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地理2024年第7期

炎黄地理

炎黄地理2024年第7期

月刊 人文科普

简介

《炎黄地理》(月刊)创刊于1984年8月,主管单位:山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单位:山西文化艺术传媒中心。主要栏目:人文地理、城乡规划、地质勘探、建筑施工、文史纵览、教育探究、农林园艺、经济管理、交流论坛等。

目录

历史文化 | 民国歙县救济贪污案

对于民国贪污腐败研究不少,但具体到某地的个案研究却略显不足,文章以民国三十六年安徽歙县水利赈米九十六吨舞弊案为例,对贪污的形式及处理进行分析研究,以警示后人。学界对民国时期研究颇多,对于民国贪污腐败研

历史文化 | 汉画像砖中的“鹤拉车”图

“鹤拉车”作为河南郑州地区极富特色的汉画像砖图案,设计新颖,内涵丰富。它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图腾文化。它是两汉时期轺车出行的现实投射,也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加工,更是对儒家思想的隐喻致意。“鹤拉

历史文化 | 历史变迁对龙门石窟造像艺术的影响

龙门石窟的开凿历史相当悠久,自北魏起始,历经东西魏、北周、北齐、隋、唐等六个朝代,在漫长的岁月里,共开凿两千一百多个窟龛。这些窟龛之中,珍藏着逾十万尊佛像,以及多达三千六百多品的题记碑刻和四十余座庄严

历史文化 | 清代正统观的重构

正统观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概念,每个新建立的政权都要为了证明其权力合法性而修正或重构正统观。正统观的内涵是因时而变的,由于清王朝的异族身份,要合理合法地实现对全中国的统治,更加需要一套令人信服的正统

历史文化 | 周秦两汉墓葬中面部覆掩现象

古代丧葬习俗对墓主头部或面部的特别处理,常见覆面、罩面、盖面等以各种形式遮挡或覆掩墓主面部的现象,其中周秦两汉是面部覆掩葬俗集中出现且类型多样的重要时期。文章就考古发现的这一时期的织物覆面、玉覆面、漆

历史文化 | 《甲骨文合集》6571正相关问题

《甲骨文合集》6571正这一版上共有13条卜辞,涉及的人物有子商、雀、。该版的主要内容是战争,即讨伐基方和缶人。该版属于宾组一类卜辞,该版卜辞的兆序大都为“三”,只有一条卜辞的兆序为“六”。文章将对《

历史文化 | 辽代应县木塔的军事守望作用

辽代在修建应县木塔时,从某种程度上也在谋划其军事作用。应州地处辽宋交界,是西京重镇,镇守大同盆地边缘,为彰国军节度使治所。辽代同时具有行国、城国色彩,以应县木塔为代表的军事镇守作用十分重要。而北宋代州

传统文化 | 少数民族文化权保护路径

不管是对少数民族文化权的立法价值取向,还是对其目标的选择,都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少数民族文化权。因此,文章针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路径展开研究,首先,阐述了关于少数民族文化权保护路径背景与意义;其次,阐述关于

传统文化 | “东风西渐”审美下的民国铁艺

南京在民国时期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成为“民国建筑的博物馆”,当年《首都计划》的颁布与实施,促使中国传统元素与西方建筑风格在碰撞中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国建筑体系。铁艺装饰,

传统文化 | 西湖景点的文化价值与保护策略

做好西湖景点文化价值的挖掘和保护是一项重要任务,既有助于促进西湖景点保护工作的有序进行,同时也能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从而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助力增强社会公众的民族文化自信。文

传统文化 | 端午古俗与长江文化:西塞神舟会

西塞山位于湖北省黄石市东郊,长江中游南岸,横江锁水,气势磅礴,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其环境清幽,文人墨客流连于此,留下众多诗文佳句,自古以来便是鄂东形胜、樊楚名山。西塞山下有道士袱村,曾为江南军事重镇和

传统文化 | 中国传统水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水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基于对水的认知理解而形成的独特文化理念。水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在古代农业、园林,以及日常生活中,而且在哲学、文学以及艺术等方面也有着深

传统文化 | 新文化发展观对群众文化工作的要求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发展和市场的对外开放,群众的文化生活逐渐丰富,但当前群众文化缺乏创新的驱动力和不断进步的理念,需要遵循新文化发展观的导向,重视创新的作用,塑造新文化视角,构筑与群众文化相关的新思维,

传统文化 | 六合与《茉莉花》

六合民歌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江苏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流传存世的诸如《鲜花调》《格登代》《陪送调》《栀子花靠墙摘》《摘菱忙》《妹妹可是的》《放牛号子》等200多首民歌脍炙人口,久唱不衰。这些六合民

