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地理2024年第4期

炎黄地理

炎黄地理2024年第4期

月刊 人文科普

简介

《炎黄地理》(月刊)创刊于1984年8月,主管单位:山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单位:山西文化艺术传媒中心。主要栏目:人文地理、城乡规划、地质勘探、建筑施工、文史纵览、教育探究、农林园艺、经济管理、交流论坛等。

目录

历史文化 | 既仁且智

荀子之学术传承自孔子,为儒者无疑。《史记·儒林列传》说:“孟子和荀子这些儒者,都遵行孔子的事业并对其发扬光大,凭借他们的学问显赫于当世。”荀子对儒学的贡献主要是:完善了儒学思想的“智性”,使其“内圣外

历史文化 | 天水城隍庙“城隍出巡图”背景考述

天水纪信祠是始创于明初的祭祀城隍神纪信将军的场所,全称“汉忠烈纪将军祠”,又名“天水城隍庙”,是西北地区保存比较完整的古建筑群。主要建筑大殿为历代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建筑群精华所在。2004年,天水

历史文化 | 清代湖南宝庆府慈善事业中的官民互动

清代,慈善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宝庆府地区因其独特的地形使得灾害多发,在官府和民间士绅的共同努力下,宝庆的慈善事业逐渐发展起来,数量不少而且种类多,不仅有官办的育婴堂、养济院、普济堂,体仁堂等机构,还有

历史文化 | 新媒体时代,如何利用郑州历史“名人圈”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郑州拥有众多的历史名人,如黄帝、列子、韩非子、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欧阳修、李诫等,凝结成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近年来郑州历史名人文化资源实现了良好的活化利用,如每年农历三

历史文化 | 龟兹石窟保护之思考

龟兹石窟是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它承载着龟兹古国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龟兹石窟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龟兹曾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枢纽,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其中石窟就是其中之一。

历史文化 | 唐代和亲综合考证

和亲自西汉开始便被统治者用以处理民族关系。唐代和亲次数之多,规格之高,在历代王朝和亲史上未有能与之相比者。唐代的和亲既作为一种外交方式又作为中央王朝统治边疆地区的方式而存在,对和亲双方产生了深远影响。

历史文化 | 从“口号”到“纲领”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颁发的一部纲领性文件,同时也是中国农民战争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政治经济纲领。太平天国运动不同于历史上的数次农民起义,其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农民战争的高峰,除具有反封建、反侵略等特征

历史文化 | 清代甘肃的盐政

清代甘肃盐法大的变革实际上是以同治时期的陕甘回民起义为分界点,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时期,在前一个时期,甘肃盐法因循传统的盐务政策,按引行销、按引征课、在特殊的时期也会有所变通,如量增引课,将盐课摊入地丁

历史文化 | 华北抗战军事史回顾与评价

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期间,国家的一切事务皆服务于军事,战争成为这段历史的主旋律。对这场战争的经过,即战争究竟是怎么打的?为什么在正面战场上中国军队往往一触即溃?在战争中双方究竟投入了哪些部队?哪支部队的

历史文化 | 晚清驻外使臣张德彝及其外交思想

鸦片战争之后,近代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以魏源和林则徐等人的观点为主,但他们终究没有亲身到国外考察的经历,观点存在很大局限性。而第一批走出国门、走向西方的外交官们是最早与西方世界亲身接触的人。晚清外交

历史文化 | 碛口:晋蒙粮油故道的水陆转运节点

纵观华夏五千年历史,商业贸易对各方经济文化交流一直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真正被大家耳熟能详且影响力较大的商道其实并不是很多。比较著名的有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运河水路,以及明清晋商开辟的万里茶道,除此之外

历史文化 | 宋代四川金凤窑黑釉盏生产及原因

金凤窑位于四川都江堰市蒲阳镇金凤村,于2000年初进行发掘,发现有较完整的窑炉、作坊及大量完整或可修复的瓷器。此次考古发掘证实,金凤窑创烧于北宋晚期的徽钦时期,繁荣于南宋中晚期,于元代中晚期停烧,是一

历史文化 | 秦汉帝国边疆文化交融与疆域治理

秦汉时期是中国版图大幅扩张、疆域治理取得重大成就的历史时期。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度量衡、车同轨,奠定大一统格局。随后汉武帝加强边疆开发,设置四郡,修筑长城,经略西域,大大拓展了秦汉帝国的疆域。

