乡美味:鸡肉、霉干菜扣肉、杨梅酒,还有蟹酱、泥螺。

同桌陪同的海员说:“鸡特别好吃。”土鸡,跟船上冷藏的鸡味道天差地别。

妻子带来了家乡食物,还带来了家乡民谣——一盘磁带。村里的一个老婆婆嗓子好,螺丝的女儿发现母亲喜欢听,就现场录了音。

船上的音响设备不错,老婆婆唱得也着实好听,是螺丝小时候经常听的民谣《小白菜》:

小白菜,嫩艾艾,丈夫出门到上海。

廿元廿元带进来,介好老公阿里来!

小白菜,嫩艾艾,老公托人带信来:

上海太忙走勿开,蟹酱泥螺带点来!

那时他们村里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人去闯上海滩,都有上海亲戚。

妻子探亲结束,螺丝继续出海。他不知听过多少遍《小白菜》,他掌厨炒菜时经常哼唱,仿佛炒的菜里由此就有了家乡的味道。

2001年,螺丝退休还乡,成了家里的厨师。其他人家里,厨房的主角多为女人。他们家分工默契,老伴购菜(他叫“食材”),他掌厨。轮船上,他根据船员的口味,到不同的国家制定不同的食材清单。在家里,购菜都由老伴拟清单。

老伴偶尔征求他的意见,问他:“今天想吃啥?”他说:“你爱吃的,就是我爱吃的。”

说到这,他已起身,显然他心里把握着时间。他做了一个“炒”的动作说:“我该回家了,厨房在等候着我呢。”

现在,列出这对有六十三年婚龄的夫妻的姓名:男,沈金林,生于1945年8月1日;女,顾小芝,生于1944年8月12日。

[责任编辑 王彦艳]

上一篇: 我们在此相遇
下一篇: 买牛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