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 逆境中的毛泽东与这两首词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120周年诞辰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选择了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崇高理想之后,“不管是‘倒海翻江卷巨澜’,还是‘雄关漫道真如铁’,毛泽东同志始终都矢
本期关注·失意与诗意 | 看五度出仕的陶渊明躬耕田园 星河流转,世事沧桑。这忙碌的世界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人顺风顺水的通达,有人多灾多难的坎坷;有人“一日看遍长安花”,有人感叹“人生失意无南北”;有人乘时而起,有人沉埋无用。纷繁的众生百态,演绎着真切
本期关注·失意与诗意 | 三起三落的苏东坡为何“不恨” 林语堂先生在其名著《苏东坡传》中说:“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因了解而喜欢,因喜欢而更愿意了解,可以说道出了“苏迷”们的共同心声。苏东坡一生经历坎坷,在政治上
本期关注·失意与诗意 | 杨维桢“焚诗”之后的出人意料 元顺帝至正初年的一天,接近知命之年的杨维桢将自己在会稽时期出入史传、日课一诗的千余篇诗作取来复读,忽然自笑曰:“此岂有诗哉!”于是,命书童尽数焚毁。焚诗之际,正是其政治生涯的至暗时刻。至正元年(134
本期关注·失意与诗意 | 观察曹雪芹诗意的背后 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但我们迄今对其生平信息的了解并不充分。现在基本可以推定曹雪芹为曹寅的孙辈,而曹雪芹之父究竟是曹寅生子曹顒,嗣子曹頫,抑或另有其人,则未有定论。曹雪芹的生卒年问题,也争议甚久,
错了吗 | 《孙犁全集》为何有六封书信前后重复 友人赠送《耕堂读书记》《耕堂读书记续编》(大象出版社2008年9月版)时扉页题跋:“孙犁的散文百读不厌。跃华同志惠存。”并叮嘱:“不要小看这两本小书!”我珍若拱璧,迫不及待打开,一种久旱逢甘霖的舒畅涌
文化思考 | 面对《永州八记》,我们其实都是“愚者” 《永州八记》首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之西山,位于愚溪之畔,《钴鉧潭记》之钴鉧潭,《钴鉧潭西小丘记》之西小丘,《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之小石潭,均在愚溪下游。这四记可称为《永州八记》前四记,均写于元和四年(8
评论 | 并非偶然的“偶然性哲学研究” 耿子洁博士的论著《九鬼周造偶然性哲学研究:以〈“粹”的结构〉与〈时间论〉为路径》一书出版,我为她的学术勇气与学术精神点赞。因为要对九鬼周造的哲学展开研究,既要有一定的西方近现代哲学的知识基础,同时对日
评论 | 《孔子大历史》与孔子的“错误” 对孔子及其学说的理解,常常存在“泛历史化”和“去历史化”两种误区。在一段时间内,我们把孔子当作封建社会的圣人、统治阶级的帮凶予以批判,认为孔子的思想仅仅属于旧社会的意识形态,这是犯了“泛历史化”的错误
文化地理·故乡是用来回望的 | 汪曾祺宁可挨批也要让《受戒》传递欢乐 也许,故乡真的是用来回望的。鲁迅先生的《故乡》许多人耳熟能详,它的开头段是:“我冒着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这里既有空间距离,也有时间距离,这样的距离适合回望。因此,假如不是回
文化地理·故乡是用来回望的 | 直到《梁庄十年》,梁鸿才改变了“姿态” “乡土”作为中国文学中重要的意象,历来为众多作家书写。作家们生于斯长于斯,对孕育自己的乡村充满深沉的情感,故土的物华风貌、人情冷暖都埋藏在他们心底,成为他们挥之不去的乡愁。无论他们离开故乡前往何处,记
文化地理·故乡是用来回望的 | 随废名的《桥》去探寻“自由” 现代小说中,论晦涩难读,废名当属佼佼者;论情真辞巧,废名又得胜一筹。这两相矛盾的说法集中在一个作家的身上,并不奇怪,也不是首例。因此,废名的小说,在田园牧歌的流派里往往广受称赞,另一边又被现实主义的主
文化地理·故乡是用来回望的 | 看本雅明怎样寻找自己的童年 从某种意义上,本雅明的一系列作品是寻找故乡的历程。伴随着欧洲上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跌宕起伏的政治局势,德国犹太人的命运经历了几多变迁。如何在动荡的局势与加速的现代化中寻找到自身心灵的支点成了贯穿本雅明
