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群书2023年第5期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2023年第5期

月刊 文化综合

简介

博览群书由光明日报社主办的综合性读书指导刊物。旨在引导广大城乡青年读书学习,推动振兴中华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本刊是一本在中国大陆知识分子中影响颇大的文化月刊。在“博览”中看透历史与现实,于“群书”里识尽精彩与繁华,本刊是你了解中国图书界、知识分子界动态的不可多得的刊物。

目录

评论 | 出版人地位下降源于疲于赚钱

陈昕的《总编辑叙谈》(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是一本小书,只有五万字左右。该书分为上、下两篇,分别是两个讲座的内容,上篇为“怎样做一名合格的编辑”,下篇为“我的出版观”。作者陈昕做过上海三联书店、

评论 | 看宁稼雨版《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迎难而上”

自上世纪初黄人、林传甲先后撰写《中国文学史》,一百余年间,古代文学史的编写处于持续更新的演进历程中。当下的古代文学史编写日新月异,立足学界研究的坚实基础上而对相关问题予以进一步的专业讨论,无论是文学家

每月聚焦·现代文学版本谈 | 张茜对陈毅诗稿的编辑加工

以前谈到版本,往往会想到古籍。的确,中国古代的文献,由于传抄、刻印年代和传播主体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版本的出现;加之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书缺简脱,礼坏乐崩”成为常态,许多文献都出现了散失甚至消亡。

对谈 | 王志清的“偏袒”与王维的大美

王志清教授应“中华文脉”之邀,做成了这部《坐看云起—王维的三十二相》(河南人民出版社2023年2月版),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他站到自己肩膀上了。他在书的前言里说:哲学家伽达默尔认为,阅读文本就是和文本

对谈 | 写罢《坐看云起》,我愈加怀疑自己

王维“三十二相”,将王维比喻成佛,比喻成神。说其“诗佛”,应该也是有神通广大的意思。王维追求人格的完美,禅与儒道同修,而融儒释道三教的道德原理和人伦规范,在享受生活的同时达到自省内悟的修行目的,非常专

往事故实 | 毛泽东眼中的《聊斋志异》

毛泽东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喜爱与接受,并不仅仅局限于诗词古文,相对而言,他对古典小说的阅读和评价虽然不是很多,但早在上私塾的时候,他就开始阅读《精忠传》《隋唐嘉话》《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

推介 | 《假如战争来敲门》及其战略思辨

您了解俄乌冲突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吗?透过俄乌冲突,您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从俄乌冲突一周年说起2023年2月24日,俄乌冲突一周年。这一年中,从战端初起的俄军闪击基辅,到战中俄乌双方线上线下的多次谈判,众

读书笔记 | 写在“读书会”之后

春风十里,书香拂面。2022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首届全民阅读大会当日在京盛大启幕,习近平总书记发来亲切贺信,指出“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

读书笔记 | 在山西省政协“三八”读书分享会上的发言

关于读书,我有几点体会和思考,想与大家分享。第一,什么是读书。所谓读书,是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我觉得学习又分为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高人学习。第二,读什么书。首先读经典。比如《如梦令》中的四季更迭

文化视点·解密高适 | “盛唐四家”中高适于思想性胜出

论唐诗者多以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为盛唐四家来相提并论。从诗歌的艺术成就而言,四者各有千秋,如以思想性而言,高适诗歌的思想性于今当更有借鉴意义。“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高适“少家贫,客于梁

文化视点·解密高适 | 高适诗的“气”与“韵”

唐代诗人中,占主流的一派以文词胜,自大历十才子以下皆可归之此流,而以杜甫、李商隐为最;另一派以气势胜,而以李白、高适居最。我这次想专谈高适诗的“气”“韵”之美。高适诗之“气”“韵”及来源严羽《沧浪诗话

文化视点·解密高适 | 《燕歌行》背后的高适及其他

《燕歌行》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代表作,前人评价甚高,赵熙甚至目为“常侍第一大篇”(《唐百家诗选》)。据诗前小序,作于开元二十六年(738)。作者之前曾于开元十五年(727)和二十年(732)两度北上蓟门,

怀念 | 文学草原的扎拉嘎胡是怎样一匹神马

两年前的一天,远在呼和浩特市的作家朋友阿古拉泰打来电话,几句寒暄后就直奔主题:在庆祝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内蒙古自治区准备出版一套内蒙古文学艺术名家传略图书,希望我执笔写一部《扎拉嘎胡传》。这一通电话把我

校园悦读·读懂离别再出发 | 离别的诗从沉默开始写吗

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直至今日,当读起有关离别的诗时,我们依旧能感受生离死别的浓郁情感,有留恋,有遗憾,还有无奈。所有的情感,并没有直接被转化为可见的文字,都被揉成一团,在字里行间逐渐浮现。在离别的

校园悦读·读懂离别再出发 | 《背影》中那些离别的意义

朱自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背影》脍炙人口,也家喻户晓。这种传播的广度和被读者接受的深入人心取决于作品的形式,作品的内容,以及作品的形式与内容之中可供不断解读的丰富内涵。所谓作品的形式,指的是白话文的散文

校园悦读·读懂离别再出发 | 回望《城南旧事》的离别

离别是深刻的,也是沉重的,发生在童年的离别因横亘着久远的时空,显得更为动人和感伤。我们都记得中小学课本上那树随着父亲死亡凋落的夹竹桃,对那句“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印象深刻,也记得那冬日中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