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减”背景下单元教学在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中的效果探索
作者: 王璐历史学科是探究人类历史进程的学科。初中历史学科在初中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和规律,培养自己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深厚的民族自豪感。“双减”政策的实施旨在减轻学生学习压力,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公平的教育空间。这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如何带领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构建高质量历史课堂呢?
一、深刻认识“双减”政策,回归教育本质
教育事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基础,为民族持续发展提供动力,能够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学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输送人才的重要场所。学校和教师应深刻认识并践行“双减”政策,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肯定学生的个性特点,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使其真正感受到知识的温度,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初中历史教师要重点思考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以辩证的思维认识历史,发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沉浸于历史学习中,能开阔学生视野,构建高质量历史课堂。
二、设置探究性问题,激发学习潜能
历史教材涵盖的内容极为丰富。要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习成为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应该尊重学习规律和学生的发展规律,优化课堂结构,突出教学重点,通过有效性、探究性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得出问题答案。这一过程会加深学生的印象,提升学生的思考水平,实现高效的知识消化和吸收,让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和思想。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教师可以问题引入,带领学生穿越时空:“在历史的长河中,发生过很多战争,在今天战争离我们也不遥远,比如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等,而战争造成的损失更是无法估量。所以我们都渴望世界和平。接下来我们将了解为什么会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哪些国家参与了这次世界大战、战后世界格局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对学习内容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展开一系列的探索活动,试图解开疑惑,学习潜能被大大激发,学习任务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完成。
三、设计多样化情景,活跃课堂氛围
构建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堂离不开多样化情景的设计,教师可以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实地考察、多媒体展示等,将平面的、枯燥的历史知识转变为立体的、可视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首先,教师在历史课堂上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历史图片、视频片段等,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感受历史的真实性和生动性。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思想、行为等,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最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历史文化体验活动,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设计情景剧,第一小组表演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情景,第二小组表演学生上街游行、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的情景,第三小组表演文艺界、政界引领思想解放的情景。这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深刻感受到历史人物的伟大魅力,对知识的记忆深刻而具体,教学目标也自然而然地达成了。
通过设计各种情景,可以活跃历史课堂氛围,让历史课堂变得生动而有趣,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记忆。
总之,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想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拉进学生和历史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培养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比较和评价能力,从而增强自豪感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