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研究

作者: 袁爱萍

中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对各个学科的教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本文针对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满足新课标对历史教育的要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意义

1.增强国家认同感。

通过深入学习历史,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演变以及价值观体系。这种深刻的历史认知有助于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

2.培养批判性思维。

历史教育鼓励学生不仅要学习历史知识,还要主动思考历史问题,并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估。学生需要学会质疑历史资料的可信度,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和影响,进而培养批判性思维。

3.提升综合素质。

历史教学不仅仅是传授历史知识,还包括阅读、写作、口头表达等多方面技能的培养。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不断提升综合素质,有助于更好地应对各个学科和职业领域的挑战。

二、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1.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是一项关键策略,它能够将学生带入历史事件的现场,使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生动性和复杂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故事叙述、历史重演、文化体验等方式,将学生引入不同历史时期的场景中,使他们能够感受到历史人物的情感、历史事件的紧迫性,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和影响。

以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3课《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教学为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到1997年和1999年,感受当时的社会氛围和历史背景。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扮演不同的历史人物,如中国政府的代表,香港、澳门的居民,国际社会的代表等,让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回归问题。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各方的立场和决策过程。

2.运用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整理和展示历史知识,以及梳理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使用思维导图,以帮助他们梳理复杂的历史信息,并将其可视化呈现。通过制作思维导图,学生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主要事件和次要事件之间的联系。

以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教学为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来梳理该单元的主题和关键概念。比如,将主题“秦汉时期的国家统一”放在中心,然后根据教材内容添加关键概念,如“秦朝的建立”“秦始皇的统一政策”“汉朝的建立”“汉武帝采取的对策”等。通过思维导图,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单元内部的关联性和主题的发展。

3.开展合作学习。

开展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在团队中分享观点、讨论历史问题,并共同解决历史难题。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还能够让他们从多个角度探讨历史事件,获取不同的观点和见解。

以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并分配不同的研究项目,如农村合作社建设、手工业合作社建设等。每个小组需要深入研究所负责的主题,了解背景、原因、实施过程和影响等方面的信息。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教材、查找相关资料和采访老一辈人等方式获取信息。然后,小组成员互相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并合作撰写研究报告。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深度研究能力。

三、结论

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运用思维导图、开展合作学习等策略,可以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不仅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还能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应积极探索和应用这些策略,以便为历史教育提供更多有益的启发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