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生活周刊2017年第4期

三联生活周刊

三联生活周刊2017年第4期

周刊 文化综合

简介

《三联生活周刊》由中国出版集团下属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主办,是一份综合性新闻和文化类周刊。 2018年3月,获得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荣誉。《三联生活周刊》前身为邹韬奋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创办的《生活周刊》,韬奋先生的创刊目的是:“每星期趁读者在星期日上午的闲暇,代邀几位好友聚拢来谈谈,没有拘束,避免呆板,力求轻松生动简练雅洁而饶有趣味”,以“供应特殊时代的特殊需要的精神食粮”。《三联生活周刊》自1995年在《生活周刊》传统基础上创刊,定位是做新时代发展进程中的忠实记录者,做中国的《时代》周刊。办刊宗旨是“以敏锐姿态反馈新时代、新观念、新潮流,以鲜明个性评论新热点、新人类、新生活”。

目录

封面故事 | 以食为旅,四海一家

《三联生活周刊》春节合刊《最想念的年货》,已经做到第五年了。几年里,我们的记者跑遍了祖国大好河山。从舌尖到信仰,甚至我们看世界的方法,人类从未像今天这样依赖食物。走得越远,越会发现自己的感觉敏锐起来。“年”的仪式感在渐渐减弱,早已离开了出生地的我们,如何发现和验证生活细节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含义?既然距

封面故事 | 初一-元宵

龙虾萝卜酥以传统的萝卜丝酥饼作为灵感,加入龙虾肉和虾肉等材料,味香甜美。酥皮上以胡萝卜汁着色,模仿已熟龙虾尾的色泽,宛如一尾龙虾,栩栩如生,令人垂涎。鸽吞凤梨鸽吞凤梨的外形十足真小鸟,配着真鸟笼出场,相当有趣,让食客回味往昔饮茶的点滴——带雀茗茶。包裹在酥皮里的是新鲜凤梨炒成的凤梨和自制脱水凤梨肉,

封面故事 | 福冈岁暮 日本料理的年味、旬味与旨味

日本新年的饮食与温情下关与九州岛通过一条跨海大桥相连,过桥之后,便是著名的唐户市场。唐户市场是日本国内最大的河豚集散地,临近岁暮,商户们开始摆出各种漂亮的河豚礼盒,吸引市民预订。河豚的日语发音和“福气”很接近,因此成了过年的一道吉利大菜。摆在档口上的礼盒非常漂亮,蓝色的瓷盘上面,切成薄片的河豚刺身一

封面故事 | 九州风物记:食物与城市

福冈:古老都市的传统与风俗作为九州地区最繁华的城市和福冈县的县厅所在地,福冈市的名字首先是一个需要厘清的问题。福冈的拉面叫作博多拉面,最开始以为是一个叫博多的地方的拉面,后来发现博多拉面的起源和发展遍布福冈市各地。许多当地传统文化相关名词如博多人偶、博多织、博多庖丁、博多曲物都用“博多”而不是“福冈

封面故事 | 多元、融合与创意:夏威夷美食风情录

盘子中的Aloha精神经过10个多小时飞行,我们的飞机终于在夏威夷群岛的上空盘旋。透过暮色,可以看到这是一串如珍珠一样散落在太平洋中的岛屿。降落在首府檀香山所在的欧胡岛国际机场,机舱门打开,没有我想象中的属于热带岛屿咸湿的气息,有的只是洁净舒爽的空气。领取行李、到租车公司提车,然后行驶上去往酒店的高

封面故事 | 每个人都能找到一碗适合自己的博多拉面

轻猪骨,或清汤就跟日本料理叫作“霓虹料理”一样,日语里面拉面的发音就是“拉?面”,在日本混了几日,自己也会拉长声音,怪怪地蹦出几个词儿了。刚从福冈机场出来,我们就呼喊着“拉面”,拖着行李要去“一兰拉面”的工厂店“一兰森”看看。风靡日本全国,甚至在中国都享有盛名的“一兰拉面”即创始于福冈,而博多拉面又

