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原创版2023年第5期

读者·原创版

读者·原创版2023年第5期

月刊 文摘文萃

简介

《读者:原创版》杂志内容涉及社会、话题、职场、情感、人物、婚恋、美文、资讯等。内容形式新颖丰富、原创首发内容集粹,集报道、访谈、言论、评论、随笔、故事、散文、图片等多种形式与一体,与《读者》和时代精髓一脉相承,又散发着自己的独特气质。

目录

开卷 | 光阴的故事

2017年,女儿中考结束的夏天,我每天吃过晚饭后和她一起看动画片《灌篮高手》。我们坐在电视机前的地板上,各抱半个西瓜,边用勺子舀着吃,边仰着脖子看电视。看到湘北队和陵南队的比赛时,明明就剩几分钟的球赛

特别报道 | 当你老了

在人们的印象中,青春、朝气、阳光这些美好的字眼属于年轻人,孤独、沉默、安静则是老年生活的真实写照。当老龄化社会遇上数字化时代,养老生活,有着怎样的变与不变?在养老行业工作7年的庄晓将记忆中的敬老院与如

特别报道 | 谈谈养老生活的变迁

一不管时代如何发展,养老是每个人都避不开的话题。还记得童年时期,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去镇上的敬老院做公益活动。印象中的敬老院,院中有个小小的花园,几栋小楼连在一起,半白半绿的墙壁、水磨石的地面、生锈的

特别报道 | 把电竞房搬进养老院的“95后”

午后,在灯效炫酷的电竞房,五六个人正坐在电脑前目不转睛地玩策略游戏《云顶之弈》。流畅的操作、熟练的技术,一看就是资深玩家。电脑屏幕前,头发斑白、皮肤松弛、操作着鼠标和键盘的老人映入眼帘。这群老年玩家来

特别报道 | 另一种困境

适应尽管父母态度坚决,但我并不相信他们真的能适应养老院的生活,尤其是妈妈。妈妈心思细腻、敏感多虑,60多岁生病后逐渐与社会脱节,80多岁时,她也同爸爸一样去住养老院,但我感觉她无法适应。好在她天性聪明

特别报道 | 被鸠杖祝福的人

一自从送父亲进了养老院,每周六我都会带着自己烧的菜去看望他。然而,养老院有规定,所有家属送来的菜必须经过厨师任师傅的检查,他说可以,才能送给老人。例如,鹌鹑蛋是绝对不能给老人吃的,怕他们囫囵吞咽;红烧

人在旅途 | 蜡梅花又开

一大喜好唱社火曲,在西秦岭一带颇有名气,人送外号“小蜡梅”。起初,我对此很不理解,一个男人叫蜡梅,总感觉怪。后来也理解了,叫他小蜡梅,一是形容其社火曲唱得好,犹如蜡梅花开;二是因唱社火曲多在腊月、正月

人在旅途 | 草原漫步

沿着大道在草原小镇走上一圈,见不到几个人。彷佛人们在连日的阴雨里全部消失,化为湿漉漉的大地的一部分。只有家家户户院子里的野草兀自繁茂,蔬菜赶着成熟,玉米在阳光下发出啪啪的声响。我和阿尔姗娜、查斯娜还有

人在旅途 | 说“谢谢”

一每次全家人一起去墨尔本市区,我和妻子都会先去忙自己的事情,留下爸妈带着女儿闲逛。唐人街就在墨尔本市中心附近,那里华人店铺众多,中文招牌也很明显,我倒不担心爸妈在那里迷路。可是一旦走出几个街区,几乎看

城南旧事 | 船上的笛声

一六岁那年,我坐父亲工作的机动货船去上海看病。刚上船,我甚是兴奋,东摸摸,西瞧瞧,在父亲的床铺上滚来滚去。我将父亲的海员同事一律叫“阿伯”:船长阿伯、做饭阿伯、光头阿伯、老猫阿伯……这是一次决定我命运

城南旧事 | 灯下点烛

当年我在青嘴山下的电厂里干过很多离谱的事情,其中,尤以我在灯下点蜡烛读书这件事最为不可理喻。那时,我是“三班倒”,办公地点在主控制室。这里是电厂的核心,主控制台被几堵布满仪表的墙拱卫着,像在开会。地面

城南旧事 | 跟着父亲做了十几年豆腐

我的家乡地处西北,小城的农业、工业都不够发达,各种店铺、作坊、小摊共同织成了小城生活的内在肌理。榨油、烙白吉馍、磨面、轧面、发豆芽、踩缝纫机、做麻鞋……小城生活的枝枝蔓蔓,都被扦插成五花八门的作坊,它

心的对话 | 收集癖

一明代散文家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我虽然长大后才看到这句话,但小时候已经无师自通地贯通了此原则。我的怪癖可谓千奇百怪:家里的遮光窗帘总

