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初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策略探究

作者: 韩茜

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教学脱离实际,影响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成为当下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地理实践力对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一、核心素养下初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地理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众所周知,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中不仅包含复杂的理论知识,还包含一些实地考察活动,旨在全方面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地理水平的提升。由此,在核心素养发展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能有效提高学生地理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促使学生实现地理知识的迁移应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以完成相关实践活动的形式,加深对知识的感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应的地理现象和原理,从而推动学生有效建立地理学科与实际生活的关联,为学生未来的地理学习做好相应铺垫。

(二)有利于拓宽学生地理学科的学习视野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往往以教材作为载体,聚焦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地理方面的学习,虽然能让学生掌握一些地理理论知识,但是很容易让学生的地理思维受到一定限制,难以满足学生的地理学习需求。因此,针对核心素养下初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过程,教师要以丰富的教学资源促使学生拓宽自身地理学科的学习视野,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地理学科的独特魅力,使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参与课堂互动,进而提升地理学习效果。

二、核心素养下初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策略

(一)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实践活动

实践是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亲身体验和感受地理知识的应用,从而加深对地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此外,开展实践活动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因此,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有效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

例如,在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天气与气候》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气候的多样性和人类利用气候规律进行农作物种植的重要性,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实践活动:

1.案例研究。引入东北的水稻种植、新疆的棉花种植等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气候条件下选择农作物的标准。同时,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的气候数据和农作物产量,让学生分析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

2.模拟实验。让学生模拟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农作物生长过程,如模拟干旱、洪涝等极端气候条件对农作物的影响。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气候对农作物生长的调控作用,并思考如何利用气候规律进行农业生产。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气候的多样性和人类利用气候规律进行农作物种植的优势,还能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借助信息技术,丰富地理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具有突破时空限制、资源共享、交互性强等优势。随着科技的发展,地理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跨度越来越大,取得的成果也越来越显著。然而,由于地方教学资源、经济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有些地方的学生往往难以接触到先进的地理知识应用案例和技术,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以天气观测为例。传统的观测方法往往依赖于人工对自然现象的观察。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的天气观测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卫星遥感、雷达探测、自动气象站等现代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天气观测和预报中,大大提高了天气观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因此,在《天气与气候》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这些先进的天气观测技术和应用案例。例如,可以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展示卫星遥感图像、雷达探测数据等,让学生了解现代天气观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观测数据,探究气温、降水等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并思考如何利用这些规律来规划生产生活。

通过借助信息技术丰富地理教学资源,不仅可以弥补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还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采取这种教学方式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地理实践力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角度出发,以前瞻性的眼光来设计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