封面故事 | 和果子:一种艺术

山芋和糯米粉揉在一起,便是橘红;橘红再与豌豆融合,又有了鹅黄。鸡蛋大小的一团淡黄色糯米团,拿剪刀细细密密地一圈圈捏出花瓣,最后托在手里的就是一朵素雅的菊花,中间的花蕊则是提前拿竹片点上去的一小团黄色的糯米泥。福冈和果子店“石村万盛堂”的果子职人长池博向我们展示传统和果子的制作工艺,那些对于初霜、融雪

封面故事 | 北海道的年夜饭

文/林仁正插图/宁锐6年前,北海道的冬天,12月底,积雪已经很厚了,生长在台湾的我,因为工作之故,游历世界不同的滑雪场,然而Niseko漫天飘落的粉雪,却震撼了我,内心的悸动久久无法平复。圣诞节一过,日本年节的氛围逐渐浓厚,小镇几家超市,也开始贩卖日本各种年节用品,店里的海报都是各种琳琅满目“御节料

封面故事 | 红曲的念想

文/张怡琳插图/宁锐冬至一过,年味就要浓了。中国人崇尚“红”,在过年的时候尤甚,客家人则更是喜欢把“红”张罗在吃喝上。我生长在广东梅州,这是个典型的客家聚居小城市,民风淳朴,才让客家美食的许多老手艺,得以原汁原味地流传下来。大学毕业后我选择回来定居,多少是因为念想着这里不可割舍的味道。小的时候,每逢

封面故事 | 舌尖上的家

文/刘冶插图/宁锐1身在英国,吃饭显然成了头等大事,尤其是如我这般不擅厨艺的人。按理说,腐国三件宝,土豆洋葱胡萝卜,搭配各色蔬菜和荤菜,怎么也能应付一阵子。我的理念是,吃饭营养均衡为主,味道其次,这倒和英国菜“除了味道,一切都好”的特质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可坚持了一段时间,各种排列组合后,我已是黔驴技

封面故事 | 逛吃夏威夷,10种必尝小食

1.拌生鱼块 PokeOno Seafood的拌生鱼块非常受欢迎夏威夷岛上的土著就吃生鱼,他们会把生鱼切成小块,然后和海盐、烤熟的石栗果碎和枝状海藻拌在一起食用。但今天流行的这种搭配酱油、芝麻油、葱花、姜蓉等调料的吃法,明显是受到亚洲烹饪的影响,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夏威夷土著原来吃珊瑚鱼比较多,

封面故事 | 上山下海,寻找夏威夷那些奇异食材

从农夫市集开始大岛的希洛市一直在下雨,但并不影响这里人们一早来逛农夫市集的热情。早晨8点钟,市场已经人声鼎沸。我们和马克、索妮夫妇定在入口见面,远远就看见他们阳光灿烂的笑容。夫妇二人在希洛经营一家名叫Moon and Turtle的餐馆。每天工作之前,他们都会到农夫市集来采购食材。Moon and

封面故事 | 从农场到餐桌,夏威夷的餐厅地图

1. Koko Head Café这是檀香山最火的早午餐店之一,早上7点30分开门的时间进去,里面已经坐满了人。你可以把它当作“街角的包子馄饨铺”,快速吃完走人,开始一天忙碌的生活,也可以慢悠悠地在这里聊天享受美味。早午餐提供到下午2点钟才结束。Koko Head Café主厨Lee Ann Won

封面故事 | 夏威夷的张学良夫妇,一份食单

1993年12月16日,张学良和赵一荻夫妇乘飞机离开了幽居40多年的台湾,以“探亲”为名先前往美国西岸,再到夏威夷。出乎意料的是,来到夏威夷后,他们再也没有离开,而是安居下来,一直到人生尽头。张学良和赵一荻都是对饮食十分讲究的人,赵一荻还做得一手好菜。异国他乡的生活,还可以满足他们苛刻的饮食要求么?