心的对话 | 一场猫和鱼的盛宴

一和芊芊的友情是我搬来东郊的一大收获。多年前在美院读书时,她在楼上学设计,我在楼下学国画,她下课了会来我们班转一转。有了微信后,我俩通过美院的微信同学群取得了联系。微信朋友圈红火起来后,我经常能看到她

心的对话 | 迷人的光阴

一下班途中经过某小区门口,看见一株红玉兰树,风姿楚楚地伫立在那里遂停住脚步痴痴地看了一会儿花。看花要趁早,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很快,花谢了,春去了,光阴也过了。从前觉得红玉兰很俗,如今却爱

笔端流云 | 五月槐花香

五月槐花开的时候,一串串白色的花瓣舒展开来,压满枝头,清甜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风吹过,细细的枝条仿佛负担不了那一树的花穗,使劲地摆动着。每当这个时候,我总是特别想回家,想吃母亲烙的槐花饼。在村庄周围、

笔端流云 | 在春天,与天地万物同声共气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转眼间,又是人间四月天了。春风催开百花,也唤醒了我们内心深处对这个季节的热情,似乎无论怎么度过这万物欣欣向荣的日子,都会辜负这人间的好时节。那么何不探寻前人的智慧呢

百家杂谈 | 选择

在野外,常看到昆虫被困。有被困在植物上的,我好几次在水竹芋上看到被困的蛾子、草蛉和苍蝇;最常见的,还是被困在蜘蛛网上的。不救,于心不忍;救,怕有人说我多管闲事。可我认为,不能一概而论。当然,已经死掉的

百家杂谈 | 白马的衣裳(外一首)

白马的衣裳都不过是些旧物吧烟斗,缝纫机,老音响我终其一生也用不到它们用它们的人离开得很轻易,湮灭得很慈祥就像牛羊离开牧场故人离开村庄风一过白马就换上老迈的衣裳守夜我掀帘迈进去猛然抬头堂中一副挽联击落了

百家杂谈 | 鲁迅的“白象”绰号

最早把鲁迅比喻为“白象”的是林语堂。1926年7月,在厦门大学任文科主任的林语堂邀请鲁迅到厦门大学教书,9月,鲁迅即南下。1928年12月,林语堂写了一篇文章《鲁迅》:“那地方的四周是中国人的公共坟地

百家杂谈 | 未能免俗

早些年流行家庭卡拉OK,很多同事都买了,我也跟着赶潮流,一股脑儿购置了VCD机、功放、音响、话筒两个和碟片数张,欲一展歌喉。友人程不二知我如此,远远见了,乜斜着说:“你啊,真俗。”然而,嘲笑我没多久,

专栏 | 喂猫的老柴

一老柴,本名柴治平,面老人不老,比我还小几岁呢。我口口声声叫他“老柴”,因为这既是尊称,又是昵称。我已不记得我是咋认识老柴的了,反正稀里糊涂地就加了微信,时不时在微信朋友圈看他发的图:晒猫、练字、吃凉

专栏 | 最好的旅行总在计划之外

有一年6月,我收到邀请,和一帮人去边疆某小城游玩。邀请很突然,组团很突然,游玩很突然。虽有日程表,行程却会因天气、团员的心情变化随时被推翻,旅行变得刺激、不安。一天清晨,我被急促的敲门声吵醒。“穿上最

专栏 | 一锅粥

沈复写了《浮生六记》,把芸娘这个可爱的人物永久地保留了下来,一碗暖粥始,一碗暖粥终,的确浮生如梦。她是他的表妹,他随母亲去舅家喝表姐的喜酒,“是夜送亲城外,返已漏三下,腹饥索饵,婢妪以枣脯进,余嫌其甜

文化瞭望 | 思想碎片

“数学就是太确定了,所以我学不好数学。我喜欢语文。”—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台词。导演借由这句话探讨了理性与情感、现实与想象的抉择。很多时候,在“确定”的现实之外,我们需要一些柔软的东西,一些浪漫的东

文化瞭望 | 笑话

笑话刚刚有人给我发微信好友申请:“你好,我是9栋二单元的业主,我们家的太阳能热水器坏了,你能来帮我修一下吗?”起初我以为他加错了,直到我想起我的微信签名:太阳能维修,月亮可更换,星星不闪包退换。快递小

文化瞭望 | 我在北京送快递

我在北京送快递胡安焉 著类型:纪实湖南文艺出版社2023年3月进入社会工作的10年间,胡安焉走南闯北,辗转多地,做过快递员、夜班拣货工人、便利店店员、保安、服装店导购……他将日常点滴和工作甘苦化作真诚

文化瞭望 | 男孩、鼹鼠、狐狸和马

特别推荐:男孩、鼹鼠、狐狸和马导演: 查理·马克西 皮特·贝恩顿编剧: 乔恩·克罗克 查理·马克西类型:动画查理·马克西将自己的同名绘本改编成动画短片,一举夺得2023年第9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短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