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情境教学法之我见

作者: 陈福来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和推广,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逐渐成为教师的共识。将情境教学法引入初中历史课堂,打破了旧有固化的历史教学格局,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历史教学活动,借助特色化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学习中。笔者结合实践经验,认为在历史情境中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意识,巩固所学,可以为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一、信息技术辅助,创设立体情境

信息技术是加工、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将信息技术融入初中历史课堂,丰富了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方法。教师结合图片、视频、动画等素材创设立体化、直观化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快速融入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在情境中探索历史知识,分析历史人物的形象,观察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丰富学习体验。

以统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教学为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工业革命的影响。为此,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播放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经济、人民生活方式、阶级关系的影响。珍妮纺纱机提高了纺纱速度。为获取更多的棉纱满足商品倾销需求,资本家圈地,将耕地改为棉花种植区和放牧区。土地使用方式的变化导致自由佃农缺少赖以为生的土地,劳动力从土地中得到解放,纺纱行业快速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越发迫切,促使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生产力的发展导致无产阶级队伍发展壮大。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情境内容自主探索蒸汽机的推广对社会的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对生产关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方式、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回顾情境内容探索问题答案,亲身体会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影响,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能力

为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师应当在历史教学中贯彻生本理念,利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借助立体化的教学情境营造趣味化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运用对比、分析、推理、创新等思维方式解答问题,解析历史事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科学评价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为学生思维能力和历史素养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以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的教学为例。本课主要讲述清朝时期设立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以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社会的影响,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探究所学。在导入阶段,教师借助图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君主专制带来了哪些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为降低问题的理解难度,提升问题的思考深度,教师在设计总问题的基础上设置子问题,引导学生从设立军机处、大兴文字狱和实行闭关锁国三方面入手思考君主专制的优势与弊端。学生在问题的指导下从对外经贸、思想文化、军政制度等方面深入分析君主专制的强化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以及危害,使学生认识到封建统治的滞后性,为学生思维能力和正确历史观念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三、组织角色扮演,培养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对祖国的高度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文化底蕴,也是人们不懈奋斗、努力攀登的精神支柱。合理运用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上组织角色扮演活动,重现历史场景,能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我表现意识,能感受历史人物言行背后渗透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认同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以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的教学为例。为使学生了解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认识变法失败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愿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的热情,教师可以在课上引入角色扮演活动。教师将学生分为多个表演小组,各小组自行安排人物角色,分别扮演康有为、梁启超、光绪帝、慈禧太后等主要人物,以对话形式展示变法失败的原因。学生在情境中体会中国人民身上具有的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在活动的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戊戌变法带来了哪些影响?学生在积极情绪的影响下分析问题,探索历史事件对社会环境的深远影响,为后续学习辛亥革命相关历史知识奠定坚实基础。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改变了以灌输知识为主的历史教学模式,营造积极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与成长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