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屋2024年第12期

书屋

书屋2024年第12期

月刊 文化综合

简介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言远旨近,意味深长。《书屋》择稿标准鲜明,特色显著,思想类的文章讲

目录

书屋絮语 | 2024年第12期书屋絮语

我初来《书屋》,洵兄最先为我引见的,便是湖南图书馆的崔述伟老先生。崔老头发花白,身朗体健,笑容可掬,在阅览室里向我们展示他的珍藏,有他的手稿书信、欲理还乱的剪报书影,还有保存了半个多世纪的发黄照片,岁

书屋讲坛 | 休看白发生,春华依旧在

少时读到苏东坡《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一句,自然将他想象成长须美髯的老人。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偶阅东坡传记,才意识到这位“老夫”还不满四十,与当时的我年龄相仿,而我那时还属标准的“青年教师

书屋讲坛 | 绝知天下要躬行

一2023年7月4日,午夜时分,收到葛剑雄先生给我发来的一封电子邮件:“建智兄:来邮收悉。我现在正在格陵兰舟中,只能于本月23日返沪后,为《书屋》试写题词了,当然我的字写得不好。剑雄。”就这短短的几句

学界新论 | 蔡官巷23号

一林徽因出生于杭州,但她在杭州留下的痕迹并不多。在靠近西湖南山路上的清波门,一个叫陆官巷的地方,是林徽因的诞生地,但现在已经看不到昔时的一砖一瓦。所幸她童年时代曾经生活过的蔡官巷23号,与陆官巷一路之

学界新论 | 从林长民致徐志摩的一封短函说起

林长民是民国初年政坛上的风云人物,他最为世人称道的,是他1919年5月2日发表于《晨报》的新闻稿《外交警报敬告国民》,成为引发五四运动的导火索之一。在研究林徽因与徐志摩的恋爱关系时,很少有人注意到林长

红色记忆 | 翦伯赞:“爱国心之源泉”

翦伯赞1940年2月26日到达重庆,不久即发表了《中国历史科学与实验主义》一文,点名批判了胡适博士。文章一开头就单刀直入地指出“实验主义是以极粗浅的形式逻辑为基础的玄学”,是胡适从美国的杜威那里贩卖来

人物春秋 | “他聪明绝顶,非常叫座”

2022年8月,笔者编写的《邓嗣禹论学往来书信集:解读与研究》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信集中有四封由杨振宁院士在香港中文大学的秘书提供的邓嗣禹与杨振宁的往来书信。这四封书信的时间是1981年到1984

人物春秋 | 金耀基师友杂忆

书信,在今天已是渐渐远去的风景。旧时风云与师友情谊,常在书信的字里行间。细读旧信,也许可以从另一角度解读出“师友圈”,或可读成“回忆录”。《人间有知音:金耀基师友书信集》出版之时,金耀基先生八十三岁,

人物春秋 | 相遇李劼人

一1939年至1946年,马一浮在复性书院培养学子、刻印书籍。1946年3月,他离开乌尤寺,准备回到杭州,复性书院也一并迁走。和马一浮随行的有三十多人,加上各种行李,一条大船载得满满当当。马一浮在重庆

人物春秋 | 印顺法师与太虚大师的因缘

一1994年农历7月30日,一向寡薄病弱、八十九岁高龄的台湾著名高僧印顺法师在离开大陆四十多年之后,回到大陆,巡走当年出家、学习、教学等驻锡之地。此番意外之旅,乃是因为法师不能忘却曾经求法修学的因缘。

人物春秋 | 给杨稼生的一封信

稼生:渭北春无树,江东日暮云。这两句诗我记不清是李白梦杜甫,还是杜甫梦李白诗中的,它说明好朋友总是梦里来梦里去的。今晚,我又从梦到你的梦中醒来,心中浮现出“渭北春无树,江东日暮云”的怀友名句,披衣坐在

人物春秋 | 花落京华春仍在

2024年6月30日清晨,我在赶往机场飞去西北的路上意外地得知:刘桂生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已于29日中午不幸仙逝。顿时,我感觉心情很沉重。如今,清华“史学四老”又走了一位。这无异于又一次的清华学术之殇。

书屋品茗 | 愿为“大先生”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大力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华中师范大学周洪宇教授主编的《小讲坛,大先生》。该书精选了二十七位不同时代、地域、领域的教育界突出贡献者和模

书屋品茗 | 回到“广州鲁迅”的内心

知人论世,是作家作品研究的经典途径和方法;文人心态研究,则是知人论世的创新版,二十世纪末本世纪初,在古代文学研究界曾风行一时。当时我正在做博士论文《刘基研究》,也颇有取法,导师黄天骥先生给了我很有针对