封面故事 | 怀念小时候鸡腿霸道的香味,但我已丢失了过年的调味包

文/郑晓蔚插图/陈昕一对我这个成年人而言,过年除了坐等年终奖之外,并不是一件特别要紧的事情,甚至有些许的伤感,又老了一岁呵。长大了,终于明白为什么只有小孩才喜欢过年。因为在那个年龄段,你是缺乏攻击性和受保护的,所有大人都会包容你、满足你、宠溺你,让你无忧无虑作威作福地生长。而且,你很容易被小欢欣蛊惑

封面故事 | 孤独的年

插图/陈昕除了有一次“意外”,我已经将近20年没有过中国年的经历了——准确地说来,是将近20年没有在国内过春节。在美国过年,那也就基本等同于没有“年味儿”。国外有另外一种“年味儿”,是从感恩节开始的“假日季节”。很奇怪他们的“年”的表达方式,是如同胜利大逃亡一般的,大都会的忙人,过年时都“春运”回了

封面故事 | 中国城风云

插图/张曦大学三年级时我决定去英国留学。除了一些科学家和大学的名字以及英超之外,当时的我对英国一无所知,也不认识任何曾经去英国留过学的人。看到杂志上说英国南部消费太高,北边的苏格兰又地广人稀太过荒凉,我盘算了一下预算,又查了当时英镑兑换人民币的汇率,于是找出一张英国地图,拿出把尺子在英格兰中部截断,

封面故事 | 归来的味道

文/贾行家插图/张曦一个地方,总会有几种味道能激动似已忘情的游子。下车伊始,最想念的未必是哪个人,但总几种吃食的余味在嘴边。拙于表达情感的人,常把乡愁盛在碗里,洒入五脏六腑。但电视里那种吃到家乡饭后立即老泪纵横的场面,总是不大可信,去国几十载,也不过多吃几碗而已,兼叹息和怀疑,好像总不如儿时的好吃,

封面故事 | 文艺墨尔本 ,摩登悉尼

大概是“猫本”这个名字太过贴切了,墨尔本这座精致的澳大利亚小城似乎真的变成了一只“慵懒的猫”,安静地趴在维州的南端,望着世界,人们在这里也展露出一只猫本来的面目。“雪梨”是悉尼的广东叫法,几十年前来这里的香港人用甜爽的水果命名这座城市,确也形象,这果子散发着香气,温甜且多水,作为一个充满移民的城市,

封面故事 | 吃不在扬州的炒饭,找一种回家的感觉

从中国起飞,要十来个小时,才能跨越太平洋飞至悉尼或墨尔本,漫长的旅途让人不禁产生出一种特别的情愫,记忆中的人、事、物瞬间从内心深处迸了出来,这时,你却发现自己正在去往另一个家园。悉尼的唐人街不止一条街,它是一片方圆两公里的“社区”,来自各地的华人都想涌进来开店、做生意、消费、生活,他们试图把这里打造

封面故事 | 悉尼与北京的“春节妙会”

悉尼的中国春节在盛夏,虽不是这里的传统假日,政府也把它立为这个城市里的异国节日,不过对于当地人来说,中国的春节早已不是什么“文化体验”,熟知中华文化的当地人与这里的华人一样,也把“民以食为天”当作那个节日里最重要的事情,每逢中国春节,人们在中国城“四海一家”的牌楼下看完舞狮子等传统表演,就会钻进他们

封面故事 | 把墨尔本过成云南

总有人会问,你在国外为什么一直吃中餐?对此,很多人的回答是,习惯。是的,人的肠胃总不会撒谎吧,就像电影《米其林情缘》所讲的,总有一种味道让你动容,那个味道来自你最熟悉的地方。记忆总夹杂在深处,或流露于纸上,或藏在舌头的味蕾中间,怀念故都空气的味道,吃不求饱的点心,品一盅当年的温茶,饮一壶不一定解愁的

封面故事 | 粤菜的别样味道

澳大利亚的中餐经过了几轮换血,从早期移民的“所谓中式家常菜快餐”,到后来的“精品小馆子”,再到“点心派”“粤菜酒楼”,这些轮替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美国作家开尔文·特里林曾在《纽约客》上调侃中餐的品类繁多,写了一篇题为《中国到底有多少个省?》的俏皮诗,这个资产阶级玩笑虽是过火,也得来些负面评价,但也足

封面故事 | 一个年:在清迈,小而美

文/叶永青插图/文哲一连两年了,我都在清迈过圣诞和新年,我们选了一个相对暖和、安静、祥和的小地方来打发一年最后的日子。如莲花般的喜悦,如佛陀一样的慈悲,如河水流连感怀着回望的时光,一年里最后的几天就这样安宁度过。我们与朋友坐在眉屏河边享受一份落日晚餐,然后跻身于彩绘的象阵中浏览或汇入手工夜市的灿烂星

