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作者: 方超

历史作为一门叙述人类历史进程的学科,不仅具有探寻历史真相的作用,还能强化学生对历史的感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应创新历史学科的教学方式,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件,还要使学生通过历史事件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以历史人物为榜样,树立爱国意识

历史事实由鲜活的历史人物组成,在这些历史人物身上,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品质。所以,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历史知识,更要透过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来引导学生展开学习,使学生树立爱国意识,培养家国情怀。

以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的教学为例。在教学中,教师应重点对课文中涉及的三位历史人物进行探究,了解他们取得的成就,探究成功背后的原因,使学生能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形成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提高个人素养,培养家国情怀。例如,在介绍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时,教师不仅要介绍《本草纲目》的内容、价值、影响等,还要介绍作者李时珍在创作时面临的困难。单一地讲述历史事实很难让学生动容,而将历史上发生的真实故事介绍给学生,能够真正地突显历史的价值,深化学生的爱国意识。

二、以专题教学为保障,深化爱国主义

初中历史教材呈现的“点—线”结合的模式让学生能够厘清历史事实发生的顺序,从而对历史有一个整体的认知。但是这不利于学生对具体历史事实的认知。所以,教师可以适当地结合历史教学内容,构建专题教学活动,使学生更为深刻地认识历史知识,深化对学生爱国意识的培养。

以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革命精神永不朽”为主题开展专题活动,组织如下学习活动。(1)探索革命先烈的光辉事迹,分析人物的性格品质,感受革命先烈的家国情怀。(2)梳理四次起义的时间、地点、领导人、结果及影响,绘制思维导图,将内容用关键词的形式呈现出来。(3)跨越时空的对话。以书信的形式,向先烈们表达敬意和感激之情,同时结合当代中国的发展成就,畅谈自己的感悟与理想。以专题形式开展教学,将教学重点聚焦于一个主题,使学生能够围绕革命精神展开探究,真正体会到爱国主义在推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从而学习并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整体教育质量。

三、以社会活动为载体,实践爱国行动

学习的终极目标在于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来深化对爱国主义精神的感悟。开展实践活动不仅能够补充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更是提升学习效率、强化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单纯的理论灌输难以触及学生心灵的深处,唯有将其置于社会活动中,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体验、感悟,才能促使学生将爱国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所以,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积极投身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以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3课《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布置以下实践活动。(1)“一国两制”主题演讲比赛。鼓励学生围绕“一国两制”的构想与实践,结合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背景,回归后的繁荣发展以及这一制度对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撰写演讲稿并进行公开演讲。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能加深学生对“一国两制”的理解和认同,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2)“走进港澳”社会调研活动。了解回归后港澳地区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成就,撰写调研报告。(3)“我为祖国献一策”创意征集活动。学生可以结合香港、澳门回归后的发展,结合台湾地区的现状,提出合理化建议,并且说明作为一名初中生,可以做些什么。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建议与实践行动,进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在新时代背景下,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越来越重大。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应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