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关注·“五四”与报刊 | 从《青年杂志》不得不更名为《新青年》说起 又是一年春好处,正值纪念“五四”时。倘说180多年间近代史诸多大事件中,有哪些话题性极强且经久不衰,“五四”绝对在列。这在中国历史、政治、文化乃至文明进程上都具有无可替代、举足轻重的意义。“五四”犹如
本期关注·“五四”与报刊 | 《浙江新潮》与新文化运动中的浙江人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京师的爱国风潮很快波及浙江教育界。杭州学生欣然追随北京学生的脚步,开始示威游行,举行集会,当地最有名的浙江第一师范学校自然成为潮流之中心。此时校长是开明人士经亨颐,其
本期关注·“五四”与报刊 | 穿行于光荣时代的文艺副刊 “五四”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也是中国新闻史上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进步的、革命的报刊杂志争相出现,它们疾声呐喊、大造舆论,广泛介绍世界各国新思潮,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封建专制,推动了中国社会的
随笔札记 | 国家形象“认知错位”背后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传播蔓延,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世界格局的走向。一方面,疫情给全球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衰退,经济全球化备受挑战;另一方面,疫情使全球治理格局出现真空,各种形式的国家主义不断兴起,各国社会
著译者言 | 在注译《荀子》中寻找“天上的光亮” 今年3月,岳麓书社出版了由我注译的《荀子》全本,这是继2019年该社出版我注译的《荀子》选本以后,再次出版该书的全本。荀子作为继孔孟之后的最大儒学宗师,其著作历代都被广泛地阅读与研究,当代也不断有人进
序与跋 | “不得不选”反倒催生学术特色 中国古代诗歌以两种形态传世,一种是别集,一种是总集,唐诗的传播亦如此。据初步调查,唐诗总集应在700余种,存世460种左右。别集因为关涉到诗人研究,历来受到学者的重视,而总集研究则相对较少。在总集中,
文化访谈 | 王安忆:我对起名字比较警惕 自1976年发表散文处女作《向前进》算起,王安忆的文学创作已经45年。作为一个享誉海内外的作家,她始终如一,以手艺人的勤奋和严谨,一字一句、一砖一石,踏踏实实构建她的小说世界。她喜欢手艺人,喜欢听手艺
推介 | 一位作家的十四年与“靠山之问” 作家铁流花了14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打捞与探寻,以40万言铸就《靠山》。“虚构的东西,远远没有现实生活更精彩。也没有比那些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真实事件更能震撼人心的了”,《靠山》将散落时间里的历史
文化视点·随古典文学去远行 | 羁旅行愁与刘歆的《遂初赋》 祖国大地幅员辽阔,风物万千,不同地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孕育出了各具特色的地理景观,如我们熟悉的“铁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类似这样的地理文化组合已经作为不可分割的符号成了我们文化记忆中的一部分。
文化视点·随古典文学去远行 | 如果盛唐没有岑参的边塞诗 “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画家吴冠中化用元人虞集名句、翻新徐悲鸿先生的这幅名联像一张文学地理学名片,意象化呈现了南北自然环境的差异,彰显了文学与地理的密切关系。近年来人们对古典诗词的研究,已由诗
文化视点·随古典文学去远行 | 袁宏道笔下的吴中名山 袁宏道(1568—1610)是明代“公安派”的领袖人物,主张“独抒性灵,不拒格套”,文学创作讲究一个“真”字。他说,“闾阎妇人孺子所唱《擘破玉》《打草竿》之类,犹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不效颦于
文化视点·随古典文学去远行 | 因为苏氏父子的深度旅行 北宋嘉祐四年(1059)十月的一天,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带着全家老小从家乡眉州向京城汴梁出发了。这时,苏轼兄弟二人科举高中已有两年,他们这次是服满了母丧而进京的,等待他们的是充满向往的仕宦前程。苏
