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理念下影像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薛春庭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促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获得综合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在历史教学中巧妙地借助辅助资源,如利用影像资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以历史课程为平台进行探索。

一、影像叙事,创设历史情境

影像叙事具有视听兼备的特点,能够生动再现历史场景,为学生提供直观、感性的学习体验。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影像叙事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时,教师可以选取相关历史影片或纪录片片段进行辅助教学,让学生直观感受鸦片战争的发生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战争的进程和影响。随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鸦片战争的爆发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意义何在?等等。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在视觉上感受历史事件的震撼和悲壮,更能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进而培养历史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二、析影论史,培养批判性思维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年修订)》中强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更新观念,提高教学技能,在教学中处处渗透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历史教学中,从分析历史影像资料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不同立场来审视历史事件和人物能够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辛亥革命》时,教师可以选取电影《辛亥革命》中的片段来辅助教学。首先,播放影片中的关键场景,引导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过程和结果。其次,组织学生分组观看不同立场、不同视角的影像资料,比如,反映革命党人英勇斗争的片段和反映清政府腐败无能的片段,鼓励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不同立场和视角的影像资料如何影响我们对历史事件的认知?等等。通过这些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反思,形成独立的历史判断,鼓励学生结合影像资料和教材内容,撰写影评或进行口头报告,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三、影音创作,激发创新潜能

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或创造能够更好地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创作历史主题的短片、微电影或动画不仅能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进行创新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影音创作活动。引导学生分组选择人民解放战争中的某个具体战役或某个人物事迹作为创作主题,鼓励学生搜集相关历史资料和影像素材,利用视频编辑软件进行创作。在创作过程中,学生可以分工合作,比如有的学生负责脚本编写,有的学生负责剪辑,有的学生负责音效和配乐。在创作完成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展示和分享,可以邀请其他班级或年级的同学观看和评价。通过这样的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促进不同班级或年级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拓宽了学生的历史视野。

这样,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做好准备。

四、跨媒融合,拓宽历史视野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跨媒融合成为一种趋势。将影像资源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时,教师可以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将影像资源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为学生带来沉浸式学习体验,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工业革命的时代背景中。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佩戴VR眼镜,身临其境地“参观”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矿山和交通工具等。在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中,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和深远影响。

通过跨媒融合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在更加丰富、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获取历史信息,深化对历史的理解和认知,还能够逐渐提升信息素养和合作能力。

综上所述,影像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更在无形中拓宽了学生的历史视野,提升了他们的核心素养。通过影像叙事、析影论史、影音创作和跨媒融合等多元化教学方式让学生得以在更加生动、直观的学习环境中,深刻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而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