历史文化 | 古代丝绸之路与东西方文明交流

古代丝绸之路既是商贸之路,也是沟通东西方文化的主要桥梁。它产生于公元前2世纪,是伴随着汉朝对西域的交往逐步形成的,一直延续至15世纪后期,涉及陆上、海上两条路线。丝绸之路在促进东西方经济和贸易发展的同

传统文化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积淀而形成的一种民族文化,是中华文明演进并融合民族特征和特点的反映。今天的中国已成为一个繁荣富强、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社会主义大国,是怒吼的

传统文化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主体意识、独立精神和鲜明特色。“中国式”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融通、共生共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文化底色。

传统文化 | 贵州彝族图腾文化与团扇的融合

随着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政策的落实,少数民族依据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和地理优势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借此也推广了少数民族的传统刺绣文化和图像文化。目前,对于彝族图腾文化基因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研究成果主

传统文化 | 《历代名画记·叙自古跋尾押署》考证

“跋尾押署”的出现与发展体现了书画品鉴活动的流行与过程的规范化,跋尾押署在画面中的题写位置也增加了画面的展示空间,为后世的题跋在作品中的记叙、抒情、品评做了铺垫。文章将主要围绕“跋尾押署”的含义、位置

传统文化 | 甘肃:地质遗迹多姿彩 地质村里看未来

甘肃省的地质遗迹可分为8个大类和32个亚类。但随着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原有的分类方法显得粗疏且不一致,已经不适应目前地质遗迹保护整体规划与地质公园建设需要。所以用更加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归类及管理,从而

传统文化 | 菏泽牡丹如何在全域旅游中盛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与向往对旅游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全域旅游应时而生。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以旅游业为主导,大力发展

传统文化 | “管理+服务”提升景区安全和游客口碑

游客管理是景区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景区的秩序和安全。合理的游客管理可以有效引导游客行为,防止游客违规行为和场所混乱,确保景区环境整洁、安全、有序。游客管理也是提升游客满意度的关键因素之一,通

传统文化 | 汉赋中盘鼓舞的发扬与创新

中国“传统舞蹈”文化主要体现身体与精神内涵,汉赋中的盘鼓舞是学习中国传统舞蹈的一个重要方向,文章以汉赋中的盘鼓舞为立足点,意在探索汉赋中的盘鼓舞在“传统舞蹈”教育中的应用价值、编创应用价值、表演应用价

风土人情 | 藏族舞蹈表演技巧的传承与创新

为解决藏族舞蹈在现代社会传承与发展面临的挑战,文章对藏族舞蹈表演技巧的传承方法及其创新路径进行解析,提出结合现代舞蹈元素、强化身体训练、探索跨文化艺术交流,以及应用科技手段进行创新,以期为藏族舞蹈的保

风土人情 | 解密凤翔泥塑和马勺脸谱纹饰图案

自周代以来,陕西这片土地就是人类繁衍生息的理想之地,历史上许多王朝在此建都,虽然这些历史早已消散在往昔的云雾之中,但是却给我们遗留了沉甸甸的文化宝藏,陕西传统文化中的代表是民俗艺术,而民俗艺术中又以凤

遗产保护 | 湖北咸丰大寨坪遗址

大寨坪遗址位于湖北省恩施州咸丰县清坪镇马家坪村,2019年1月8日,大寨坪遗址被公布为第七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根据调查时发现的不同时期的相关遗存,遗址跨越宋、元、明、清多个时期,与唐崖土司所在的唐崖

遗产保护 | 齐鲁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鉴于文化遗产在维护地区历史连续性、促进文化多样性、提供社会教育和推动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性,笔者针对齐鲁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实施路径。强调了加强法规建设与政策支持的必要性,以确保文化

遗产保护 |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对申遗保驾护航

文章详尽介绍了世界遗产申请过程中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核心地位,阐述了保护与利用的双重价值,它们不仅是申报成功的基石,也维护了遗产的真实性,增强了公众对遗产意义的理解和接纳。文中揭示了在实施保护和利用时

遗产保护 | 荆楚地域文化视阈下视觉符号转译应用

地域文化是现代设计的创作源泉,地域文化的弘扬与现代设计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在对荆楚地域文化的文化基因进行抽象和提取的背景之下,进行视觉符号的转译应用,对于荆楚地域文化基因进行提取,探索地域文化与视觉转

遗产保护 | 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历史城区保护与更新

中华民族泱泱数千年历史,经历了朝代更替与时代演变,建城历史越悠久的城镇,越容易变得面目全非。虽然这些历史城镇现状损毁严重,历史遗存较少,历史风貌濒临消失,但是千年建城史赋予了它们独特的文化脉络,是无可

