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关注·考古中国之河南篇 | 看中华文明探源的中原方位 伫立在洹河岸边,会令人深深体味到“从已知求未知,殷墟是华夏五千多年文明探索的起点与根基”这句话的意义所在;近观裴李岗文化遗址的诸多陶器与石器,则会惊叹彼时农业生活的繁荣和工具制造的精细;行走在二里头遗
本期关注·考古中国之河南篇 | 裴李岗遗址与裴李岗文化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嵩山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黄土深厚、温度适宜、河湖纵横,具有早期农业起源和持续发展的天然环境优势。早期农业的出现是古代文明发展的加速器,以郑州8000多年
本期关注·考古中国之河南篇 | 偃师商城遗址的探源 1983年初夏,小麦微黄即将收获的季节。在豫西地区的千年古道上,欧亚大陆桥偃师段——陇海铁路的南侧,由“六五”期间规划,将于“七五”和“八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国家大型基础设施项目“首阳山发电厂”的选址中
本期关注·考古中国之河南篇 | “日用而不觉”的殷墟 继夏之后,商代是我国第二个王国,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其年代为公元前1600年至1046年,历时554年。在五千多年文明长河里,商王朝居其中,它上承文明四方汇聚、海纳百川之势,王权国家得以稳固,礼乐文
著译者言 | “废名哪些作品属于散文”及其他 废名,原名冯文炳,1901年生于湖北省黄梅县城东门,祖籍黄梅县苦竹乡。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从此走上文学创作道路。早年以小说名世,先后出版《竹林的故事》《桃园》《枣》《桥》《莫须有先生传》五部小
文化视点·经典与美的界限 | 徐复观如何发掘中国艺术精神 经典是会说话的,会告诉我们美在何处,也会划出美与不美的界限,虽然这个界限会因种种因素发生变化。品读经典,要从经典中发现美。这就需要导引。韩昌黎有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审美教育自然要具备这三
文化视点·经典与美的界限 | 宗白华“散步”中发现的美 宗白华先生1981年出版的《美学散步》奠定了其中国现代美学大师的地位,1986年出版的《艺境》收入了《美学散步》的全部文字,成为其生前出版的更完备的美学著作,但是《美学散步》更具有影响力,当人们谈到宗
文化视点·经典与美的界限 | 随辛丰年去赴“音乐的盛宴” 辛丰年,一位在音乐上自学成才的老军人、老干部,半个世纪以来嗜爱大多数人望尘莫及的西方古典音乐,直到退休以后,才化“独乐”为“众乐”,将多年来支撑自己心灵的音乐财富竭诚转赠予读者,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音
文化视点·经典与美的界限 | 读懂席勒才能更懂鲁迅郭沫若 席勒是18世纪德国著名诗人、哲学家、思想家、剧作家,德国古典文学和古典美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曾与歌德并称为“德国最伟大的作家”。《审美教育书简》(以下简称《书简》)是席勒的一部经典名著,也是现代性
评论 | “英国杰出学术奖”获得者与美国的误区 《避免战争 缔造和平》是富有创新精神的国际关系学者理查德·内德·勒博于2018年出版的著作。他在国际关系研究、冲突管理、政治心理学和战争研究等领域耕耘多年。在书中,他运用整体分析的方法,展现了以心理学
文化视点·《十博士直击中国文坛》重读 | 肖鹰的批评是否也是“明亮的阳光” 肖鹰以1990年发表于《文学评论》第5期的硕士论文《近年非理性主义小说批判》步入文学批评领域,开始了他作为美学学者对当代文学的持续关注。肖鹰的批评文章多是就实时评论所作,散见于网络报刊各处,后经过集结
