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地理2023年第5期

炎黄地理

炎黄地理2023年第5期

月刊 人文科普

简介

《炎黄地理》(月刊)创刊于1984年8月,主管单位:山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单位:山西文化艺术传媒中心。主要栏目:人文地理、城乡规划、地质勘探、建筑施工、文史纵览、教育探究、农林园艺、经济管理、交流论坛等。

目录

历史文化 | 明代大理寺司法运行体系研究

明代是我国古代司法体系极完善的一个朝代,大理寺作为明代中央最重要的司法机关之一,在明代司法运行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明一代数百年间,其机构执掌的反复变动,亦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法与权之间的博弈。

历史文化 | 南北之下:探讨辽朝官制运维机制

辽朝进入中原以后保留了中原官僚制度,并综合考虑了契丹部族制度制定环节出现的各类因素,因此创新性地提出“因俗而治”的全新做法,构建了契丹部族制度和中原政治文化并行的运行模式,这种不同于以往的南北面官制度

历史文化 |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是在不断交流和融合之中逐渐形成的,这种文化已经深深植根于少数民族的基因之中。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是建立在文化积淀和历史传承的基础之上,目前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受众较少,再加上存在缺少传承

历史文化 | 甲骨文、金文装饰文字比较研究

现将甲骨文中的装饰文字、金文中的装饰文字鸟虫书,从装饰的方式、时代背景、目的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得出两种装饰文字的不同点,其一,装饰的时间不同;其二,装饰的方法不同;其三,装饰的目的不同。同时总结出二

历史文化 | 门的文化符号研究

最初,门以其防卫功能受到人们的关注,门是人在自然界中建立自我保护的一种屏障,是人类智慧的体现。在强调自然与人统一的文化观念和“比兴”思维的诗学传统的影响下,门超越了实体的物质功能,有了丰富的文化意味,

历史文化 | 清宫造办处概说

清宫造办处始于康熙朝,终于宣统朝,其主要职能是制作宫廷需要的各项器物,这些集上乘工艺、珍贵材料及帝王审美制作而成的御用品,不仅用于宫苑陈设或皇帝欣赏,亦作为赏赐满汉文武大臣,蒙、藏王公以及馈赠外国国王

历史文化 | 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发展与传播

中国的传统音乐蕴含了丰富的美学思想和民族文化,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璀璨的艺术瑰宝。但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西方现代性困境开始警示人们重新研究传统音乐的重要价值。现从传统音乐的意义和重

风土人情 | 苏州塘浦圩田探

太湖流域地势低洼,湖泊众多,河网密布,所以治水是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位于太湖流域东北部的苏州尤为倚重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的快速发展对拉动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苏州水田以塘浦为界,横塘纵浦,

风土人情 | 畲汉关系演变及两族间家族关系研究

畲族作为我国56个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长期以来不为多数人所知。在福建省内,畲族作为主要的少数民族,与南渡入闽的汉族在长达数千年的时间里产生了大量接触,这其中既有相对友好的交流,也有因民族矛盾而引发的

风土人情 | 浅析吐鲁番地区葡萄文化景观

现以吐鲁番葡萄文化景观作为切入点,简要叙述葡萄文化景观的组成要素,分析景观类型、景观空间形态,结合实际情况阐述葡萄文化景观的营造策略和传承路径。以期探索吐鲁番葡萄文化景观模式,将葡萄文化景观打造成当地

遗产保护 | 殷墟古遗址保护与展示研究

针对殷墟遗址的保护与宣传,是运用艺术手段从历史建筑、文物、陈列等方面入手,对殷墟遗址进行展示。博物馆通过展览可以增强人们对文化内涵的认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下,社会大众都开始追求精神享受,而非单纯地追

遗产保护 | 乡村振兴视域下非遗的开发与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主席于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是我国城乡发展道路中的关键措施,也是高度认同和重视乡村价值的表现之一。首先提出池州市乡村振兴战略与非遗项目发展的现状,接着

遗产保护 | 美丽乡村建设中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当前美丽乡村建设有利于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发展,可以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乡土文化在美丽乡村中有所体现,通过乡土文化可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也可以维护地区的民族特色。现如今,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有效开

旅游与思考 | 浅析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文物保护和利用

近几年,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快速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后逐渐开始追求精神生活上的满足,而且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现如今,人们更喜欢通过旅游来满足精神生活的需

旅游与思考 | IP视域下非遗旅游开发的探索

在当前国家大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推动非遗与旅游的有机融合,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成为各地的重点研究课题。民间传说作为非物质文

旅游与思考 | 灵武地区侏罗纪植物化石及埋藏特征

灵武地区拥有丰富的古生物化石资源。现以灵武地区羊场湾矿区、磁窑堡及石沟驿地区所采植物化石为研究对象,结合矿井地质数据和化石产出情况,探讨该地区植物化石及其埋藏特征。灵武市隶属于银川市,位于宁夏平原中部

旅游与思考 | 浙闽仙霞古道:演变千年的商贸通途

仙霞古道,最初出于军事目的而开辟,随之用于交通驿传,客观上沟通了钱江水系和闽江水系,延伸开来,又沟通了长江水系、运河水系,乃至海上丝路,使之促进了浙闽地区商贸经济的发展。仙霞古道的开通,以其特殊的军事

文物古建 | 古代洛阳都城城址变迁研究

洛阳是我国四大古都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从夏商至隋唐,洛阳地区共出现了五座较为著名的都城,这五座都城的选址无一不是临沂洛河,背靠邙山,虽然这五座城市的选址并不在一处,但总体上呈现出沿洛河东西向依次

文物古建 | 古建类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文化财富,体现了各个朝代的社会风貌以及风土人情,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以及文化底蕴,是现代文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视持续

文物古建 | 考古勘探对于地下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是中国流传了几千年的文明,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国一直非常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这种重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人们的生活产生了紧密的联系。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目前,我国

文物古建 | 古建筑修缮技术要点

我国是有着上千年历史积累的文化大国,经过朝代的更迭,人类社会得到了发展,文化、文明也得到了传承和弘扬。有许多古建筑流传到了今天,这些建筑无论是在形态上还是作用上都有其独特之处。也正是这些古建筑见证了历

文物古建 | 威海卫民居海草房建筑特色

威海史称威海卫,其名源于元代及明朝初期的海滨渔村。身为渔村的威海卫,其建筑在民居建筑史上有重大影响。在威海卫的民居建筑中,海草房占了很大的比例,自新石器时代以来至20世纪中叶,海草房历来是威海沿海民居

文物古建 | 叙事语境下河北博物院文物活化模式研究

近年来,国家一直强调要高度重视文化自信,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积极统筹推进传统文物的活化利用。博物院也肩负着活化历史文物,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任务,应当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大精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