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原创版2023年第7期

读者·原创版

读者·原创版2023年第7期

月刊 文摘文萃

简介

《读者:原创版》杂志内容涉及社会、话题、职场、情感、人物、婚恋、美文、资讯等。内容形式新颖丰富、原创首发内容集粹,集报道、访谈、言论、评论、随笔、故事、散文、图片等多种形式与一体,与《读者》和时代精髓一脉相承,又散发着自己的独特气质。

目录

特别报道 | 他们

当我们说起亲人,首先谈到的,往往是母亲的温柔勤劳、外婆的慈爱和蔼、奶奶的麻利坚强,甚至是姑姑、姨妈的爱护和照顾。而男性亲人,往往是沉默的、可靠的、威严的,“父爱如山”。《说文解字》有云:“父,矩也。家

特别报道 | 12本日历中的爱与遗憾

爱和遗憾交错存在小时候就见过爷爷拿支笔在日历上写写记记。爷爷在世时,日历一直摆在他的书桌上,我也没有过多关注,或者看看他写了些什么。他人不在了之后,日历反而成了我怀念他的一个窗口。爷爷2015年去世,

特别报道 | 葡萄藤下

亲朋好友们大多知道我是个口腔医生,但是总要聊上好一会儿,他们才会从记忆的犄角旮旯里翻出旧事来,再恍然大悟般一拍巴掌:“我记得你爷爷也是补牙的!”我只能礼貌地笑,然后说:“对,我爷爷也是口腔医生。”现在

特别报道 | 他的沉默

一中午我打电话给父亲,有朋友介绍给他一个土建工程,工作量不大。问他做不做,父亲犹豫了一下:“土建做得少,耗时间。”父亲话不多,高兴的时候也不过多说几句,当然也是因为他上班的时候几乎都在工地,总是很忙。

人在旅途 | 小耿这半生

这几年,每年仲春,我总会收到快递送来的腊肉野蒿子饼,打开饭盒,能闻到野蒿子的香味。野蒿子饼呈乌绿色,饼皮上镶嵌着丝丝缕缕的植物纤维,与红白相间的腊肉丁搭配,一口咬下,既醇厚又清香。这看似微不足道的礼物

人在旅途 | 北漂家政女工,在45平方米的地下室做自己

“跟你说话呢,怎么不回答?”“我以为是电视里的声音。”这是家政女工参演的身体剧《分·身》的开场,也是家政工高冬梅的亲身经历。这一幕发生在雇主家的客厅。从山西运城来北京打工,普通话第一次闯入高冬梅的生活

人在旅途 | 妈妈是全职女儿

爸去世后,妈几乎无缝衔接地住到了外婆家,担负起照顾外公外婆的职责。每个月,外婆给她发1000元工资。任务谈不上繁重,外公外婆大体算得上身体健康,生活能够自理,平时并不需要端茶、倒尿盆,买菜、做饭也是外

人在旅途 | 给流浪的“毛孩子”找一个家

2008年,小饼搬了家,新的小区环境优美,引得许多流浪猫来此定居。小饼从小养宠物,对猫猫狗狗有特别的感情,下楼遛弯时,会从家里带猫粮去喂它们。过了半年,小饼突然发现自己喂的那些流浪猫凭空消失了。后来,

城南旧事 | 到农民工家里做客

早年,我写过一篇文章《请客未遂的农民工》:一位农民工大叔拎着菜到报社办公室找一个胖记者,要请他吃饭,感谢他为自己讨回了工钱,但因为报社装修光鲜的办公室里没有炒菜工具而最终没有搞成。那个胖记者其实就是我

城南旧事 | 大耳朵外国狗

我上六年级那年的冬天,拥有了阿龙山最拉风的一只狗。为什么敢说“最拉风”?因为这只狗有一对长长的毛发卷曲的大耳朵,一直耷拉到肩两侧,像是在理发店烫了个最时髦的大波浪,真是漂亮极了。我敢说,这是阿龙山有史

城南旧事 | 削皮刀与被套

小时候,在我的生活圈子内盛传着这样一个说法:成年后的我们将面临一场“考试”—去男朋友家,对方的母亲在和你打过招呼、让你坐下后,会递给你一个大苹果、一把水果刀,潜台词是:“来,吃个苹果吧!”“考试”内容

城南旧事 | 一堂特别的语文课

那时孩子多,人均地少,产量低,粮食少。已是五年级了,我们班四十几号学生,参差不齐,大的较小的长五六岁,有的至今还不识汉语拼音,但说起旷课或者捉弄老师,一个个比猴子还精。振奎在我们班个子最高,那时已有喉

心的对话 | 愿望清单

不知什么时候养成的习惯,每天喝茶的同时,我还要喝一杯咖啡。于是,每次和爸爸妈妈出门,无论是去做什么,倘若经过咖啡馆,妈妈都会驻足提醒我:“你要进去喝一杯吗?”有时候,我会接受她的提议。这时,爸爸妈妈就

心的对话 | 地坛与我

一12岁之后,哥每次回家都会买本新书送给我。初三那年夏末,我收到了一本散文集,我后来才明白,那是一个15岁少年所能收到的最弥足珍贵的礼物。那本书就是《我与地坛》。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不可救药地迷恋