文化视点·《十博士直击中国文坛》重读 | 黄发有——当生命融入文学批评后 21世纪以来的文学批评也越来越脱离传统的模式,内容与形式都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特点,有不少优秀的评论家始终坚守在评论现场,捍卫批评的独立立场,黄发有就是其中之一。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踏上文学批评的
书人志 | 刘跃进的谦和与《从师记》的严苛 刘跃进先生的新作《从师记》出版,拜读之后,收获颇丰。《从师记》是一部散文集,主要记载先生的求学经历以及与此相关的人与事。虽然是以自己的个人经历为线索,然而内容却异常厚重,这是因为作者早年生活的“那个时
推介 | “丝绸之路访唐诗”背后的“新文科” 长安、秦州、凉州、甘州、肃州、敦煌、玉门关、阳关、伊州、高昌、交河、天山路、北庭、铁门关、龟兹、碎叶、热海;1300年前的大唐都城,21世纪的高铁车站;延绵的秦岭山脉,雪花飞舞的乌梢岭;西凉乐里的葡萄
序与跋 | 《郭久麟自传》有鲜明的自传观 郭久麟教授是我多年的老朋友。我们都在高校教写作课,而且都从事传记文学的研究。只是郭老师还比我多出一个身份,他是知名作家。郭老师为人真诚直率、热情豪爽,传记文学圈内的朋友常呼他为“郭大侠”,对此他笑嘻嘻
书人茶座·这四个时代的文人雅集 | 稷下学宫里的知识分子 文人集会可谓我国古代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景观。先秦的稷下学宫、汉代的梁园雅集、魏晋南朝的山水风流、唐宋元明清的诗酒之会,历代文人在属于他们的时代氛围下呼朋引伴会聚在一起,沟通情感、交流思想、切磋技艺,既
书人茶座·这四个时代的文人雅集 | 在文人心驰神往的“梁园”里 梁园(今河南商丘),亦有“东苑”“梁苑”“菟园”(或“兔园”)“雪苑” “竹园”等称谓。汉代时名“东苑”,为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刘武是文帝之子,景帝胞弟,因平定七国叛乱有功,被封“天下膏腴之地”,于是
书人茶座·这四个时代的文人雅集 | 《滕王阁序》的背后是滕王阁雅集 在网上偶然看到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有人在高考的时候写出了《滕王阁序》会发生什么?想想不禁莞尔,这就好像是说“如果一个人在家里研究完成了可控核聚变会发生什么”,完全是幻想小说而已。想成就一篇绝代佳作,天时
书人茶座·这四个时代的文人雅集 | 晚明的“诗坛法社”为何也是“生命结盟” 社集,是古代文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在其中也融入并获得了他们独特的生命体验,罗时进先生说:“嘤鸣求友,是文人普遍的心理需求,而结社成为人际交往最风雅的方式。以文字相交,其深处是情感的交流,最终往往形成生命
艺术生活 | 宋代男子簪花是“臭美”吗 壬寅年己酉月庚寅日是传统节日重阳节,以传播传统文化为己任的河南卫视又为大家呈上了一道文化盛宴——舞蹈《登高抒怀》,一队鬓插菊花的书生在山水之间且行且舞,轻盈飘逸,在人们熟知的“登高把酒赏菊持蟹”之外,
怀念·送别光春 | 桂香阵阵倍思君 已入金秋,杭城桂花怒放,暖暖秋阳中,我却感到阵阵寒意。10月21日上午,我的老同事,光明日报河南记者站原站长刘先琴来电:“徐光春书记走了,今天早上走的,心衰……”我震惊,意外,痛惜。徐光春,光明日报原
怀念·送别光春 | 二十七年后,我与徐光春又续一段情 10月21日,听到徐光春去世的消息,我感到震惊,也难以置信:这样一位对工作不遗余力、对朋友满腔热情、浑身上下都充满着朝气的人,怎么会在不算大的年龄、在社会依然需要他发光发热的时候就匆匆走了呢?在悲痛、
怀念·送别光春 | 安静地回忆一个人 “凤舞春光美,花开岁月稠,奈何春光逝,孤风独自悲。”今年10月21日早上,我从手机看到徐光春书记夫人韩舞凤老师发给我的这首小诗,竟然没有意识到其中的大痛大悲,顺手回复一句问候之后,等到回神细看,才顿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