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群书2024年第8期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2024年第8期

月刊 文化综合

简介

博览群书由光明日报社主办的综合性读书指导刊物。旨在引导广大城乡青年读书学习,推动振兴中华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本刊是一本在中国大陆知识分子中影响颇大的文化月刊。在“博览”中看透历史与现实,于“群书”里识尽精彩与繁华,本刊是你了解中国图书界、知识分子界动态的不可多得的刊物。

目录

本期关注 | 《史记》与中国文化

《史记》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经典著作,记叙了从黄帝以来到汉武帝时期三千余年的历史。全书以人物为中心,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130篇组织而成,共52万余

评论 | 世界史视野之下的“同道中国”

陈寅恪先生于1954年在《历史研究》上刊发的《论韩愈》一文,从“建立道统”“直指人伦”“排斥佛老”“呵诋释迦”“改进文体”和“奖掖后进”的六个方面,探及了韩愈在“唐代文化史上之特殊地位”。2003年,

评论 | 清代戏剧史研究的里程碑

杜桂萍、魏洪洲编著《清代杂剧叙录》,130万字,由安徽教育出版社2022年出版,系统完备地搜罗叙录清代杂剧作品,特别是收录了一大批稀见或不为人知的刻本、抄本与稿本,填充了清代戏剧断代史研究中最为薄弱的

推介 | “明亮”的文学引人“热爱”

文学的价值何在?托尔斯泰所言有着丰富的启发意义:艺术家的目的不在于无可争辩地解决问题,而在于通过无数的永不穷竭的一切生活现象使人热爱生活。……如果告诉我,现在的孩子们二十年后还要读我所写的东西,他们还

推介 | 一部“省睡魔而广智虑”的历史小说

历史小说中,如何处理史实与虚构的问题,历来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题目。通过艺术虚构的手法能将枯燥乏味的历史事件转化成引人入胜的故事,使读者在文学审美中获得更为深刻的历史认知和人生感悟。但是历史小说不能脱离

往事故实 | 穆欣《忆新垦文艺社》发表纪事

穆欣先生原名杜蓬莱,河南省扶沟县人,是抗战时期成长起来的老一辈新闻工作者。1936年,他在河南省立百泉乡村师范学校读书时,因为爱好文学,参加了一个由进步同学自己组织的文艺团体——新垦文艺社。他积极参加

往事故实 | 屯垦戍边实践对兵团精神形成的主要借鉴

自汉代开始,新疆地区正式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并陆续开展屯田,形成了屯垦戍边新局面。汉朝以后,历代中原王朝时强时弱,和新疆的关系有疏有密,中央政权对新疆地区的管治时紧时松,但任何一个王朝都把新疆视为故

中华诗教 | 评介晚清词人陈曾寿

我们今天要讲的是一位晚清的词人陈曾寿,因为他出生于晚清末年,差不多是到清朝亡国以后,40岁上下才开始写词,那些搜集旧日清代词人作品的人没有收集他,民国的人更不会注意到他,所以大家对陈曾寿的词的成就并不

中华诗教 | 论《灵谿词说正续编》的学术示范意义

《灵谿词说正续编》由缪钺、叶嘉莹二位先生合著,内中论词文字自1982年至1992年陆续完成,于2015年方以今名珠联璧合。“灵谿”之命名,由郭璞《游仙诗》“临源挹清波,陵冈掇丹荑,灵谿可潜盘,安事登云

文化访谈 | 麦家:中国谍战走向世界

麦家被称为文坛杀出的“一匹黑马”。他曾遭遇十几次退稿和十多年冷遇,却似乎在一夜之间扬名天下。世界著名的《经济学人》杂志称《解密》是一部“伟大的中文小说”,“麦家先生因为数以百万计的书籍销量,而被称作中

序与跋 | 我们今天怎么阅读《孟子》

从曲阜到邹城,有一条104国道,被命名为“孔孟新道”。其实,在我看来,索性以“孔孟之道”称之最妙。每次从曲阜到邹城,乘车行走在孔孟之道上,我总会想,我们离着孔孟之道还有多远?今日虽有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之

序与跋 | 《国学流变》:一本书捋顺中国学术思想史

《国学流变》实为一部中国学术思想简史。研究著述过程辛苦,收获却是硕果累累。最大的收获就是充分领略了中华文明的无限风光,深切感悟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按照黄帝纪年,中华文明已有5000年历史,人们比较熟

序与跋 | 《新成都诗歌》后记

成都对我来讲,是从灌县的宝瓶口流出来的。幼年时,一本纸张黄且脆,在书籍匮乏的年代,已经翻得没了封面与封底的小册子,有一节说成都。其中,一个小插图,绘得便是宝瓶口。这是成都平原在我认知里的起源。当然,最

艺术生活 | 伏尔泰的中国文化想象

18世纪,“中国热”席卷欧洲,当时的思想文化界无不把目光投向了这个陌生又神秘的东方古国,伏尔泰也不例外,他不仅是启蒙运动的精神领袖,也是中国文化的崇拜者,《中国孤儿》的创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中国孤

随笔札记 | 互联网时代的阅读选择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们的阅读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那就是由过去的“书荒”变成了现在的“书多成灾”,由过去的“无书可读”变成了现在的“无暇读书”,由过去的“读纸”变为现在的“读屏”。我是在河北农村

文化视点·解密张祜 | 张祜的行迹与诗风

唐代诗人众多,人生情况互异。对于那些客走天涯的诗人来说,其行迹就成为理解诗风的一大关键。张祜就是如此,他的诗风就是在漫长的客游中形成的,不了解他的行迹,也就不理解他的诗风。广泛的客游能帮助诗人拓宽视野

文化视点·解密张祜 | 张祜研究辨疑三题

张祜,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起着承续中晚唐诗歌传统的重要作用。但其命运多舛,身前不得入仕,身后多年受到冷遇,正史无传不说,长期以来,即在野史中亦无较完整的述说,直到元代,方在辛文房的《唐才子传》中有较为

文化视点·解密张祜 | 张祜之名的讹误与名字解诂

古人名、字与名字解诂从西周以来,男子有名有字。出生有名,20岁行冠礼有字。《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册府元龟》卷八二四《总录部·名字序》:“古称孩而名之,冠而字之。

书人茶座 | 阴阳相待篇

相似易相融,异同比肩扛。包容为超越,化对入我囊。有一种胜利,目的只有一个,必须消灭对方,才能实现决胜,这样的情形已经讨论过。还有一种胜利,不仅不能消灭对方,而且还要和对方和谐相处下去,要在此前提下实现

文化地理 | 苏诗中的“石佛山”与“尔家川”考辨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春,苏轼罢徐州任,移知湖州。徐州万人空巷,士民远送于野。怀着复杂的心情,苏轼向弟弟苏辙寄出组诗《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五首》。所谓“口占”,是指诗文不起草稿,随口而成

著译者言 | 为什么翻译阿多诺

译著《奥斯维辛之后:阿多诺论笔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24年版)已经面世,我得讲讲为什么我要翻译阿多诺了。不过,这个事情说来话长。20多年前的那个世纪之交,在导师童庆炳先生的鼓励下,我闯入法兰克福学派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