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法治教育现状及对策探究

作者: 高彦华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步入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在依法治国背景下,推进中学生法治教育至关重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是落实法治观念的重要渠道。做好课程教学研究,提高课程育人效果,既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又利于提高学生法治观念,减少青少年犯罪行为发生。本文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法治教育现状入手进行分析,继而提出解决教学问题、提高课程育人效果的有效对策。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法治教育现状

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法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学生缺乏主体意识;课堂学习氛围沉闷,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兴趣;教学形式、方法单一,教学缺乏指向性和针对性,课程育人效果欠佳。问题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基于问题制订对策,让中学生知法、守法、健康成长刻不容缓。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法治教育对策

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构建师生平等交流氛围。

法治教育是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法治观念、认知法规制度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由学习理解到熟练运用的过程。但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主导多于引导,导致学生主观学习意识不强、学习兴趣较低。为此,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通过平等交流引导学生从法律视角剖析社会不文明现象以及不道德事件。以学生为中心,一是要基于学生兴趣引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导入真实案例、提出与学生关联紧密的问题等。二是要基于学生认知,实施学生可参与的学习活动,如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内容社会化、教学内容具体直观化等。以生活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积极性。

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一框“法不可违”的教学为例。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学中,教师可先让学生对“法为什么不可违”进行讨论,之后再列举散播谣言、窃取他人物品、毁坏公共财物等行为,让学生判断这些行为是否属于违法行为,最后让学生对违法行为进行分类,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等得出结论。

2.优化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法治教育内容相对枯燥,且诸多内容高于学生认知,甚至一些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距甚远,如果教师只采用一种教育方式,难免会削弱学生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兴趣爱好、个性以及认知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索取。例如,在教学“法不可违”时,为加深学生对违法犯罪行为的理解,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罪罚》《人民的名义》等电视剧片段,或者将时政新闻、相关违法事件引入课堂,让学生对此进行分析、评判。在声、像一体化学习环境中,学生能全身心投入学习。

3.积极开展实践活动,逐步提高课程育人效果。

法治教育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前瞻性教育,是中学生正确价值观念以及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渠道。为提高课程育人效果,教师不仅要讲解一些理论知识,还可以开展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实现知学统一的最好形式,也是达成学以致用教育目的的最佳措施。例如,在教学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社区、街道等进行普法宣传;利用寒暑假让学生到相关部门进行参观学习;让学生对生活中随意丢垃圾、破坏公物等行为进行分析,加强学生学习体验。通过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将抽象的法律知识具体化,让学生在实践参与中将知识内化吸收并迁移运用,使其知法、守法进而懂法、用法,真正成为守法公民。

三、结束语

总之,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阶段,他们易受外界因素干扰。因而,理清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制订行之有效的教学对策,既能够改善教学现状,又能够为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