封面故事 | 思念

文/吉列尔莫·布拉沃 译者/孟夏韵插图/文哲每当圣诞来临,我的思念就会涌上心头。那不是对某个地方的思念,而是对某段时光,对我的童年,对幻想中的那个完美、温馨、泛着柔光的童年的思念。我们无法让时光倒流,更不可能回到从来不曾存在的过去。在这样一个半虚构半现实的童年里,我们在家中的庭院中度过了24日的平安

封面故事 | 我在凤凰过春节

文/风行水上插图/文哲我去过一次湘西凤凰,现在再也不想去了。我怕将15年前对凤凰的好印象给弄乱了。那一年我是年初一傍晚的时候到的凤凰,空气当中还有火药的香气,地上落满了爆竹屑。傍晚沱水上泛起的水蒸气在城里穿街走巷,几只中华田园犬站在街上用和善的眼神打量着我这个陌生人。我想不起来为什么大过年的跑到这个

封面故事 | 年的滋味,是一起过年的人

一2010年春节的时候,我正和12位大学同班同学一起在西班牙古城萨拉曼卡当交换生。那是第一次在外过年,大家心中多有激动,准备起年夜饭来也是格外认真。早早约定好在租住房子最大的一家摆席,其他各家出菜出粮出力出锅。我家正是分配到“出锅”的那个。除夕那天中午下课以后匆匆回家取了大炒锅就往聚餐大本营赶去。一

封面故事 | 小国家,大胃口

新加坡很小,小到在世界地图上它只是一个点。我在一本新加坡人写的美食书中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作者在欧洲读书,试图往家里寄点东西,结果购物网站说她填写的地址有问题:你怎么可以填新加坡国、新加坡市呢?这让她哭笑不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加坡的确就是一个城市,面积只有716平方公里,人口540万,相当于中国一

封面故事 | 那些摘星星的餐厅

去年7月,米其林指南终于来到新加坡,29家餐馆和小贩获颁米其林星星,法国名厨侯布雄的同名餐馆荣获三星最高荣誉,两个本地小贩摊也得到米其林一星,成为全球最廉价的米其林美食。“毫无疑问,米其林给新加坡的饮食界带来了很大影响,不仅让新加坡在国际饮食舞台占有一席之位,它对本地餐饮业也带来许多正面的冲击和影响

封面故事 | 江边细斟,在这里喝茶才感到真的回到了我的广州

文/何任远插图/宁锐作为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广州人,我们这一代可以说是广州城市发展南北巨大落差的最后见证者了。一条珠江隔开了老广州人所说的“河北河南”——“河”以北是传统的闹市中心,“河”以南则是旧工业区和城乡接合部。“宁要河北一张床,不要河南一栋房。”在21世纪头10年房地产大规模进驻珠江南岸之前

封面故事 | 百年老卤

文/小武插图/宁锐自从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到我和姐姐所在的这个城市,长居于此。年货和年饭,便也随着亲人的离散而变得不一样了。此前的几十年,在我家的年饭准备中,最必不可少也最能体现我们家传统的就是那一锅“百年”老卤卤出来的各种卤菜了。“百年”是夸张的说法,但是也比我姐姐的年龄还大了。母亲总是会饶有兴趣地

封面故事 | 过年了,什么是“年味儿”呢?

插图/宁锐中国人相信,过年是传统,年味儿也该从传统中寻。可是许多传统,并不见于如今。我老家无锡,吴桥那一带河边人家,过年旧规矩,吃年糕,得请人上门来打。备好一个石臼,放下蒸好的糯米粉,略加些糖;打年糕的人总得有三位,背来一个木柄石锤,锤头两边镶木头,这样刚中有柔;石臼里略倒一些冷水,木锤上也蘸些冷水

