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屋2022年第7期

书屋

书屋2022年第7期

月刊 文化综合

简介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言远旨近,意味深长。《书屋》择稿标准鲜明,特色显著,思想类的文章讲

目录

书屋絮语 | 2022年第7期书屋絮语

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中写道:“先母先姊灯下纺纱缝衣,先兄伴读一旁。先父每召余至□□榻前闲话,历一时两时不休。”无独有偶,最近读的另一本书里亦可见“夜辍读归,先母坐灯下治缝纫,必命余旁坐读书”句

学界新论 | 一泓源泉各奔流(一)

一作为中印文明之根本,华夏经子体系和印度吠陀天启、圣传体系皆具有统贯性、全面性、整体性、系统性诸特征,为一套内圣外王、体用兼赅之天人学问,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诚如《庄子·天下》篇所谓:“古

学界新论 | 短篇小说的当下困境

短篇小说是一种具有鲜明艺术属性和特定人文功效的文学体裁,在中西方文学发展史上历来自成一派、独标一格。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短篇小说的文坛地位每况愈下,为文学出版界所轻视的境遇似乎越发严重,几乎被挤兑和逼

红色记忆 | 毛主席题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1949年5月1日,安徽省无为县政府在西门体育场召开无为人民支援渡江战役庆功大会,颁发渡江战役纪念章、立功证书。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第二十七军军长聂凤智亲自为立功人员代表披红

人物春秋 | 晚年熊希龄

一熊希龄,字秉三,生于1870年,湖南凤凰人,所以后来人们也称他“熊凤凰”。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熊希龄无疑是一位代表性人物。他十四岁考上秀才,1891年秋应乡试中举,第二年会试得中。朝考后领点翰林院庶吉

人物春秋 | 喧哗年代,从容吹响自己的笛声

1981年,是诗人王辛笛繁忙的一年。4月29日,辛笛作为亚洲诗人代表孤身一人赴加拿大多伦多市举办的第六届国际诗歌节。在近一个月的行程里,辛笛先生参观、演讲、交流、聚会,用中文和英文朗读自己和其他中国诗

人物春秋 | 1937年春,梅兰芳在长沙

梅兰芳和湘人的缘分不浅,叶德辉、易顺鼎、易培基、齐白石、欧阳予倩都是梅兰芳的故交或粉丝,发表了不少捧场的诗词。尤其是易顺鼎,在梅兰芳出道之初即加以揄扬,在遗老圈大力推介,被时人称为“梅党”。梅兰芳感念

人物春秋 | 柳鸣九笔下的罗新璋

柳鸣九先生有两本散文集,一本是《“翰林院”内外》,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另一本是《这株大树有浓荫:“翰林院”内外二集》,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我曾无数次地翻阅它们,每翻阅一次总有一次收获。

书屋品茗 | 唐君毅《母丧杂记》

一唐君毅先生的母亲陈卓仙老人1964年2月26日(正月十四)在苏州去世的时候,唐君毅仍在香港,考虑到当时情况,老人特别遗命:唐先生不必远途奔丧。母子自从1951年罗湖一别,至此,已经十多年不见。唐先生

书屋品茗 | 守先待后为招魂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部《国学与国魂》,是郭齐勇先生近三十年发表的四十余篇文章的结集,其中既有贴近时代、议论风生的随笔杂感,也有对症下药、擘肌分理的学术论文,虽非一时一地之作,但大旨皆不离“国学”与“传统文

书屋品茗 | 既开风气又为师

黄俊杰教授现任台湾大学特聘讲座教授、文德书院院长,曾任台大讲座教授兼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高研院”)院长,台湾通识教育学会名誉理事长。黃教授在硕士生时期,完成《春秋战国时代尚贤政治的理论与实际

书屋品茗 | 佛教对“孝道”的认同

两汉交替之际,佛教传入中原。佛教以新的观念、新的教义,形成了新的教派,对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在与儒、道的相互交融互动中,最终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印度佛教的中国化佛教,大大地扩展了中国人

说长论短 | 学书记

你已经想不起来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写毛笔字的了,你推想大概不会晚于五岁。因为五岁你就上了学,学校主事(即校长)就是你的母亲。那时候钢笔并不怎么流行,小孩子玩的是铅笔和蜡笔。还记得你小时候蜡笔很多,没事儿就

说长论短 | 鲁迅与唐诗名家钱起

一鲁迅与唐诗是一个谈不完的话题。鲁迅曾经说过:“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太〔大〕圣’,大可不必动手。”这一番话是他在谈到自己的旧体诗作时说的,接下来又说“然而言行不

说长论短 | 共襄国学,父子情深

钱基博出身于无锡钱氏望族,是著名古文学家、文史专家和教育家,被称为民国时期四位国学大师之一,代表作有《经学通志》《现代中国文学史》《近百年湖南学风》等。其子钱锺书是著名作家、学者、翻译(理论)家,有“

说长论短 | 吴宓眼中的鹿桥为何是“劣生”

鹿桥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写作的《未央歌》在华语文坛占有重要地位,写作期间就曾得到过柳无忌和孙伏园的高度评价。自1959年首版至今,不但广受读者欢迎,热销不衰,还曾被文学史家司马长风评价为抗战后期“长篇小

灯下随笔 | 晚清湖南被迫开埠的屈辱

十九世纪末,西方列强不断加大对中国的侵略力度,并迫使清政府大开海禁,从东南沿海到长江流域都有通商口岸被迫开辟。然而,湖南作为一个内陆省份,当时保守势力极为强劲,由绅民引发的排外教案时有发生,外国势力一

灯下随笔 | 一百多年前录制的“中国最早声音”

二十世纪初期,美国德裔汉学家劳费尔(Berthold Laufer,1874—1934,又译劳弗)几乎以一己之力录制了近一千五百分钟的中国民间吟唱、曲调、乐器演奏,其中不乏珍贵的声音档案。这些录制在四

域外传真 | 阅读助书写者起飞

一无数次,在地方性作家协会“写作工坊”与学员谈写作,我都反复强调阅读,广泛深入的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要读,写得不怎么样的书要读,传播各种“知识”、信息甚至八卦的杂书、杂志要读,甚至乘客丢在公共汽车上的广

域外传真 | 书签记趣

一个黄昏,我在汉堡家里的书架旁徘徊,从不经意正翻开的书里发现一张车票大小的收据。我看了票据上剪纸般妙曼的图,很感慨——它虽是白底色黑画面,但构图却如镂空的编织,又似简洁勾勒的素描。图上描绘了一个一只纤

前言后语 | 《左宗棠与李鸿章》后记

本书是我步入四十五岁之年写成的一部作品,也是“左宗棠系列”的第四部。渺渺茫茫之际,我已人到中年。人到中年,观过沧海,见过巫山,能刺激人生兴趣的事情越来越少。山间日长,荷香风善,在宁静中看世界与时光一起

前言后语 | “小人物”的历史

罗明坚1579年来到澳门,1583年进入中国内地长期居住,成为中西初识时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开创者和铺路人。1588年,他被安排回欧洲,从中国消失,后来又因利玛窦的高大身影,从大多数历史叙述者的视野里消失

前言后语 | 《浩然文学回忆录》编后记

浩然是个纯粹的作家,一生志在写作,包括他的子女,都曾帮他抄稿校稿,这从他的日记和家书中都可以看到。有位名作家曾经感叹说:“要是我有当年浩然的机遇,不攀附是很难做到的。”浩然却做到了,他说自己“只是一个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