书屋品茗 | 卫礼贤的“中国心灵”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心理学家荣格在瑞士波林根决定对谜一样的《易经》发起冲击,他第一次拿起了芦苇秆,在那棵百岁梨树的树荫里,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根据传统,他本应拿着耆草,由于找不到耆草,只好用芦苇代替了。

书屋品茗 |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徐泓《燕东园左邻右舍》(上海文艺出版社2024年版)一书是一部有关燕东园建筑、故人和往事的回忆录。徐泓是燕东园40号老住户徐献瑜先生的长女,她生于1946年,她在序言中说,她

书屋品茗 | 简述古代蔬菜栽培

何为“蔬菜”?《说文》解释:“蔬,菜也。”“草之可食者曰菜。”《尔雅注》说:“凡草菜可食者通名为蔬。”谈起种菜,都知道是在园圃之内种植。春秋时期,学生樊迟向孔子“请学为圃”,孔子回答说:“吾不如老圃。

灯下随笔 | 格致斋书话(续)

之十八: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南方“耸立于连绵高沼地间的由砂岩铸就的城市;城墙阴暗处如脉石英矿的残雪;港口区鳞次栉比的木屋,上方的山坡光秃秃的,寸草不生;被风吹乱的云朵,被染成玫瑰色和灰色,这是严

灯下随笔 |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若论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艺术家中,谁能迥异于现代世界的审美大潮,引发背景各异的欣赏者抛开群类之异化、个体之成见,又能紧紧抓住无数观画者的心灵,当首推赵无极。在赵无极的画展中,往往能见到观众如同古希腊酒神

灯下随笔 | 我生有涯愿无尽,心期填海力移山

2024年是梁漱溟先生一百三十周年诞辰纪念。我的外祖父王惺吾曾与梁先生共事、交往多年,于他,梁先生可谓亦师亦友。某种意义上,我有写作这篇文章的激情与责任。王惺吾,山东成武人、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爱国民

说长论短 | 《先知》的译本与插图

早在1920年,冰心就发表了《译书的我见》,提出翻译三原则——顺、真、美。她说:“既然翻译出来了,最好能使它通俗……一夹着外国字,那意思便不连贯,不明了,实在是打断了阅者的兴头和锐气。”所以她把“顺”

说长论短 | 沧桑岁月的“版本依据”

2024年2月,老母病危,我们一家三口赶回乡下。在妈妈卧室的木柜顶上,我意外发现一个鼓囊囊的纤维袋,没有想到里面竟然是我中学时期购买或订阅的几种期刊。记得中学时,邮局是有报刊零售的。《读者文摘》《辽宁

域外传真 | 三峡归人

“画屏山”的俊影从窗外掠过。“西陵峡!”导游一语,蓦地把我一段久远记忆撞醒了。“画屏山”其实是我当年——五十余年前,对西陵峡山形的私下命名。那一年,船过三峡。瞿塘峡和巫峡,沿途都是高峻挺拔的苍郁群山。

域外传真 | 记忆中的汪老师

1976年后,来访者中渐渐多了一些失意落魄之君,他们往往衣衫褴褛,形容枯槁,举止犹豫,心神不定。他们因在人生的某一时刻和父亲产生过某种交集,成为“历史疑点”,一生受尽折磨。为了对得起余生,对得起子孙,

前言后语 | 《探索鲁迅之路》序

一天,北京来电话,是一位女性的陌生声音。对方自称是出版社的编辑,王得后先生主编一部关于鲁迅的书,托她请我作序,特意来征求我的意见。我听说是王先生的事,话没听清楚,便应承下来。待书稿到了案头,才赫然看见

前言后语 | 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

记得十年前克厚兄路过开封,席间曾谈及他对经典的认识,说的都是些经典的重要性之类的话,而今他更关心的是如何解读经典。这让我想起多年前的往事。1985年,大学刚毕业的克厚兄背负简单的行囊到西北边陲执教,从

前言后语 | 冷湖是许多人心头永远的痛

1982年2月9日(正月十六)夜,在哗哗作响的大雨声中,我随父母乘火车离开家乡湖南衡阳,三天后到达甘肃柳园,15日夜宿冷湖。次日早饭后,我迎着清冷的阳光和凛冽的寒风,向长街东头迤逦而行,没想到遇上了外

前言后语 | 古堡的魅力

术业有专攻,我对古堡近于无知,因此,当我读到《寻迹中国古堡》这本书时,我的心是非常忐忑不安的,深恐辜负了作者的这份信任。我记得多年前读过作者的一本书《太行古堡》,后记中作者的一句话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