传统文化 | 从明代玉器工艺看当代玉器的创新与发展

玉器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文章通过对明代玉器的历史渊源、文化价值、鉴赏评价、工艺制作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并结合明代馆藏玉器赏析实例,展现了玉器在中国传统艺

传统文化 | 非遗背景下传统戏台的当代传承与艺术转化

文章聚焦于非遗背景下传统戏台的当代传承与艺术转化,探讨了传统戏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在艺术转化方面提出了功能拓展、技术融合、文化创意产品等路径。旨在为传统

遗产保护 |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山东石刻资源保护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的融合已成为当今各地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山东地处东部沿海,悠久的历史和海陆结合的地理位置塑造了山东地区重传统、重教化的文化民俗,培养了山东人勤劳朴素、乐善好施的美

遗产保护 | 邯郸市古村落遗产保护和开发

文章基于城乡融合背景,剖析古村落与文化遗产概念、内涵、构成要素,以邯郸市古村落为例,深层次分析我国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多维度挖掘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潜藏问题,针对性构建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旅开发项

遗产保护 | 七里河区零散石窟保护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石窟寺是一种以雕刻、壁画等形式展现宗教艺术和文化的场所。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开始大规模开凿石窟,隋唐达到鼎盛,宋元以后发展逐渐式微,石窟寺的开凿也逐渐减少,但一些石窟在宋元明清时期仍有修缮和小规模的创

遗产保护 | “非遗”助力大连文创产业发展路径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深入贯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计划,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提供精神支撑

旅游与思考 | 地方文旅融合发展策略

地方文旅融合发展作为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必须在战略定位、资源整合、产品创新、营销推广和政策支持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鲜明地方特色和文化优势,打造独具特色文旅品牌形象。二是整合文化资源、打造差异化文旅产品体

旅游与思考 | 基于SWOT分析法的重庆避暑度假民宿管理

运用SWOT分析法,对重庆避暑度假民宿的管理展开深入研究。在分析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的基础之上,探讨避暑度假民宿管理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给出重庆避暑度假民宿管理建议。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研究背景。近

旅游与思考 | 文旅背景下历史街区复兴中的叙事符号

在促进文旅融合建设的大时代背景下,基于发展旅游促进地域经济发展与地方文化资源挖掘、保存与延续的重要目的,如何复兴历史街区已然成为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潇湘大地穿紫河畔,一条蕴含历史文化、承载地域风俗的常

旅游与思考 | 堙上村景观要素识别及其数字化传播策略

文章以湖南省堙上村为例,基于景观基因理论,对堙上村的主要景观要素进行了全面识别,包括村落空间格局、传统建筑、环境要素和文化要素等,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堙上村独特的风貌特征。文章进而探讨了传统村落数字化保

旅游与思考 | 鹤壁市龙岗坡人文小镇露营地景观规划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自然体验的追求,露营旅游逐渐成为一种受欢迎的休闲方式。文章通过对露营地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分析了露营地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案例和设计原则,以龙岗坡人文小镇露营地为例,对

文物保护 | 新时期考古勘探工作的重要性

考古勘探工作是指对被发现的地下遗存,根据其文化内涵和时代特征,确定其所属的古代文化区域,进而进行资料整理、发掘和研究的一项考古工作。考古勘探工作的开展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用地下遗存,科学地揭示地下遗存

文物保护 | 基于数字化构架下的文物保护思路

在我国文物保护工作越来越受重视的情况下,仍有一些地方的文物受到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影响,造成一定损坏,影响文物科学、社会与文化价值。基于此,文章将详细分析数字化构架下的文物保护思路,并结合文物保护工作,

文物保护 | 基层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与保护

文章探讨了基层文物保护单位在修缮和保护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及可能的解决方案。通过分析当前文物保护的政策环境、技术手段和管理模式,指出基层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资金短缺、专业人才缺乏、保护意识不

文物保护 | 山东省内古代海洋文明遗址的考古发掘

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的深入实施,山东省的古代海洋文明遗址的考古研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山东不仅拥有丰富的陆地文化遗址,其漫长的海岸线还

文物保护 | 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中的应用

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决定了其在众多领域中应用的优势,促使传统工作模式发生改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到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中,建立针对性的信息系统平台,可以对馆藏文物进行更好的保护

