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地理2023年第1期

炎黄地理

炎黄地理2023年第1期

月刊 人文科普

简介

《炎黄地理》(月刊)创刊于1984年8月,主管单位:山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单位:山西文化艺术传媒中心。主要栏目:人文地理、城乡规划、地质勘探、建筑施工、文史纵览、教育探究、农林园艺、经济管理、交流论坛等。

目录

历史文化 | 民族文化变迁视角下古代官学与私学的关系

中华大地上有学校无数,类型多种多样,但开办学校的方式大致分为官办和私办两种,这两种方式在早在几千年前就出现在我国。民族学是研究各个民族文化的学科,从民族文化变迁的视角来看官学和私学的产生以及它们之间的

历史文化 | 明清史学的同与异

明清时期是中国社会最动荡不安的时期之一,也是中国史学发展的活跃时期,这个时候社会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发展高度繁荣,而且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经济社会持续繁荣也促进了中国社会思潮开始启蒙,中国传统的史

历史文化 | 宋元时期西域汉语言文字使用情况研究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一带一路”“文化润疆”工程的背景下,为证明汉语言文字在西域的通行并未因中原、西域两地政权的更迭而出现中断,以宋元时期西域汉语言文字的使用为切入点,指出汉语作为汉族和其他

历史文化 | 西周毛公鼎铭文考释及档案价值浅析

毛公鼎是西周藩王毛公铸造的一件青铜礼器,上铸铭文32行499字,是迄今为止发现的铭文最长的一件青铜器。其籀体铭文虽有拓片传世,但由于年代久远,文辞深奥,导致断句困难,产生识读分歧。故对毛公鼎铭文进行了

历史文化 | 文化濡化视角下清代镇西科举名人研究

科举名人是历代文化传承和发扬的象征性呈现,清代镇西科举制度的发展培养了众多科举名人,使得镇西在清代便享有“文风甲全疆”之称。科举名人的产生不仅为国家输送了高质量的人才,同时对镇西的当地教育和文化濡化效

历史文化 | 突厥初期对草原丝绸之路贸易网的开拓

突厥通过强硬的征服与灵活的和亲方式,审时度势,与草原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在竞争与共生中妥善处理关系,开拓了完整的贸易网,双方关系的走向直接影响草原丝绸之路的发展状况。突厥针对货源地、交通枢纽、贸易市场采取

历史文化 | 对于两江口争夺的分析研究

两江口持续百年的争夺,从家族内讧演变成永顺保靖两大土司之间的较量,其中牵扯多方势力,且十分复杂。而这场争夺的最后,使得保靖永顺两大土司都受到了一定影响,明中央朝廷也借此将中央势力深入到了土司地方,加强

风土人情 | 活态语境下畲族音乐民间艺人身份的调查研究

在全球文化冲击下,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被不断袭来的各种文化所冲击。中国畲族音乐民间艺人在面对多价值共生、多语境重合的社会环境以及浮躁的文化需求、纠葛的精神选择、坚守传统的抉择和现实思潮对民间畲族艺人身份

风土人情 | 热带园林中黎族图腾纹样色彩的提取

黎族图腾色彩应用在热带园林中能充分发挥黎族色彩文化价值和民族地域性景观视觉效果,以黎族图腾色彩量化提取为切入点,论述黎族图腾色彩在热带景观中的应用策略。在热带园林中收集黎族图腾色彩样本,经筛选保留33

风土人情 | 云南丘北壮族水竹花伞制作工艺调查

壮族水竹花伞制作技艺为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其历史悠久,在当地壮族婚嫁中还保留着出嫁打花伞的习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壮族水竹花伞成为具有地域文化代表性的一种传统技艺,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文化特

风土人情 | 基于三层视角下蒙古敖包内涵变迁的探析

敖包作为蒙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蒙古人文化的载体,同时也在现实生活发挥着实际功能。起初敖包具有指示方位、祭祀、确立边界的功能,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它也产生出新的文化内涵。在个人层面上,人的理性

风土人情 | 临漳县李家村送龙王仪式探考

临漳县李家村送龙王仪式是冀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俗仪式,起源于明代崇祯十四年(1642)。送龙王仪式的表演环节总称高跷皇杠,其中包含三眼枪、高跷秧歌、抬皇杠等多种艺术形式,以表达群众对龙王的敬仰之情,于

遗产保护 | 二十四节气谚语中的地理知识探讨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积淀了极为丰富的知识,其中,二十四节气便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代表内容之一。二十四节气是在岁月打磨过后依然闪耀着耀眼光芒的文化遗产,富含劳动人民的智慧。现将基于上述内容,挖

遗产保护 | 工匠精神视域下云锦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拥有“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之称的南京云锦以独特的提花工艺织物著称,是我国丝织技艺的杰出代表,具有丰富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工匠精神为云锦艺术在新时期的传承和发展指引了重要方向。围绕“工匠精神视域下云锦艺

遗产保护 | 浅析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近年来,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交流的便捷,人们开始关注并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绒花”,如今大火的各类古装影视剧都能找到它的身影。作为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手工艺术品,它展现出

遗产保护 | 唤醒民族记忆

文化的历史传承始终是历史变迁的最好见证和写照,是努力构筑一个中华民族和谐共有美好精神家园体系的历史依托。民族杰出的艺术文化,是辉煌而灿烂的中华民族历史的主要组成,也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资源,做好少数民族优

旅游与思考 | 职业教育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路径探析

职业技术教育图书管理信息化工作是进一步发挥图书馆教育服务功能的重要环节。结合目前图书管理现状和信息化图书馆工作特征,提出了职业教育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路径,包括加强顶层设计,规划图书管理信息化发展

文物古建 | 山东汉代乐舞百戏画像石图像配置研究

对山东地区出土的各类汉画像石乐舞图像进行综合性分析研究,图像主要来源于山东各地出土的汉代墓室画像、墓地祠堂画像、石阙、石棺画像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山东地区汉画像中的乐舞图像进行归纳整理,并进行分

文物古建 | 对文物保护工程相关问题的思考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展开了大量的文物保护工程,有效地保护了文物本体及相关的历史、人文和自然环境,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依然突出,亟待解决。从我国文物保护工程的发展和现状出发,通过总结积累的经验,思考工作中的

文物古建 | 江、浙、沪方志所载神庙剧场研究

神庙剧场历经前代发展至清代达到鼎盛,是民间最为倚重的演剧场所,在全国经济文化重心的江、浙、沪地区的方志中有大量记载。神庙剧场按类型可划分为庙宇剧场、宗祠剧场及会馆剧场,所奉神庙各不相同但建筑形制大同小

文物古建 | 简论明清时期新安县尚武景观的文化特质

明清时期广州新安县地区存在大量海防城池、将军祠庙等尚武建筑景观。这些景观既是新安县军民保家卫国的见证,也是地方整合了中央王朝和地方社会内部互动的载体,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质。这些文化特质均体现在历史时期官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