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问导学,以疑促学,建构生本课堂
作者: 王志梅初中历史作为培养学生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批判性思维的关键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的革新尤为重要。教师需要转变以讲为主的传统教学习惯,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本文旨在探究“以问导学,以疑促学”的生本课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建构,通过巧设趣味问题、设计启发问题以及层层递进设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一、“以问导学”建构生本课堂的意义
1.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在传统历史教学中,学生常常处于被动接收状态,难以真正感受到历史的魅力。而采用“以问导学”教学法,通过提出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历史学习中来。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和判断。这不仅有助于巩固和拓展历史知识,更能够培养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以问导学”教学法是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的有效途径,能够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获得更多成就感和自信心。
2.有助于提高师生互动效率。
一系列精心构思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在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独立思考,还要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与探讨。这种互动不仅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还促进了师生、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与融合。此外,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有效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这种即时的互动与调整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有助于营造一个更加和谐、高效的历史学习环境。
二、“以问导学”建构生本课堂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在建构“以问导学”的生本课堂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这意味着问题的难度、内容和形式都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相匹配。此外,主体性原则还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开放、互动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课堂,学生不再是被动接收知识的容器,而是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探究者。
2.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注重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历史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我们当前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将历史与现实情境相结合,教师能够设计出既具有历史意义又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当代影响和价值。同时,实用性原则也鼓励教师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将其融入历史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三、“以问导学”建构生本课堂的策略
1.巧设趣味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趣味问题具有引人入胜的特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通过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趣味问题,教师可以打破传统课堂的沉闷气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这样,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历史学习中来,进而深入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例如,在统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课《古代埃及》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个趣味问题:你们知道阿拉伯谚语“万物终消逝,金字塔永存”的意思吗?这个问题可以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则及时引导学生探索古埃及文明的相关知识,如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等。随后,教师设置开放性的趣味问题:如果你是一位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座未被挖掘的古埃及陵墓,你会如何做?这一问题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促使他们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由此,通过趣味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讨论与探索的积极性。
2.设计启发性问题,激发学生思维活力。
启发性问题能够直接触及历史知识的核心,引导学生挖掘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逻辑和内在联系。
教师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促使他们从不同角度审视历史,同时还能帮助他们建立起清晰的历史知识框架和思维体系。所以,启发性问题的设计,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历史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能够针对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提出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
例如,在统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为什么是英国率先举办万国工业博览会?中国参加了吗?这两个问题启发学生从宏观角度建立起对工业革命的整体认识。接着,教师进一步提问:工业革命对西方世界和中国分别产生了哪些影响?这个问题启发学生从全球视角审视工业革命,认识到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深远影响。通过这样一系列启发性问题的设计,使学生逐步深入地探究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帮助他们形成清晰的历史思维脉络。
3.巧用现实性问题,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现实性问题的巧妙运用至关重要。这类问题能够搭建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使学生能够将抽象的历史知识与当下的社会现象相联系。通过分析和解决现实性问题,学生既能巩固所学的历史知识,还能培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例如,在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如:历史上玄奘西行跟《西游记》中西天取经一样吗?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时已经双目失明,他如何为中日交流作贡献?接着,让各组分别展示唐朝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实例。为了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刻认识,教师可以继续提问:如果你是一个文化交流项目的策划者,你会如何借鉴唐朝的文化交流经验来推动当今的中外文化交流?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方案。如:有的小组提出举办“唐风”主题的艺术展览,展示唐朝的艺术成就和对外影响;有的小组则建议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动,增进不同国家青少年之间的相互了解。在对现实性问题的讨论中,学生提高了对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了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四、结束语
“以问导学,以疑促学”的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不仅仅是一次教学方式的革新,更是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路径的一次重要探索。通过问题的巧妙设置与引导,有助于学生高效地理解与掌握所学的历史知识。同时,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要读懂材料,又要进行概括、总结、深化,从而使思维的广度、深度、高度都得到良好的训练。
注:本文系2023年度漳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课题《建构以问题为导向的初中历史生本课堂的实践与探究》(立项批准号:ZJKTY23036)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