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群书2024年第9期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2024年第9期

月刊 文化综合

简介

博览群书由光明日报社主办的综合性读书指导刊物。旨在引导广大城乡青年读书学习,推动振兴中华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本刊是一本在中国大陆知识分子中影响颇大的文化月刊。在“博览”中看透历史与现实,于“群书”里识尽精彩与繁华,本刊是你了解中国图书界、知识分子界动态的不可多得的刊物。

目录

读书笔记 | 我的曲折求学路

南朝的南京城里有一个思想家叫范缜,就是《神灭论》的作者。范缜曾与竟陵王萧子良争论因果报应的事情,萧子良说:你不信因果报应,那为什么人们的命运有富贵贫贱的差别呢?范缜回答说:富贵贫贱完全是出于偶然。人的

古典新读 | 细读杨志故事所感

《水浒传》中生动塑造了“青面兽”杨志这一人物,杨家将后人,武举出身,曾任殿帅府制使,因失陷花石纲丢官;后在东京谋求复职不果,穷困卖刀,杀死泼皮牛二,被刺配大名府,得到梁中书的赏识,提拔为管军提辖使,护

评论 | 评杨晓山《王安石与宋代诗歌文化》

当代的研究者们应当不会否认,王安石有实力跻身于宋代顶尖诗人的名单之中。可怪的是,在宋诗研究新见迭出的当下,王安石诗歌的研究进展仍显得十分缓慢。尽管近年已经有了《王安石全集》(王水照,2016)、《王安

钩沉趣考 | 清代书院是如何应对内卷的

所谓内卷,简言之,就是过度的竞争造成了无谓的消耗。古代书院士子的内卷,主要来自科举考试的压力,正所谓“书院与科举是一对难兄难弟”。清代戴钧衡《桐乡书院四议》有言:“自科举之法行,人期速效。十五而不应试

钩沉趣考 | 清代辞赋中的新疆书写与经典生成

清代是中国古代辞赋创作发展的末期,也是整个辞赋文体的集成时期。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的重要文献,清代新疆赋是近年来古代文学文献研究的重要内容。1982年,边疆史地学者吴丰培编辑了《新疆四赋》(中央民族

文化地理 | 离乡与返乡:元末明初江南文人的行迹选择

元末明初是一个战乱频仍的动荡年代,也是一个所谓“人口大迁徙”的时期。生活在这一阶段中的江南文人也概莫能外,纷纷被卷入流离播迁的历史洪流中。背井离乡的他们,不论是出于自我意愿、形势所迫,抑或是官方强制,

文化思考 | 阴阳日常篇

为文展阴阳,做人谦锋芒。凡事阴阳手,机变混沌场。前面那我们讨论了阴阳存在和发展的规律,还讨论了致胜、决胜和相待情况下的阴阳规律。现在,要把目光从云端降下来,把视野从个别转到普通上来。在日常生活中,既有

往事故实 | 鲁迅杂文教我们认知中国

既是社会批评,也是文明批评鲁迅是我们的国家作家,都知道他原名周树人,1881年生于绍兴,1936年逝于上海,一生辗转南京、东京、仙台、北京、厦门、广州和上海多地,也知道他为人慷慨多奇气,虽饱经沧桑,谙

往事故实 | 戏·冷·虐:《孔乙己》中的生活片段

《孔乙己》是由主人公的若干生活片段连缀而成的小说。这些片段主要发生在鲁镇的咸亨酒店,由于叙事者“我”曾在店里做伙计,便根据“我”的零星记忆将其组合起来。从这些片段及其组合方式中,我们可以窥见作品主题和

往事故实 | 从《朝花夕拾》看鲁迅的教育启蒙

鲁迅先生作《朝花夕拾》时,年已四十有六了。他在《小引》中讲: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

中华诗教 | 新时代诗教的大先生

我国的诗教传统源远流长,新的时代背景下,叶嘉莹先生对诗教思想进行了新的阐释。正如葛晓音教授所说:叶先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重新阐释了诗教的功能,改变了传统诗教说单一的政教目的,强调了诗歌对塑造国人心灵品

文化视点·解密元稹 | 元稹《使东川》组诗的行旅体验

古代文人常因仕宦或出使漂泊在路上,一个人颠簸于古道之上,见到驿站便可休息,行旅途中往往因观风景而忆往事,一首好诗就此诞生了。唐人善写行旅诗,自长安至四面八方均有唐诗之路可寻。行旅途中,诗人多经驿站,或

文化视点·解密元稹 | 元稹情爱婚姻生活揭秘

元稹(779-831),字微之,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与挚友白居易举新乐府运动诗歌革新大旗,共同成就了“元白诗派”。然而这样一位在中唐时代举足轻重的人物,却遭受千年的蒙冤,被戴上了“始乱终弃”“薄情寡义

编辑手记 | 丛碧记:廿年运笔意纵横

提起中原文化,人们总以博大精深厘定。从历时性而论,近代尤其宋代以前,中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主干,群星闪耀;近代以后,随着欧风东渐,中原文化显得寥落、黯淡。在20世纪中西古今之变中,豫籍文化大家张

书人茶座 | 下层女性主体意识的文学显现

随着晚明以来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城市市民阶层的崛起成为江南地区重要的社会现象。晚明清初小说开始将下层女性作为重要的表现对象,并且展现出一种不同于精英阶层的新型道德观念。由于窘迫的经济状况和娶妻的困难,

书人志 | 雅俗融合的典范:金庸与二月河比较论

2018年末,金庸、二月河先后逝世,在读书界文艺界乃至大众网络舆论中,引起强烈反响。不过,二人逝世引起的强烈反响,并不是只有悼念、赞誉之声,个中亦不乏批判否定之声,更有全面综论得失者。只是综论得失往往

推介 | 以社会学的目光透视文学的价值

赵焕亭的文学论著《文学里的社会与人生:中国现当代文学文本细读十八题》(人民出版社2023年12月版),对现当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和尚待经典化的作品展开解读。在许多解读文学文本的文章中,绝大多数都是就文

随笔札记 | 《乌篷船》应该怎么读

周作人有一篇著名的散文叫《乌篷船》,一直为研究界所称道,被公认为现代散文中的名篇。在各种各样的解读中,读者似乎只是注意到这篇散文的语言、布局和审美,却从来也没有人注意到其中隐藏着的一种对于昔日恋人的深

随笔札记 | 大家小书:看什么,怎么看

作家出版社面向青少年读者,一下子推出了梁归智先生的四本系列读物——《一看就明白的〈三国演义〉》《一看就明白的〈水浒传〉》《一看就明白的〈西游记〉》《一看就明白的〈红楼梦〉》(作家出版社2024年版),

序与跋 | 语文学:比较文学的思考进路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理论界“回归语文学”的呼声不断,它主要体现在几篇同题文章,其中最有名的是保罗·德·曼和萨义德的两篇,他们都曾在去世前一年写过《回归语文学》。值得注意的是,对古老语文学的重新关注

序与跋 | 诚明不易:读书和思考很重要

有文化,对于一个地方来讲,是件很荣耀的事。所以很多人介绍自己家乡时,都会强调“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还会很动情地说上一二。对于这样的话,你是不便质疑的,就像听到邻居讲,“我家孩子很聪明”一样。但任何事

校园悦读 | “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的归乡路

说起杜甫,大家都不会觉得陌生。晚唐孟启在《本事诗》中赞誉道:“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之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可以说,安史之乱深刻地塑造了杜甫和杜甫的诗。唐代宗广德元年(7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