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促进深度学习的高中地理教学思路探析
作者: 赵振安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深度学习的目标主要集中于重建认知结构、提高学习策略的运用能力、发展道德素质等层面。深度学习是培育高中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深度学习,能够深刻理解地理信息的整合和运用规律。地理教师则需要以深度学习为导向,创新设计地理教学情境与评价体系,激励学生完善知识体系。
一、绘制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绘制思维导图,构建深度学习模型中的学科知识体系,真正落实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地理选修1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目光所及的地表形态、主要影响因素、产生原因、时间和空间维度的构造结果等层面,开展深度学习活动。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师生可以共同绘制思维导图,并从点、线、面三个维度,拓展本章节的知识领域。绘制思维导图,有助于高中生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并将不同类型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人类影响因素、环境影响因素,作为增强地理实践力的出发点。
二、创设真实情境,整合地理素材
真实情境要符合几点:一是真实、有意义,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二是学生感兴趣;三是具有可操作性。它要承载的是核心知识、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例如,在对大气的运动、水的运动规律进行对比探究时,需要从地球的基础圈层结构出发,深入分析天气系统对人类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大气与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环境条件,但是在大气、水的共同作用下,人类社会的生活会产生何种变化规律?针对这个问题,地理教师可以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热情。
三、巧妙设置问题,强化实践导向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师可以巧妙设置互动问题,强化地理学科的实践导向,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和思维发展。设置问题主要包括设置问题的目的与内容、设置问题的形式与组织、设置问题材料的选取与使用。设置问题主要是让学生动起来。怎么动?用问题去动。
例如,在对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关系等项目进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从自然地理条件、生态治理的必要性、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方向等层面,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在情境中合理设置问题,并在课堂上进行开放式的互动交流。例如黑龙江大庆,在开采石油之后形成了独特的地貌景观,但是发展成了资源枯竭型城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探讨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在设置课堂互动问题之后,地理教师需要模拟学生的思考方向,并运用思维导图、微课,给予学生一系列提示。强化地理学科的实践导向,能够让高中生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对地理现象和问题的本质进行关联分析,并结合大庆油田开采情况、自然地理条件的变化现状,探究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多种转型策略。
四、科学评价,激励深度学习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师需要科学设计评价指标,以此来激励学生提高深度学习质量。教学评价,核心在于促进和改进教学,因而一定是持续的。教师要及时收集能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可见的、典型的表征(“数据”),从而探查诊断、调整激励。
例如,在对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关系进行项目探究的过程中,高中地理教师可以从城市、乡镇的社会属性和功能开启深度学习小课堂。在对比探究城市的辐射功能、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的过程中,不同小组成员需要在组内共享资源,实证分析成果,并将深度学习成果分享到地理课堂。高中地理教师需要从思维的严谨性,语言的条理性、通顺性等多个维度,明确本次地理实践项目的教学评价指标和分级标准。将评价结果共享给各项目小组,能让学生在总结反思的过程中,对存在的不足进行补充完善。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以促进深度学习为目标的教学模式,能够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高中地理教师需要依托真实的教学情境,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三个主要知识模块,作为重构学生知识体系的重点,并引导学生通过深度学习,明确地理学科的实践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