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自主学习模式,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更高效

作者: 张朝明

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意义深远,能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新时期,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教学理念导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强化思想意识形态教育,落实立德树人基本要求。

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特点,文章就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自主学习模式应用策略展开探讨,提出针对性的优化建议,打造高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课前布置预习任务,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学生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基础,而在课前开展预习活动,引导学生自主预习课程是强化其自主学习意识的有效方法。自主预习环节的设计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预习目标也应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能够使其通过预习活动产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兴趣,进而切实增强自主学习意识。

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幸福和睦的家庭》的教学为例。基于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应通过本节课学习体验家人之间的温暖和爱,进而孝敬父母和长辈,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完成课前预习任务把握课程重点知识,正确理解“家”的内涵,品味“家”的意味。

教师在梳理课程知识点的基础上,布置如下预习任务:

(1)“家”的含义是什么?中华文化中“家的意味”是什么?

(2)收集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家庭文化的内容,体会亲情和家庭的关系,分析家庭文化的精神内涵。

(3)结合教材内容,分享个人关于“让家更美好”的看法。

根据上述预习任务,学生自主梳理课程知识内容,并透过知识表象理解课程核心教学主题,能够通过课前预习和自主思考认识到“家”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性,从而懂得如何关爱父母、孝敬父母。

二、巧用情境导入课题,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先决条件是课程教学活动对其具有足够的吸引力。现阶段,教师应丰富课程知识的呈现方式,整合与课程知识有关的教学资源,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七课《积极奉献社会》的教学为例。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在生活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教师可以由此创设生活情境,鼓励学生联系生活经历思考关爱的重要意义,引导其通过自主思考和感悟,认识关爱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传递美好情感,是维系友好关系的桥梁。

三、合理安排教学任务,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鼓励其自主获取课程知识,理解课程教育主题,在自主思考和探究中提高学习能力。教师可以采取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的自主学习。

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八课《维护公平正义》的教学为例。基于课程教学目标,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活动,通过自主学习高效达成学习目标。

例如,在探究“公平”的内涵时,教师可布置“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二’,根据个人对于公平的理解,评价图中的行为和政策”的学习任务。此外,教师也可以设计“结合个人经历,谈谈对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的理解,描述其特征”“维护正义具有什么样的意义?结合具体事例进行说明”等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在合作探究中思考公平正义的价值,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基于生本理念,教师应从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方面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引导其在学习中自主思考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育价值,培养其正确的思想观念,提高其学习效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道德与法治教学各环节。教师应通过设置预习活动、情境引导和任务探究等方式,搭建系统的自主学习模式,以便更好地培育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其在亲身体验中感受道德与法治学科魅力,提高学科教学效果。

注:本文系2023年度江苏省“十四五”专项课题《乡村中学道德与法治小班化自主学习模式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3LYGJK15-ZXXB28)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