无关风月 | 要不然,炒个饭吧

一小时候,蛋炒饭装在搪瓷盆里端上桌。那时我坐在椅子上,扒着桌子,鼻尖刚到搪瓷盆边,觉得一大盆蛋炒饭比山都高。蛋炒饭是我妈的手笔,饭碎粒,蛋成块,金黄泛黑,略带焦香—这是她炒饭的风格,火候唯恐不猛,油炒

无关风月 | 成为时代的一束光

其实我很想祝大家一帆风顺,但是我觉得这不现实。智者说人这一生至少有三件事情无法避免,一个是苦难,一个是邪恶,还有一个是人生的终点。所以,愿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当下储存足够多的美好记忆,去对抗人生不期而至的

无关风月 | 致十六岁的自己

嘿,姑娘,十六岁快乐!你知道吗?我好喜欢你现在的样子。身穿心爱的T恤和运动短裤,飘逸的长发扎成马尾,清爽洒脱,你的血液里从来都流淌着满满的活力,你总是不知疲倦地迎着阳光大步向前。你说,你就要做一个天不

无关风月 | 回芽豆

日本作家川本三郎在《少了你的餐桌》中感言道:“年过六十,不论吃什么都会想起从前……如今我由衷地认为,食物就是回忆。”作为“75后”,虽然我没有川本三郎阅历丰富,但对这句话颇有同感。童年时,市场上食材贫

百家杂谈 | 魔法

周末去一所小学做完科普讲座,被几个小孩子围住了:“老师,到底怎样才能让昆虫落到手上啊?你刚才没说。”那是在讲座一开始,为了吸引小孩子的注意力,我先抛出了几个小问题,其中就包括“如何让昆虫落到你的手上”

百家杂谈 | 六步洗手法是怎么来的

对于“六步洗手法”,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最早采用六步洗手法的地方是医院。在无菌技术的要求下,每个医务人员将运用六步洗手法洗手变成一种肌肉记忆。之后,六步洗手法从医院走向民间,成了保持卫生、预防疾病的基本

百家杂谈 | 电影外面的特洛伊城

一土耳其恰拉卡莱市郊不远,有特洛伊。那个因美女海伦和木马计闻名遐迩的古城,如今是一片残垣断壁。好电影真的诱人,就因为布拉德·皮特在电影《特洛伊》里扮相英武的阿喀琉斯,我前后占用自己两个假期,先希腊,再

专栏 | 探秘敦煌壁画里的中国功夫

每年8月11日是“世界武术日”。中国武术可谓源远流长,早在千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敦煌莫高窟中描绘了许多与武术相关的场景,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功夫的博大精深。

专栏 | 葫芦头

一羊肉泡馍和葫芦头泡馍是西安小吃的“双绝”。不过,都怪羊肉泡馍的名气太大了,外地人多半儿不知道西安还有葫芦头泡馍这一口好吃食。我在老家淳化的时候是没有吃过葫芦头的,听都没听过;来西安求学后,吃东吃西,

专栏 | 辞路

王鼎钧先生走了许多路。有一回在书里看到,他年轻穿越秦岭时经过我老家,还到冷清的县衙里去看了,顿时觉得亲切。有一回看他写到一个传说:人死了,他的魂要把生前留下的脚印一个一个都捡起来。为了做这件事,他的魂

专栏 | 灭虫记

我在水池壁上发现小米米粒大小的虫子时,曾仔细想过,我弄死它算不算杀生。算吧。人类不能和动物和平共处吗?如果互相无害。算了。本着慈悲为怀、和谐相处,以及绝对力量和优势下的放过心态,我放了它一马。没想到,

文化瞭望 | “回血”的角落

本本月月最最佳佳初心:读研之后,学业、工作压力时常会让我感到疲惫。每当此时,在操场上跑步就是我身体的专属“充电器”。晚饭后的操场是热闹的,有同学慢跑的脚步声、排练舞蹈的音乐声,隔壁篮球场还不时传来欢呼

文化瞭望 | 思想碎片

我一直认为个人成长与人生选择过程中有三个悖论:16至18岁在对学科与知识一无所知的时候就被要求选择自己的专业;22至25岁在对商业世界运行规则毫无概念的时候就被要求选择工作方向;25至28岁在对自己和

文化瞭望 | 笑话

笑话小孩问妈妈:“为什么苍蝇贴纸上已经粘了很多苍蝇,还会有苍蝇去站上面呢?”妈妈:“如果大街上有很多人围在一起,你会不会上去凑热闹?”中学时学校管理很严格。学校外面有家理发店,有一天挂了一个牌子—“免

文化瞭望 | 书房

老俞对谈录俞敏洪 著类型:访谈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2023年4月在“东方甄选”直播间,俞敏洪与多位业界大咖对谈。每次访谈前,他都要阅读嘉宾的著作,看他们的采访、演讲视频,准备上千字的采访提纲。对谈中迸

文化瞭望 | 坏孩子们

特别推荐:坏孩子们导演:丽丝·阿科卡 罗曼·格雷特主演:约翰·海尔登贝格 马提亚斯·杰昆 洛伊奇·佩奇 马洛丽·万涅克成年人眼中的问题少年,是各国电影都渴望聚焦的主角。这部电影的有趣之处在于,片中四位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