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就是力量2025年第2期

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就是力量2025年第2期

月刊 人文科普

简介

《知识就是力量》创刊于1956年,由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刊名,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科

目录

卷首 | 科学风光在险峰

2.8亿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浩瀚的海洋,属于古特提斯洋的一部分;2.4亿年前,地球板块开始了“分离”与“奔跑”,从超级盘古大陆分裂出的拉萨地块一路向北漂移;到1.3亿年前,拉萨地块与欧亚板块成功拼接“联

特别策划 | 五十余载雪域探秘

中国第二次青藏科考分队2022夏季科考启程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是“地球第三极”,不仅是地理学上的奇迹,更隐藏着影响全球的关键秘密。开展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对推动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促进全球生

特别策划 | 从沧海到屋脊青藏高原的“前世今生”

自星云汇聚至今,地球已走过了46亿年左右的光阴。它活力澎湃,可以轻松实现“山无棱,江水为竭”和“海枯石烂”。青藏高原拥有珠穆朗玛峰和一众海拔5000米以上极高山,获得了地球上除南北极之外的“第三极”称

特别策划 | 我与“亚洲水塔”上的冰川

俯瞰青藏高原你或许是一名来自北京市等全国某个省区市的青少年,你或许从未见过冰川,但屹立于青藏高原之上,被称为“固体水库”的冰川却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科考队员在青藏高原钻取冰芯,探索青藏高原

特别策划 | 青藏高原的植被巨变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年平均气温不足0摄氏度,这里的许多植物类群在漫长的演化历程中已经逐渐消失,现在仅有少数植物存留在如此高寒的地区,因此植物化石成为追溯青藏高原植物多样性历史的关键线索。第

特别策划 | 打开青藏高原“百宝箱”

踏上寻找“百宝箱”的征途在第二次青藏科考中,科考队员们无畏艰难险阻,深入高原的各个角落。寒冷刺骨的冰川、炎热干旱的河谷、广阔无边的高寒草原、静谧幽深的原始森林,都留下了科考队员的足迹。他们以脚步探寻、

特别策划 | 高原之上的古人类“日记”

在人类演化的漫漫长河中,曾有这样一群“远亲”,凭借遗留下来的基因密码片段,一次次改写我们对人类进化拼图的认知,他们就是丹尼索瓦人。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时空迷雾,一起探寻他们古老的奥秘。大家族的踪迹人类曾

特别策划 | 若尔盖山河勾勒的湿地“画卷”

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缘,分布着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高寒泥炭沼泽湿地,它被誉为“西部高原之肾”,也是“黑颈鹤之乡”,这里就是川西宝地——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若尔盖”)

特别策划 | 少年古湖泊学家养成记

西藏自治区邦达错,湖边的古湖岸线记录着湖面下降的历史作者(右一)正在对从湖中提取的岩芯做现场记录湖泊是地球上最具特色的地标式自然地理景观之一。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湖泊分布区,这里的湖泊大多在海拔400

特别策划 | 湿地生态学家的科研日常

作者在扎龙湿地(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开展丹顶鹤(Grus japonensis)调查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上的三大生态系统。那么,什么是湿地?湿地为什么具有特殊性?湿地生态

特别策划 | 众擎易举 见仁见智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为编委会参会人员颁发证书2025年1月15日下午,《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第九届编委会暨2025年工作推进会顺利举行。会议由《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社长兼主编郭晶主持。本次会议从杂志传

探索发现 | 苏伊士运河铁路桥

俯瞰苏伊士运河铁路桥新桥第一次转动,两岸连通1869年,埃及苏伊士运河修筑通航,它连接着地中海与红海,是欧洲通往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附近地区的最近航线。作为世界上使用最频繁的航线之一,它是亚洲与非洲的交界

探索发现 | 热木星太阳系外的“火热”谜题

科研人员观测到距银河系约1.2万光年外,一颗热木星被其绕行恒星吞噬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了两位瑞士科研人员——梅耶(Michel Mayor)和奎罗兹(Didier Queloz),以表彰他

科学微距改 | 前沿

“超级充电宝”开始运行1月9日,“超级充电宝”——湖北应城300兆瓦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示范工程,在湖北省孝感市应城市实现全功率并网发电。这个“超级充电宝”分为地下储能系统、地上电力系统两部分:地上是

科学微距改 | 观点

褚君浩院士“第四次工业革命可能是智能化。”—褚君浩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复旦大学光电研究院院长近日,褚君浩以《智能时代与科学精神的培养》为题发表了主题演讲。演讲中提到,

科学微距改 | 数字

1万吨探索三号2024年12月26日,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探索三号”,在广州市正式交付启航。这是我国首艘具有覆盖全球深远海(含极区)探测并具备冰区载人深潜支持能力的综合科考船,既可以进行

科学微距改 | 趣闻

小树穿上了多巴胺色“毛衣”北京市中关村园区内穿上“毛衣”的树木凛冽的寒风呼啸而至,我国北方种植的很多树木都需要防寒,穿“毛衣”是给树木保暖最常见的方法之一。近年来,新的保温材料不断涌现,例如,内部纤维

科学有料 | 姚檀栋:巅峰之上的科学探索者

姚檀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队队长,长期从事“第三极”的冰川与环境研究。姚檀栋的科研生涯始终与被誉为“天然实验室”的青藏高原紧密相连

科学有料 | “再野化”

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正不断压缩着地球上自然的空间,从森林砍伐到湿地消失,从气候变暖到物种灭绝……“野生”正离我们远去。非营利环境保护机构“汤普金斯保护”(Tompkins Conservation)负责

学海新知 | 打破“圆”规轮胎并不是非“圆”不可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汽车、飞机,还是用来运送货物的推车,它们的轮胎都是圆形的。为什么会将轮胎设计为圆形?这利用了圆形的什么特殊性质?其他形状是否也可以“变身”为轮胎外形?接下来就和我们一起从数学

学海新知 | 山羊塔、猫头塔

无论高山峻岭、大江大河还是广阔平原,我们常常看到一座座架空输电线路铁塔(以下简称“输电塔”)的身影。再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不同地方的输电塔在造型上也有区别——“山羊头”造型、“猫头”造型……这些输电塔的

学海新知 | 湿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大揭秘!