文物保护 | 陶瓷器的修复

陶瓷器的保护与修复是使用适合的材料和技术以达到恢复器物的完整性以及稳定性。修复工作必须是在陶瓷器的稳定性上进行修复,起到保护器物的功能,修复之前首先需对器物的材质、损坏情况进行记录与评估,需要熟知各种

文物保护 | 莒南县博物馆藏“左徒”戈

莒南县博物馆藏一件铭文“左徒”戈,不同学者对“左徒”戈铭文及年代展开研究与判断。文章综合各方研究成果与现有资料,对左徒戈的出土时间、出土地点、铭文考释、年代判定、历史价值等进行重新讨论与分析。莒南历史

文物保护 | 展柜文物支撑固定的优化方法研究

文章系统探讨了博物馆展柜文物支撑固定的优化方法,着重从技术创新、安全性稳定性考量以及可操作性与可维护性提高等方面展开分析。在技术创新与设计理念方面,介绍了利用新材料与技术进行支撑设计以及结合现代工程学

文物保护 | 嘉兴古桥的保护现状及对策研究

嘉兴古桥众多,历史悠久,兼具独特的文化内涵及审美价值。文章对嘉兴古桥的总体分布和历史渊源进行梳理,肯定其作为综合性文化现象的重要意义,查摆保护过程中现存的区位劣势、资金匮乏、人为破坏及政策缺失等。以“

文物保护 | 庐陵传统民居保护现状

庐陵传统民居是庐陵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承载着古人的智慧,更直观地展现了特定时期古村的建造技艺、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庐陵文化是庐陵传统民居的灵魂和底蕴所在。庐陵文化中的价值观、审美观、生活方式等诸

文物保护 | 测绘新技术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

古建筑作为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价值。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古建筑面临着自然侵蚀、人为破坏等多重威胁,古建筑保护工作较为艰巨。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测绘新技术不断涌现,为

文物保护 | 肥西县三河古镇保护与利用的思考

三河古镇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合肥地区唯一的5A级风景区,古镇是因水得镇,沿河成街,临水建房,具有鲜明的江淮地区水乡地域风格,尤其以中街、西街、南街、东街等老街最具代表性,如何做好对三河古

文物保护 | 基于现代技术的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

古建筑文物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其修缮与保护备受关注。传统的修缮方式面临诸多挑战,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文物保护的要求。文章在古建筑文物修缮与保护的原则基础上,探索了现代技术在其中的应用。数字化技术、

博物馆学 | 关于博物馆品牌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

文章主要讨论了博物馆品牌建设的重要性、特点、策略。博物馆品牌建设对于提升博物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服务质量、实现特色化发展、拓展合作与交流以及推动博物馆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博物馆品牌的特点包

博物馆学 | AI赋能四川博物院流动博物馆

随着5G和万物互联时代到来,融合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成熟,在新基建加速部署的大环境下,博物馆在积极探索科技赋能创新型应用落地方面,如何适当应用互联网新技术,借助富媒体多样化的形式,以一种严谨而有趣

红色传承 | 发挥革命文物价值弘扬革命斗争精神

用好红色资源,打造精品陈列,弘扬革命文化,发挥革命文物教育功能,是新时代文物工作要求之一,本文以海南省民族博物馆《寻找救星——海南少数民族革命斗争史展》为例,通过展览内容分析和重点文物介绍,探讨博物馆

红色传承 | 柴云振家风家训

在人民军队中柴云振勇往直前,不怕牺牲;复员回乡之后当干部五上五下,都是服从安排毫无怨言,始终默默地为党和人民辛勤工作、无私奉献;在被部队找回后荣誉加身,不变的是那颗为人民服务的心。在柴云振的言传身教下

红色传承 | 江西红色标语的保护

自2016年以来,江西省启动了红色标语保护和普查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红色标语整体保存状况仍不容乐观,文章呼吁要加大对江西红色标语的保护力度,提出一些保护措施。红色标语是革命文物的一类,是中国共产党

地质地貌 | 琅岐岛景观破碎化时空演变特征

琅岐岛近年来随着福州新区的发展带动,其经济得到了极大提升,城镇配套设施建设也日益完善。但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加剧了琅岐岛土地利用变化,其生态系统功能的持续供给受到威胁,景观格局发生剧烈变化,并暴露出不同程

地质地貌 | 湖北远安丹霞地貌特征及演化研究

远安丹霞地貌以其独特的赤壁丹崖、鲜明的“顶平、身陡、麓缓”特征闻名,源于中生代白垩纪时期丰富的红层沉积,记录着地球演变的悠久历史。当前,远安丹霞地貌处于中青年期,其形态在流水侵蚀、风化剥蚀及重力崩塌等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