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屋2024年第5期

书屋

书屋2024年第5期

月刊 文化综合

简介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言远旨近,意味深长。《书屋》择稿标准鲜明,特色显著,思想类的文章讲

目录

书屋絮语 | 2024年第5期书屋絮语

白先勇先生1987年曾在复旦大学当客座教授,我是否在大教室听过他的文学演讲,快四十年了,记忆模糊,难以辨正。犹记得当代文学课上,老师讲《金大班的最后一夜》时,声情并茂,以为小说佳作,当讲到女主角初恋竟

书屋讲坛 | 牡丹花开二十年

缘&nbsp 起我与昆曲结了一辈子的缘,抗战胜利后在上海随家人到美琪大戏院看到梅兰芳、俞振飞演出《牡丹亭》一折《游园惊梦》,第一次接触昆曲,就好像冥冥中有一条情索把我跟昆曲绑在一起,分不开来了。其实我

书屋讲坛 | 白先勇的“三位一体”

“少见的奇才”白先勇1958年开始发表小说,作品渐多,声名渐显。1968年,余光中主编《现代文学》杂志,把他的“照相摆上封面”。1971年,他出版短篇小说集《台北人》,内附1969年夏志清所写论他作品

学界新论 | “合肥四姐妹”与昆曲

“合肥四姐妹”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出生于二十世纪早期的合肥,是清末淮军主将、两广总督署直隶总督张树声的曾孙女。她们的父亲张武龄(1889—1938),别号冀牗,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毕生致力

学界新论 | 盛极一时的“中国莎士比亚”

熊式一(1902—1991),原名熊适逸,号适斋居士,英文名字S. I. Hsiung,江西南昌人。其家庭颇有文化底蕴和氛围。他三岁左右,父亲去世;母亲是名门闺秀,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基础,在江西第一所

红色记忆 | 最早的学部委员黄松龄

《郭沫若年谱长编(1892—1978年)》,林甘泉、蔡震主编,201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其第四卷披露,1955年6月1日,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此前,周恩来总理发表国务院令,公布学部委员名单,

人物春秋 | 让法国人学会读我的中文名

漆竹生,江西宜丰人,1916年出生于江西南昌。据《江西漆氏考》记载,漆竹生谱名承忠。其父漆璜早年毕业于江西武备学堂,后被选派至日本东京大学学习法律,在日期间加入同盟会,归国后先后担任江西、福建、云南、

人物春秋 | 鲁迅与越文化

“神矢”涵深意最喜欢鲁迅青年时代写的旧体诗《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诗里的“灵台”就是心灵,而鲁迅说的“神矢”是什么呢?以前鲁迅研究者多引据西方

人物春秋 | 老舍与春节

老舍对春节情有独钟,和春节也有缘分。老舍生于1899年2月3日,那天恰逢农历腊月二十三,是中国北方俗称的“小年”。他在《正红旗下》写道:“我是腊月二十三日酉时,全北京的人,包括着皇上和文武大臣,都在欢

人物春秋 | 王钟翰日记中的酒人酒事

2020年12月,学苑出版社影印出版了当代史学专家王钟翰先生的《甲丁日记》手稿,因日记起于1954年而迄于1957年,1954年为旧历甲午年,1957年为丁酉年,取头尾两年天干二字,名为“甲丁”。王钟

灯下随笔 | 从《扬州画舫录》看阮元与李斗的交往

阮元爱书,官至大学士的他被学界誉为巨儒,但爱书不囿于《十三经》,而是经史子集、笔记小说等无所不包。非要评出他的最爱,从版本和鉴赏的角度论,当数宋版《金石录》十卷 若从品读角度看,当数《扬州画舫录》。阮

灯下随笔 | 却教鹊术掩琴名

说到近代巴渝掌故,至今山城文艺界老人犹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则旧闻津津乐道。此事《巴渝故实录》记载如下:重庆南岸玛瑙溪水泥厂破土施工,挖出一座汉墓,墓内汉棺完好无损,蔚为奇观。古琴界人士缘《聊斋·局诈》

书屋品茗 | 学者的两副笔墨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学术界出现了崇尚科学主义的风气,认为人文学科也应该“自然科学化”,提倡学者“莫抛心力作词人”,摒弃才子习气。同时,白话文运动也推波助澜,科学主义从专业学理上疏离文苑词林,白话文