书人志 | 年过九旬的“小叶”与《鲁迅手稿经眼录》 2021年底,《鲁迅手稿全集》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了。这套具有历史意义的全集,集国内外鲁迅手稿藏家所藏,聚集国内鲁迅研究机构和专家共同编辑,历经3年多时间,辑成78卷,将鲁迅存世手稿搜罗殆尽。专家组
评论 | 打破传统红学史写作模式 2021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天津师范大学赵建忠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支撑的结项书稿《红学流派批评史论》。这部新著打破了传统红学史的写作模式,将200年来形成的红学流派,放到中国传统学术史发展的轨迹上进行
评论 | 随赵京华观察中日思想的互动 《中日间的思想——以东亚同时代史为视角》(三联书店于2019年版,以下简称《思想》)是赵京华研究中日之间思想关联的成果结集。别致的研究路径《思想》的研究路径颇为别致,其中,引人注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其
文化思考·神话与文明 | 听张洪友讲好莱坞神话学教父 或机缘巧合或天注定,1924年,20世纪最伟大的灵性导师吉杜·克里希那穆提,与20世纪最著名的神话学大师约瑟夫·坎贝尔,在欧洲的一艘轮船上相遇,彼时19岁的坎贝尔被克里希那穆提深深吸引。之后,引见人送
文化思考·神话与文明 | 让好莱坞神话与中国对话 自文艺复兴以来,理性之光蔚起,工业革命的登场与政治体制的变革助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以往笼罩在永恒圣灵下的神话世界逐渐开始分崩离析。19世纪80年代,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断然宣告“上帝死了,永
文化思考·神话与文明 | 注目现代流行文化的“返祖” 一说到神话,人们的联想马上会自动聚焦到希腊罗马的古典时代。殊不知,当代好莱坞影片的半数以上都离不开神话的题材或神话的思想。这种现代流行文化的返祖现象究竟是如何发生的?“神话学文库”二辑中的专著《好莱坞
对谈 | 杨荣昌的文学批评世界没有“不能” 《话语之刃》是一部“及物”性较强,且充满智性的文学评论集,作者杨荣昌是云南 “80”后具有影响力的评论家。该书分为四个板块:“呈现批评的纹路”“探寻诗歌的心灵”“触摸小说的肌理”“追逼散文的游踪”。读
对谈 | 有意避免自己成为“专家” 屈指算来,走上文学批评道路已十多年。从当初写作读书随笔、书评类文章,到逐渐开展作家作品论、创作论,再到对文学现象、文学思潮的整体性把握,走的是众多写作者普遍选择的路径,即由点到面,从个体到整体,不断深
对谈 | 王志清三十年与《唐诗甄品》三看点 王志清教授的又一部新著《唐诗甄品》问世了。这是他研究唐诗的又一成果。王志清擅长文学研究与批评,因为有文学创作的实践,他的学术著作也文采斐然,《唐诗甄品》写得更加“随意”,有别于他的《纵横论王维》《盛唐
对谈 | 好像不是在读学术著作 王志清教授的《唐诗甄品》,是一部用文学笔触写出来的学术著作,用著名学者陈才智先生序里的话说就是:王志清教授的《唐诗甄品》,给我们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良好思路。这部雅俗共赏的唐诗研究著作,既兼得熟参之功
钩沉趣考 | 两汉时期那三对父子 两汉时期有三对父子才华卓著,其文化事功辉煌千古,影响深远,令人钦佩,他们是司马谈和司马迁、刘向和刘歆、班彪和班固,谈、迁因《史记》而不朽,向、歆以《别录》《七略》而闻名,彪、固由《汉书》而铭史,上述经
钩沉趣考 | 这个结论应可商榷 2022年3月19日,商务印书馆文津读书会公众号推送了署名涵江《史学史的“四大重镇”》一文,介绍20世纪起,培养中国史学史学科人才的“四大重镇”——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
往事故实 | 孙犁的《风云初记》和林浦的插图 《风云初记》是孙犁描写抗日战争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孙犁平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尽管只有一部,却是孙犁的心血之作、经典之作、不朽之作。2021年,该书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而且居于榜首
往事故实 | 北京历史上的三座清华园 北京地区园林的建设可追溯到先秦时期,从金代开始出现初具规模的皇家园林,元代之后,北京的园林文化趋于兴盛。到了清代,北京的园林发展吸取全国乃至世界的园林文化之特长,北京西郊的一组皇家园林“三山五园”(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