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地理2023年第7期

炎黄地理

炎黄地理2023年第7期

月刊 人文科普

简介

《炎黄地理》(月刊)创刊于1984年8月,主管单位:山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单位:山西文化艺术传媒中心。主要栏目:人文地理、城乡规划、地质勘探、建筑施工、文史纵览、教育探究、农林园艺、经济管理、交流论坛等。

目录

历史文化 | 废除科举考试制度对女性群体的正面鼓舞

1905年9月20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废除在中国社会实行了1300余年的科举制度。作为绵延长达千年的考试制度,科举制和其所推崇的儒家学说规范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伦理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女性的思想,

历史文化 |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沿革及其历史逻辑

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夏商周时期的世卿世禄制、春秋战国时期的军功制、秦汉时期的察举征辟制、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到隋唐以降的科举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两次断裂式转向和多次渐进式

历史文化 | 西周时期鲁北与胶东地区的王朝一体化

《东夷考古》一书中提到,山东泰山、沂蒙山以北区域可以分割为胶东地区和鲁北区域。鲁北主要指古济水周边,而胶东则指胶莱河区域。这些区域在西周时期是东夷人的活动区域,由此东夷文化也被广泛推行,后来周人对这一

历史文化 | 商周青铜器龙纹饰体现的龙文化

青铜文化在商周时期得到了空前发展,青铜器上的纹饰也取得了长足进步,龙纹是商周青铜纹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态多种多样。随着文化意识、思想观念和宗教信仰的不断发展,商周青铜器的龙纹饰也在不断演化,并具有

历史文化 | 灵台县城隍庙明代铁狮

现对灵台县博物馆收藏的两尊城隍庙铁狮的保存现状、铭文、造型、文物价值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探讨,认为这两尊铁狮是研究我国明代铸造技术、雕塑艺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宗教史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甘肃省平凉

历史文化 | 满族氏族之姜尔佳氏

姜尔佳氏为满族姓氏之一,其后人现多居住于辽宁省丹东凤城地带。后金时期,一世祖佑恭率众来归。清入关后,列宗立功疆场者,更是殊不乏人,他们为清朝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其姓氏的形式变化也可证明其

历史文化 | 浆染尚芜湖

长江是我国水量最丰富的河流。古往今来,中华人民的民族智慧在长江流域的开发活动中展现得淋漓尽致,长江沿岸的工商业活动吸引了无数学者对其进行深入探究。明代中后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借助长江的天然

风土人情 | 濒临消失的曲种——长沙弹词

长沙弹词是湖南东北部地区的主要曲种之一,流行于长沙、湘潭、益阳等地。对其进行的搜集、整理以及研究工作起步较晚,成果主要集中在改革开放以后。现通过梳理其现有研究,回顾长沙弹词的研究史,了解其中的遗漏和不

风土人情 | 文物考古之青岛海洋文化

青岛海洋文化久远而深厚,从旧石器时代到大汶口、龙山和岳石文化,经过漫长的积淀,到齐国“即墨琅琊之饶”,徐福东渡,秦皇汉武东巡琅琊;从法显取经归来登陆崂山,宋代板桥镇“少海连樯”的繁荣,到元代胶莱运河的

旅游与思考 | 人文地理纪录片助推文化传承

作为纪录片的一种重要形式,人文地理纪录片具有记录、保存地理范围内的自然风光、历史景观、城乡风貌的多重功能。如今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人文地理纪录片逐渐被应用到文化记载和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了极大的现

旅游与思考 | 文旅融合下乡村振兴发展形势探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为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使农民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国各地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为构建“生态宜居、文旅融合”

旅游与思考 | 魅力民族舞蹈,传承中华文明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是国家发展壮大的动力。先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民族舞蹈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舞蹈中,既有民族精神和风土人情,又蕴含着民族

文物古建 | 非遗传承与博物馆藏品保护的互补关系

探究非遗传承与博物馆藏品保护的互补关系能够帮助当地居民了解非遗文化,深刻感悟非遗文化背后的艺术魅力,以及其未来如何有效发展。我国大多数非遗文化的传承都面临着一定的继承问题,这影响了博物馆藏品保护的最终

文物古建 | 甘肃井盐文化遗址之开拓及保护

甘肃省的盐产基本上属于池盐或者土盐,井盐仅在礼县和漳县出产。整体来看,井盐产量远远低于池盐,但在千百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甘肃井盐文化。在实际工作中应当对甘肃井盐文化进行科学的开发及保护,针对

文物古建 | 工业遗产大益成纺纱厂旧址的历程与发展

大益成纺纱厂旧址是山西省保留下来的重要工业遗产,入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名录。它拥有百年辉煌历史,是民族纺织业的缩影。既是民国时期新绛工商业收入与太原相媲美的重要支柱,又为我党初期组织的发展、

文物古建 | 纪念类博物馆文物档案管理和利用

纪念类博物馆是用于纪念重要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博物馆,其兼具文物保存、宣传教育、传承文化等作用,文物档案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现从纪念类博物馆文物档案管理现状入手,结合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工作实践,

传统民俗 | 四川广汉“保保节”民俗文化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外来文化涌入中国,同时,中国各个省份的文化也向其他省份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对特定省份以及地区的民俗文化造成了冲击。在此背景下,对地区特有的特色民俗文化进行保护被逐渐提上日程。现对

传统民俗 | 博物馆之于民俗文物保护及利用的贡献

现首先分析民俗文物的概念及内涵,探讨博物馆在保护利用民俗文物方面的具体价值,并针对博物馆在民俗文物保护利用过程中出现的人工保护、微观保护力度不足以及利用方式单一的问题,提出全面开展文物调查收集工作、建

学术研究 | 东台发绣的文化内涵

头发的特殊性质赋予了东台发绣独特的艺术魅力。现在东台发绣发展历史及东台本土特殊性的基础上,分析释、道、儒家思想对东台发绣的影响,从而探究东台发绣中丰富的文化内涵。东台地处盐城最南方,气候湿润,物产丰富

学术研究 | 与自然地理环境融为一体的楚文化之形成

楚文化是我国先秦时期南方地区非常重要的文化形态之一,其不但包括物质文化,而且包括精神文化,是楚国人民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文化成果,这种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长江中游地区和江汉平原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

学术研究 | 白族与汉族龙文化的“不解之缘”

中华民族自称龙的传人,历史上白族与汉族联系十分密切。白族与汉族都有着崇龙的习俗,白族、汉族的龙文化是在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中逐渐形成且不断完善的。龙文化贯穿了白族与汉族文化发展的始终,是白族与汉族民族文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