书屋品茗 | 作为“女性”的访谈

当“女性”作为一种高度“政治正确”的言说方式、纾解当代问题的关键契机,与其仍然深陷一种困难的、难以充分读解的脆弱现实处境之间,形成了某种“理想-现实”不可忽视的抵牾,一次又一次重新校正女性主义批评的发

书屋品茗 | 以平实理性的态度走近《论语》

对于作品与作者,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都是先读其书后识其人的。然而,对于广陵书社新出版的这部《论语今解》,我却是先识其作者,而后才读其书的。毫不讳言,正因为对于该书的作者唐翼明先生怀有无限的敬意与钦佩,

书屋品茗 | 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

一文明的故事究竟有几种讲法?按照时贤所云,大体我们会有两种讲法:其一,是照着讲;其二,是接着讲。通常,多数学者是会选择前者的路数来照着讲,亦步亦趋,不敢有半步的错路,最后,也必定会忘记自身原本秉有的一

学长论短 | 德似芝兰,人如松柏

驰名世界的中国古典文学泰斗孙康宜老师今年八秩寿诞,这是一件令人喜悦的乐事。孙康宜老师是耶鲁大学荣休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在学界德高望重,令人敬仰。学界能有这样的“女君子”(余秋雨先生语),真是

学长论短 | 本雅明的aura,张玉能的译法

听说张玉能老师(1943—2022)过世的消息后,我想起了一件往事。2006年,还在我们这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任教的某教授在文艺学研究中心主持了一个“二十世纪德国文学思想史研究”的基地项目,邀请张

学长论短 | 刘半农给鲁迅写挽联?

温儒敏先生的散文《九十沧桑乐黛云》(载《中华读书报》2023年11月8日,全文被《新华文摘》2024年第三期转载),对当代学者乐黛云的功勋德业、学问建树、处世为人一一品评,十分允当。文中出现了一副“四

域外传真 | 风花雪月书为伴

在过去的一年里,足有大半年时间都在家里无所事事, 每天早上快走一万步之外,其他时间里仅花两三个小时漫不经心地读书。一年下来细水长流,细数了一下, 不算那些仅读了一半或翻阅一下便放下的书籍,居然也从头到

域外传真 | 凌霄心有甘泉气 破梏志存自在天

“从‘西学东渐’走向‘东学西渐’”,这是两三年前耶鲁大学史特灵图书馆举办的中文典藏历史回顾展览的中心主题,也是近期坊间舆论时常关注的热门话题。2023年岁末,就《迷谷》英译本的美国传播态势与中华文化海

前言后语 | 弘扬湖南老出版人精神, 助力出版强国建设

今天,我们正奔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如果说经济强国是民族复兴的底气,那么,文化强国就是民族复兴的真气。所谓真气,就是精神力量的积蓄与凝聚。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

前言后语 | 从当代人物访谈走向历史人物研究

怀宇兄以海内外华人学术文化“大家访谈”蜚声于外,从2005年至2014年,遍访中国、美国和新加坡两百多位前辈名家。唐吟方先生说,李怀宇赶上了世纪的末班车,访谈到中国最重要的一批知识人,他访谈的总量后人

前言后语 | 梅兰芳研究的“李斐叔之眼”

梅兰芳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被称为“四大名旦”之首,也是引领中国戏曲走向世界并取得巨大成功的第一人。但是梅兰芳的相关研究却存在一些问题,学者谷曙光就曾在《〈梅兰芳珍稀史料汇刊〉导读》中指出“诸如材料陈

前言后语 | “魏晋玄音听我曹”

庚子金秋,即2020年10月16日至18日,由同济大学中文系主办的“魏晋风度与江南文化”暨第三届“世说学”学术研讨会,在上海成功举办。当时,疫情稍歇而尚未停止,出行不能不冒着各种风险,但令人感动的是,

来稿摘登 | 漫谈《新上海便览》

网上买到一册《新上海便览》,三十二开精装本,计六百零八页,自己甚是喜欢。该书版权页显示的主要内容如下:编者为《大公报》出版委员会,出版者为上海《大公报》,1951年5月28日初版,普及本每部二万八千元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