书人志 |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破解童心” 杨红樱不止一次地回答过“为什么写儿童文学”的问题:作家跟生活是离不开的,我当过老师,最熟悉孩子,我只能写儿童文学;成都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的童年在那里度过,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自然而然会带进作品。小说
怀念 | 轮椅上盛开的沈从文研究之花 凤凰因为他,从一座湘西边城走向了世界,他是沈从文;“沈从文研究”在国内从起步到逐渐走向“显学”,他的译著《沈从文传》作为“他山之石”备受关注,他是符家钦。1990年4月,时事出版社出版了符家钦先生的译
文化视点·解密王昌龄 | 王昌龄究竟是“夫子”还是“天子”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出生于山西太原,流传下来的资料不多,其生平不可详考,综合各方面材料看,王昌龄自幼接受儒家教育,早年嵩山学道,梦想羽化登仙;青年时漫游塞边,赴河陇,出玉门,渴望马上封侯
文化视点·解密王昌龄 | 王昌龄的江南在哪里 王昌龄,世称王龙标,极擅边塞诗,而其一生的重要活动地域,却不是在烽烟血火的塞外,而是在江南,他在江南写的那些清新活泼、自然明朗的作品,也饱含他的生命轨迹和美学追求,体现出不同凡响的独到之处。唐人薛用弱
文化视点·解密王昌龄 | 王昌龄《出塞》之八面观 王昌龄极擅边塞诗,他的《出塞》是其边塞诗的代表作。《出塞》诗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一首人们耳熟能详的七言绝句,明人推此篇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明代著名
文化视点·解密王昌龄 | 王昌龄的方外诗踪 王昌龄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以边塞、宫怨和送别诗闻名。从总体倾向上看,这些诗作体现了诗人心系国事、关注现实的儒家思想,宋人葛立方甚至有“观王昌龄诗,仕进之心,可谓切矣”
商榷 | 《朱次琦评传》该怎么写 三个月前,我收到《佛山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寄来的《朱九江评传》一书。家乡先贤朱次琦(1807—1882)及其门人简朝亮是2008年我攻读博士学位时的研究对象,近10多年来,我相继出版《朱次琦研究》《简
推介 | 跨越喜马拉雅山的禅思 经由交流鲁迅的缘分,尼泊尔诗人奎师纳·普拉塞的《沐泽晖晖》(香江出版社版)跟中国读者相遇了。有种观点认为,“诗人的人格是确定诗的审美流向的原初动力”。奎师纳·普拉塞作为瑜伽修士,心相清净,人格超迈,识
校园悦读·打工与文学 | 《人罪》对打工者精神困境的反思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城市化进程,农民进城务工逐渐成为近几十年普遍的社会现象。“打工”一词本是粤语方言,随后流传至全国,同时也衍生出更多含义。除了受雇于人之外,打工一词通常
校园悦读·打工与文学 | 从《微尘》看中国矿工 自上世纪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成为我国社会结构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群体,他们是经济发展与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加速催生的新兴力量。在市场经济愈发繁盛的背景下,打工文学伴随着打工潮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创作形式,更
校园悦读·打工与文学 | 打工者用劳动创造的星辰 《劳动者的星辰》是皮村文学小组所编双月刊《新工人文学》中代表性作品的选篇结集,是21世纪以来新工人文学潮流的最新波荡。育儿嫂、布展工、地摊小贩、顶棚匠、业余演员……热爱文学的外来务工人员在北京五环以外
校园悦读·打工与文学 | 当代新工人诗歌中的身份之问 在“新工人”这一个描述诞生之前,那些工作和生活在城市而户籍在农村的打工群体往往被称为“农民工”。这一群体是中国近三十年来城市化的产物,是中国在将自己打造成为世界工厂中所创制的政策,我们在此选择“新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