封面故事 | 不再过年 只过童年

文/余泽民插图/张杰客黑夜。寒风。飞雪。25年前晚秋的一个凌晨,当国际列车驶出二连海关的时候,我将额头抵在灰冷的窗玻璃上盯着站台上几盏稀疏、光秃的路灯光缓缓沉入黑暗,感觉一块大幕落下。那一刻对我来说,绝不仅是地理上的离乡和不知归期的出走。接下来是电影里的镜头:经过10天险象环生的颠簸我终于抵达布达佩

封面故事 | 寻味香港之老店传奇

什么是香港味道?站在香港典型的傍山路上,我却有些迷茫。眼前的街道总让我想起胡燕青笔下的《西边街》:“这小街再简单不过了,斜斜地倚山而睡,早上一伸腰就长了一截,想是夜露清凉,星光滋润,街上车子未多、一气贯通的缘故。”在香港,每一条这样的街道深处,或许都生长着一家老店,留下一条故事的尾巴,在街巷的一方天

封面故事 | 创造与融合:港厨启示录

香港是座典型的半唐番城市,一半华人,一半外国人,民族多样性自然也为这座城市的饮食和文化添加了别样的味道。如今的港厨出品已不再是各种菜系的机械结合,而成为浑然一体的新的有机体。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吸收西式元素的同时,不失中餐的主调和根基,与香港的融合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厨师最坏的情况就是拒绝求变”

封面故事 | 来香港,“叹”一场老式早茶

对习惯了高楼大厦里客气又冰冷的人际法则的城市人而言,茶楼这样一个烟火气十足的老空间,却仿佛能发散出柔软人心的神奇磁场,聚合起难能可贵的人情味。早安晨之美“叮”的一声,二楼电梯门徐徐打开,我们被人流裹挟着,从昏暗逼仄的电梯间逃出来。视线瞬间变得明亮,抬眼一看,一幅生机勃勃的传统粤式早茶图毫无预兆地闯入

封面故事 | 年就是心里的家

文/英珂插图/张杰客2015年,18岁的女儿决定去美国读书。这一年的春节我们一起做了很多我记忆中小时候的年菜,她帮我打下手,我给她讲我们小时候的年。因为在我的潜意识里,是觉得也许从今往后可能会有相当一段长的时间我们一家三口很难在一起团聚过年了。因为她需要时间读完她的大学,她需要时间去适应新的工作,她

封面故事 | 港式甜品,那些疲惫生活中的甜蜜梦想

甜品是节制生活里的小小放纵,是拼搏之余的温柔犒赏,也是疲惫生活中的甜蜜梦想。它能让寻常的日子变得闪闪发光,带来抚慰人心的神奇力量。由于历史原因,英国对香港实行殖民统治后,诸多饮食文化都被打上了西方的烙印,甜品也不外如是。港式甜品既有历史的传承,又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产物,这些历久弥新的甜蜜造物,早已成为

封面故事 | 爸爸的麂子肉

文/周李立插图/张杰客爸爸们平日里都不下厨,只有春节例外。我们几个表亲的兄弟姐妹,每年有一次吃到自己爸爸做的菜的机会。爸爸们进了厨房,便是全家的大事,需要提前做好各种准备。妈妈们、小孩子们以及爷爷奶奶们,这期间都是大厨爸爸的下手。每家都不例外。在我们家,妈妈需要提前备好锅具,把平常很少用到的大炖锅、

封面故事 | 异国的年:墨西哥食记

文/包尉歆插图/张杰客我对于墨西哥美食的最初认识,来自几年前当我初学西班牙语时读的一本名为《恰似水之于巧克力》的小说。在墨西哥女作家劳拉·埃斯基韦尔的笔下,厨房是一个充满魔力并见证奇迹的地方,食物与爱欲完美交织,每一样食材仿佛都因感情太过充沛而颤颤发抖,好像随时都会迸发出一把熊熊火焰将你我吞噬。那时

封面故事 | 年前循味

文/张添智插图/张杰客甘肃谋食两年余了,两个月能回次东北老家已算奢侈,但12月回家时就有不同,因为最多一个多月,就可以回家过年,想想脚步都轻快起来。妈妈一天未发微信给我,我知道,她和爸爸已经在张罗明天迎接我的晚饭了。手提箱打开合上若干次,装得下许多行李,却装不下对家的惦念,年愈近,心愈切。拉上手提箱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