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原创版2022年第4期

读者·原创版

读者·原创版2022年第4期

月刊 文摘文萃

简介

《读者:原创版》杂志内容涉及社会、话题、职场、情感、人物、婚恋、美文、资讯等。内容形式新颖丰富、原创首发内容集粹,集报道、访谈、言论、评论、随笔、故事、散文、图片等多种形式与一体,与《读者》和时代精髓一脉相承,又散发着自己的独特气质。

目录

开卷 | 亲自上场的人生

一2022年年初,因为西安发生新冠肺炎疫情,我被迫拥有了一段宅家时光。居家工作之余,百无聊赖的我迷上了刷短视频。我发现有许多影片解读,花三五分钟就能“通览”一部时长两三个小时的电影,既节约时间又满足了

特别报道 | 扇子哥

2017年夏天的某日,我在单位待得憋闷,溜出来去书院门玩。走到关中书院门口,看见对面石板路的路沿上蜷坐着一个瘦骨嶙峋的人,头发和胡须乱蓬蓬的,瞧不出年龄来,像个瘦骨达摩,正在埋头画扇面。这人身上穿了件

特别报道 | 陈花脸

那几年我零零散散听了一些关于陈花脸的事。说那陈花脸14岁进戏校,学戏5年,四功五法学得极扎实,可惜秦腔市场萎缩,再加上陈花脸的嗓子一直没有打开,气息上不到颅腔,后来干脆就不唱了。陈花脸家是沙井村的,那

城南旧事 | 邂逅迪斯科的那个黄昏

五姐是我们外西街的时尚担当。我这辈子见过的第一支口红、第一副蛤蟆镜、第一条牛仔裤和第一台录音机,都是从她那里看到的。五姐只比我们大几岁,因此,她身上散发着的是我们能够理解并认同的美。这种美,一半来自她

城南旧事 | 栗子炒鸡

栗子炒鸡—这是一只鸡在沂蒙山的宿命。吃了一夏天的肥虫,在一个浪漫的秋天,小鸡们乐呵呵地在山中溜达觅食时,姥姥的一只大手抓住它们,放血脱毛,斩块腌制,一气呵成。姥姥在山后面养了一山的鸡,什么时候想吃,随

人在旅途 | 人生如米糕

前几日,张文在超市看到米糕了。这种东西在长沙的超市里很常见—纯白色,小碗大小,个个蒸到开花的原味米糕。张文买了两个,回家路上就忍不住打开吃。米糕是冷的,软糯,就是白糖放得有点多,甜得发腻。记忆里的味道

人在旅途 | 张嘉佳:普通人自救指南

到了约定的时间,作家张嘉佳不在会客室,工作人员说他刚出去。等他回来,窝进椅子里,长发微鬈,黑袍宽大,瘦出棱角的脸,并不见沧桑,反而流露出单纯的书卷气。他显然有些累了,眼睛常常半垂,但还是会好好地回答每

心的对话 | 梦里见

一我已经很久没有梦见外公了。小的时候,害怕做梦,怕梦里的那些诡异画面;人到中年后,反而希望多做梦,因为你知道,有些人,只有在梦里才能见到。人生就是如此颠倒。记忆里,外公长得高高瘦瘦,颧骨突出,一双眼睛

心的对话 | 摄像头里的父母

一自从在父母的卧室、厨房和门廊下装上监控摄像头,远在大都市的我,就可以随时随地看到乡下父母的动向了。我发现,一开始父母总是惦记着房子的角落里有个摄像头在“偷看”,于是,他们的行为举止端庄隆重起来,吃饭

笔端流云 | 海棠依旧

春天,人从海棠花下过。当花枝在肩,仿佛万千少女时光,候鸟南归一般,栖息到眉前。海棠,海棠。我在心底念着海棠,像有清脆圆润的珠子在舌尖上弹跳,带着泠泠的朝露之气。我在花枝下默念海棠,像在旧年的庭院里,母

笔端流云 | 夜明

音符如雨前闪电,划过耳膜,令身为之震颤,心为之亮堂。我那蚀骨的寂寞,仿佛得到了全世界的回应。像檐下飞雨,溅在青石板上叮叮咚咚;似风过竹林,枝颤叶翻飞;如水的旋律抚过每寸肌肤,所到之处汗毛根根竖起,仿佛

无关风月 | 时间琉璃

我们的出租车正在大雾中穿行。能见度不足30米,这使得刚刚通过的斜拉桥只露出几条放射状的线条,对面车道偶然现出昏黄色的车灯。我们置身其中,像解锁了某款跑酷游戏。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城市的道路如海浪般起起伏

无关风月 | 每一天都值得祝贺

一等红绿灯时,公交车司机伸了个无比舒展的懒腰。站在旁边的大爷瞅见了,笑眯眯地说:“来这么一下挺解乏。”站在大爷旁边的小男孩看了一眼红绿灯,朝司机喊道:“叔叔,你还来得及再伸一个。”二我下楼拿快递,看到