城市湿地公园不同含水量的土壤中,细菌等微生物含量会有什么差异?本实验以念坛公园(北京市大兴区新城滨河森林公园北园区)为例,通过对公园内湿地不同区域的土样进行适当采样、处理、科学测定,以探究其中细菌等微

艺术中的科学 | 古今同眸:人类眼中永恒的鸟影

《三友百禽图》 明代&nbsp 边景昭绘画面中的鸟类不仅姿态各异、无一重复,连细节都极为准确,如它们在梳理羽毛时头部与颈部弯曲的角度,和爪子抓握树枝的力度和形态等。作者还在画面中按照不同鸟类的习性巧妙

兵器与谋略 | “机器狼”来了!

“机器狼”群设备技术更新是推动新时代国防建设的重要部分。我国自主研制的歼-35A战斗机、C919大型客机、“虎鲸”大型无人作战艇,以及多种地面自动化武器在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备受关注。而在

行知天下 | 都市 “荒野”重生记

南苑森林湿地公园(供图/雷茵茹)城市有千百个形态,或高楼林立,或古巷幽深,或冰冷疏离,或热闹喧嚣。在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上,北京以“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的姿态,为万物生灵筑起了一座乐园。现在,让我们步

科学起航 | 小话筒探知大科学

科学小记者访谈大科学家充满年轻活力的心灵正怀揣着对未知世界的渴望,若与科学家相遇,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2024年12月23日~24日,《知识就是力量》的科学小记者怀着满腹疑问,踏上了向大科学家寻觅答案

生活解码 | 身体里的“小气球”

肺部的肺泡(供图/徐晓玲 王文静,本图由Figdraw绘制)肺,是人体重要的呼吸器官。每当我们深吸一口气,就给身体的“呼吸工厂”——肺,送去了新鲜的氧气,让我们可以尽情地唱歌、跳舞、奔跑、玩耍以及思考

生活解码 | 警惕健康“拦路虎”

冬日,我们不仅要应对刺骨的寒风,还要警惕一个名为“诺如病毒”的坏家伙,它一旦出现,就会搅乱我们的日常生活。那么,诺如病毒为何如此凶猛?感染了它后会有哪些症状?如何有效预防?一旦患病,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青春密语 | 那些想要“出走”的时刻

青春的航道本应充满追逐梦想的欢声笑语,却有人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迷失了方向,对曾经无比渴望的知识望而却步,心头被悄然笼罩一片阴霾。究竟是什么样的“暗礁”,在原本畅行的学习航道上突起,使我们的心灵之舟偏离

漫画科学 | 神奇窗户让室内四季如春

窗户是建筑与外界进行热量交换的主要通道,在室内与室外的光热传输上起主导作用。窗户占建筑面积大、可直接与外界接触,通常由透明玻璃制成,它的热传导率较高、辐射穿透性较强,常被认为是建筑中最不节能的部件之一

漫画科学 | “涂鸦”医生

通过仪器将脑部微弱的生物电信号放大,再进行记录,得到的曲线图就是脑电图。它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脑部功能状态,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为获得脑电图,需要训练有素的医护人员精确地在患者头部找到放置电极的位

科幻空间站 | 传送门危机

2389年,科学家蓝登博士发现了使用量子科技实现远距离物体瞬移的可能性。最初,蓝登在H市实验室制造了一个盘子那么大的传送门,当实验人员将一个苹果放进去后,远在1万多公里外的R市实验室传送门前出现了那个

科幻空间站 | 生存指南

(一)米拉德坐在一根移动的透明管道中,不知道自己怎么到了这里,也不知道自己待了多久。这根管道快速地在宇宙般的空间里穿梭,他感觉自己身轻如燕,不再像死前那样老态龙钟。大小不一的星球从身边划过,星辰闪着的

科幻空间站 | 其实,宇宙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库?

科幻作品到底应该偏重于科学,还是偏重于文学?长久以来,这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其实是: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科幻作品中的“科学性”?科幻作品的世界体系源于作者自身的幻想,却又以科学性为

编读互动 | 与文字一起飞向高原

2024年春节,我和妈妈一起看了一部有关青藏高原的电影,影片中讲述了青藏高原动物们的生活,它们的习性、生存环境、生活范围都与这片高原相互依存。这次,我阅读《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的一系列文章,又深入了解了

编读互动 | 我的青藏高原科考之光

2030年,我成了青藏科考队最年轻的预备队员。我们乘坐全地形车深入青藏高原,随着海拔升高,狂风卷着沙砾,一路上车身不断摇晃。远远的,我们的领队王博士指着高耸的雪山激动地说:“你们知道吗?它们不仅是壮美

编读互动 | 百问百答

冬去春来40余载,一代代极地科研工作者不惧冰霜雪雨露,一往无前,探索着南极的奥秘,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探索和保护南极的生态系统。2024年12月28日,中科馆大讲堂邀请到参加了第34次、第35次、第

编读互动 | 本期内容亮点提示

结合新课标 体验跨学科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4个跨学科概念和13个学科核心概念以及倡导读科学家故事,学习科学家精神。本刊携手权威科学家、一线科研工作者,紧密结合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