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鼻孔出气
作者: 李建永老三在睡梦中感到左鼻孔热乎乎涌出一股东西来。
他顺手抽了一张手纸,捂住鼻子,打开床头灯,看到手纸上红红一片——流鼻血了。
老三悄悄去卫生间清洗干净,用手纸塞住左鼻孔。
看看手机,凌晨三点半,上床又睡了。
早晨起床,洗脸,洗头,稍一用劲儿抓揉头发,鼻血又流出来了。
老三拿用盐水泡过的棉球塞住左鼻孔,但血还在流。
他怕夫人惊吓,没吱声,等到血不怎么流了,清洗干净,塞住鼻孔,该干吗干吗去了。
早饭之后,一直到半上午,老三与夫人坐在小茶几边,聊着天儿,晒着太阳,品着浓浓的陈年普洱,浑身上下热乎乎的,脖子上、后背上淌着汗水,好不舒泰!
突然,老三用手捂住鼻子。
夫人惊叫:“怎么流血了?”又忙说:“赶快上医院吧!”
老三摆手。
夫人惊慌地指挥着他抬起头,举起手,掐鼻翼,仍然止不住“红”流滚滚……折腾老半天,终于塞住左鼻孔。
老三躺在床上,想休息一会儿,似睡非睡间,左鼻孔又流出了热乎乎的鲜血。
这回老三真有些怕了。起来处理鼻血,打车去医院,挂号,一气呵成。
就近的北京潞河医院,当时耳鼻喉科急诊病人少,很快叫了号。
年轻的刘姓男医生态度很好。一番问询之后,医生取出老三左鼻孔的堵塞物,鼻血又涌流出来。
夫人吓哭了。
医生说:“不打紧。这是不小心抠破了鼻腔毛细血管,就像膝盖上磕破了一点皮一样,止住血,很快就好。”
老三闭着眼,听任医生摆布。听到“就像膝盖上磕破了一点皮”,他心生暖意。
血止住了。
医生说:“您得在外边观察十分钟。”
老三和夫人来到走廊坐在长椅上,他旁边坐着一位老人,双手捧着本书在看。老三看过去,那一页的上部有两行字,黑体大字:“东边事,西边成。风动月华明,高楼弄笛声。”老三觉得有意思,就反复看这两行字,心想:“是诗吗?又不像。”
回到诊室,医生仔细检查后,说:“没事了。您刚才说要外出,记得两天后,到当地医院把鼻子里的东西取出来。”
果然,第二天乘坐朋友的车,从北京到阳泉行程约四百公里,老三夫妇和朋友夫妇一路欢笑一路聊,老三的鼻子很安全。
由于长途乘车疲累,老三当晚早早就寝,然而,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
本来堵住了左鼻孔,只有右鼻孔可以出气,可是右鼻孔也齉齉的,出不来气。
老三只好张着嘴睡觉,不一会儿舌头发涩,嘴唇发干,继而上腭乃至整个口腔以及咽喉部位都干涩难受,连唾液也分泌不出来。
老三不停地调试着各种睡觉姿势和出气口型,试图找到一种最佳呼吸法,均未成功。前后折腾了两个多小时,突然右鼻孔“豁然开朗”,出气自如,老三大喜过望!
从前,老三翻古书,看到过一种说法:人的左右鼻孔在不同时辰里是轮换出气的。当时只觉得这个说法新奇而好玩,但无法在睡觉时检验其正确性。
这下倒好,三折肱为良医,真真切切地检验了一回。
次日,夫人的大姐带着老三夫妇到她供职的医院取他鼻子里的东西。
取出后回到大姐家,已是傍晚时分。晚饭,老三吃了一碗面条,喝了一碗面汤,大汗淋漓,十分尽兴。可是,汗水顺着额头和脖子流下来,鼻血也流下来了。
这该如何是好?
大姐赶紧拿医用棉球把老三的左鼻孔塞得满满当当,终于止住了血。
老三给阳泉某著名医院的老友D院长打电话咨询。D院长问清情况后说,这是鼻腔前庭毛细血管破裂,小问题,但堵不能解决问题,用激光点一下就根治了。
D院长说:“你现在马上到我们医院,需要给你做这个小手术。”
老三征求大姐的意见,大姐也赞同。
老三正要出门去医院,躺在病床上的98岁的老岳母说话了,她坚持让宝贝女儿——老三的夫人一起去。老太太用了命令的语气。
到了医院,马上手术。
可是夜深了,护士暂未在身边,老三的夫人临时给医生打下手。
这时候,老三才由衷地敬佩老岳母的经验和主张。
手术不到二十分钟就好了。
医生说:“这回没事了。”
老三赶快起身道谢。
走出医院,月光皎洁,轻风吹起,陡生凉意,隐隐听到一丝笛声,老三蓦然想起“风动月华明,高楼弄笛声”,想起了“东边事,西边成”——潞河医院可不在东边吗?阳泉这家医院也的确在西边,相距约四百公里。生活中的这次小偶然,让他觉得很是富有诗意。
老三不由得笑了。
夫人问他笑啥。
老三不知道该如何给夫人说这个偶然,他说不明白。想了想,他说起了另一个话题:“常听人说,某某跟某某好得就像‘一个鼻孔出气’。”他突然哈哈大笑起来:“‘一个鼻孔出气’可不是什么好受的事!”
[责任编辑 冬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