无关风月 | 大舅和鸽子

一“走,上楼看看你养的鸽子去。”在二楼餐厅吃过午饭,我们往楼上走去。从2018年开始,大舅在自家楼顶养鸽子。那年他在云南做生意失败,只带回10只鸽子。从六楼阳台走出去,顺着石头阶梯再上一层,一股臭味扑

百家杂谈 | 马利筋与金斑蝶

一去年秋末,我在网上找到隔壁市一家花圃的网店,花21块钱买了6棵马利筋小苗。隔天收到,取回家拆开,直径5厘米的小黑盆里是瘦弱的扦插苗,细枝顶端挺着几片幼叶。在阴凉的地方缓了两三天,准备拿到院里晒太阳时

百家杂谈 | 食春记

如果你在烟花三月忘了品尝青团的滋味,不能算来过江南。苏州平江路的清晨是被“吱吱呀呀”的摇橹声唤醒的。独自走在湿漉漉的青石板路上,杨柳依依,一只紫燕从石桥下轻灵灵地飞过。小河里,穿着蓝花布衣的船娘轻轻摇

百家杂谈 | 一排猕猴桃

鸡蛋、鸭蛋常见,超市的货架上多的是;鹌鹑蛋也有,蛋壳上有黑褐色的斑点;鸽子蛋就不太常见了,虽然我们常看到鸽子从蓝天飞过。要是问:“你见过小昆虫下的蛋吗?”相信好多人会摇头。一定见过的,例如天气骤变前,

百家杂谈 | 平民春鲜第一鱼

太湖流域孕育了上百种淡水鱼,常见的有“四大家鱼”、鲫鱼、鳊鱼、鲤鱼、白鱼、黑鱼、银鱼、鳜鱼、黄鳝、梅鲚鱼等,剩下的都是小众鱼类。小众各有各的原因,既有数量稀少、难以加工的河豚,也有个小肉少、刺多易鲠的

专栏 | 河堤上的武术队

一初二快放暑假时,县城来了两位蓄着长发、身穿练功服的男人。在大家的注视中,这两人走遍大街小巷,在县城赚够了知名度。随后,他们在牧马河的河滩上支起一块招牌,上面用魏碑体写了8个大字:“武术招生,老幼皆宜

专栏 | 晨曦的36岁

在说我自己之前,我想先说说我爸。我爸年轻的时候是个司机,给领导开车的。领导看他机灵又稳重,很欣赏他。他自己也很努力,在工作之余取得了电大的文凭。我妈最佩服我爸的那股劲儿,她说不管生活把他扔进哪个坑里,

专栏 | 如何一年读100本书

有人问我,你一年读多少本书?我粗粗算了一下,大概100本。听到答案的人有些怀疑地问我,你怎么看得那么快?能记住吗?你是怎么做到一年读100本书的?当然有技巧。首先,不是每本书都值得精读,也不是每本书的

专栏 | 痒

这一则故事兴味颇多,每回背痒呼人来挠,我便会想到这个故事,无奈手不够长。直到有一天,我在街边看见小贩卖“不求人”—竹子做的挠痒耙子—立刻买了一根回来,自此背痒时果然不用再求人。挠痒耙子,古人叫它如意,

文化瞭望 | 我的童年时光

罗小猫:我的童年仿佛是由无数个慢悠悠的下午组成的。我家住在小镇上,开门见山,家家都有大园子,园子里种着蔬菜、瓜果。我家园子里种了很多果树,有山楂树、苹果树、樱桃树、李子树,最多的是葡萄藤。夏末秋初,是

文化瞭望 | 思想碎片

痛苦并没有高低之分—人们所受的折磨不应该被拿来比较,因为痛苦并不是一场比赛。—《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谁不爱美呢?在这个爱美的时代,焦虑无处不在。可是,审美的标准从来不是唯一的。每个人都有追求美的权利,

文化瞭望 | 笑话

笑话小明:“只有蠢材才会匆忙地肯定一件事,聪明人遇事是要反复思考的。”小白:“你肯定?”小明:“当然!”小美上班时,接到老妈打来的电话:“你的新鞋被家里的狗啃了!”小美大惊:“啃到什么程度了?”老妈思

文化瞭望 | 我本芬芳

我本芬芳杨本芬 著类型:随笔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2年2月为家庭、孩子奉献多年,却得不到来自伴侣的珍重—许多女性经历着类似的婚姻。在《我本芬芳》中,杨本芬老人将目光对准婚姻,讲述女性那些不被看见的孤独

文化瞭望 | 青春变形记

特别推荐:青春变形记导演: 石之予编剧: 石之予 茱莉亚·赵 莎拉·施特莱歇尔类型:动画本片是加拿大华裔女导演石之予的首部动画长片,讲述了一个正值青春期的华裔女孩在做乖孩子与做自己之间不断挣扎、徘徊,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