遗产保护 | 青岛麦草画创新设计思路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手段。青岛麦草画,作为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非遗的一种,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然而,由于

旅游与思考 | 发展红色旅游之意义与措施

近年来,革命遗址、遗迹、纪念馆等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追寻民族精神力量的圣地,也成为传播红色文化、弘扬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的广阔平台。依托于中国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红色资源,红色旅游在新时期

旅游与思考 | 红色文化与文旅融合的创新之路

在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交织的时代背景下,文化旅游业已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引擎。红色文化是激发爱国热情、传承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随着文旅融合的深入推进,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结合不仅为旅

旅游与思考 | 西藏文旅如何插上新媒体之翼

在信息化、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新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其影响力日益凸显。对于文旅产业而言,新媒体传播融合不仅意味着传播方式的革新,更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当前,西藏文旅产业在传播内容、渠

旅游与思考 | 民俗博物馆给景区带来流量和“留量”

民俗博物馆是地域历史文化传承、保护的重要文化媒介,其发展为民族历史文化和地域性文化传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如何提升民俗博物馆在旅游开发中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日照市古代民俗博物馆坐落

旅游与思考 | 打造小而美的“口袋金陵”

“十四五”期间,在经济内循环、消费回流等利好因素下,国内旅游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期。在国家层面,国家实施文化强国、数字中国等战略,大力支持文化和旅游发展,为文旅发展带来利好政策;在个人层面,人们对于走

旅游与思考 | 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文化延续思考

新媒体大环境下,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优秀文化的继承发扬、创新发展和推进数字乡村构建提供多种优势。聚焦少数民族文化特色资源的发掘与振兴,通过对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发展现状的摸底,发现该地乡村民族

旅游与思考 | 智慧旅游背景下让红色文化焕发生机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飞速发展与进步的时代背景下,为进一步强化我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政府部门积极加强对文化领域的创新与管理,将会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力提升提供基础支撑。红色文化作为历史发展进程中

旅游与思考 | 青岛夜间旅游文创新理念

在体验经济时代,旅游体验类产品被赋予了更高和更深层次的要求,通过SEM体验五层次模型对国内外优秀文化衍生品进行案例剖析,解读体验经济下青岛城市夜间旅游文化衍生品需求层次与需求要素;梳理青岛城市夜间旅游

旅游与思考 | 文物旅游创新有妙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文物旅游作为一种集文化、历史、艺术、休闲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旅游方式,正好满足了人们追求精神文化享受的需求。文章概述了文旅融

旅游与思考 | 醉美湛江西海岸 养在深闺人未识

笔者以“醉美湛江西海岸”主题旅游为视点,展示出我国西南部海岸带上一段别具风情的沿海区域。通过对湛江西部海岸带上自然与人文生态两个维度的描述,展示出其在文旅资源上的优势和巨大开发潜能。笔者力图洞悉“醉美

旅游与思考 | 三亚湾碧水蓝天之保卫战

海洋环境保护对于维持地球生态平衡至关重要,只有重视海洋环境才能加强海洋强国建设,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才能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持。文章立足于海南省三亚市三亚湾的海洋生态调研,以期为保护和管

文物保护 | 博物馆文物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博物馆文物作为传承和展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对于国家和社会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鉴于文物的重要性和珍贵性,保护和防护措施对于博物馆和文物机构来说至关重要。加强保管和存储管理以及文物的保护

文物保护 | VR助力古民居建筑“活”起来

中国古民居建筑展示着我国的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和底蕴。当前古民居建筑历经岁月冲刷,活化利用是对古民居建筑最好的守护。在推动古民居建筑数字化过程中,采用VR技术助力古建活化利用是当前热点,具有

文物古建 | 普济寺御碑亭修缮工程中的角梁保护

普济寺御碑亭,作为一处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建筑,见证了岁月的沧桑与变迁。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其结构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尤其是角梁部分,作为支撑亭顶的关键构件,其稳定性与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御碑

文物古建 | 山西传统彩塑中的“意境”表达

山西彩塑对于“意境”的表现体现在诸多方面,既包括了与建筑构成之间的平衡关系又包含有对彩塑个体、群体戏剧性的表现。其是整合“物与境”的存在,尽管观者所获得的视觉信息皆由物象而来,但其仍旧更多地顺“境”而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