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来信 | 中国缺少一本《散文评论》刊物 《博览群书》编辑部:散文是“文体之母”,也是中国文学的正宗。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近、现、当代,中华散文都取得了巨大而辉煌的成就。散文不仅是一种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文学品类,而且以她特有的思想性、教
本期关注·青岛与文史大家 | 闻一多在国立青岛大学时期的朋友圈 国立青岛大学成立于1930年,当时青岛的文化积淀还很缺乏。杨振声、闻一多等先生却以三四十岁的少壮之年,克服时局动荡,经费短缺及学生浮躁等重重困难,充分发挥个人感召力,并利用青岛的地缘优势,延揽了一批年
本期关注·青岛与文史大家 | 殷焕先的青岛十二年与中国语言学 殷焕先先生1913年出生于安徽省六合县(今属江苏)一个书香之家,幼年接受私塾教育,后考入前中央大学中文系,深受赵少咸、罗莘田、王了一等先生的影响。毕业后,考取西南联大北京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又称文科研
本期关注·青岛与文史大家 | 青岛山东大学与杨向奎的彼此成就 在史学界,如果把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胡适、顾颉刚、傅斯年、马衡等诸位先生,看作引领中国学术进入转型期的第一代学者,那么杨向奎先生无疑是继承他们学统的第二代代表学者之一。1910年,杨向奎先生出生于
本期关注·青岛与文史大家 | 黄孝纾与书斋一角的天地精神 从学缘看,民国时的文史名学者有两类:一类出国留洋,东西兼容,广览四海学术;另一类植根传统,醉心旧学,在诗词经史间穷理致知。后者在当时或许并不算进步,然而多年后我们翻检其文,遥想其人,却发现那被淡忘的书
本期关注·青岛与文史大家 | 老舍在青岛的文学“避暑” 1934年8月,老舍接受国立山东大学的聘书,随后寓居青岛,其间曾写过多篇关于青岛避暑热潮的小品文,以老舍式的幽默吐槽“青岛几乎不属于青岛的人了,谁的钱多谁更威风,汽车的眼是不会看山水的”(《五月的青岛
本期关注·青岛与文史大家 | 游国恩和楚辞的青岛之缘 游国恩(1899—1978),字泽承,江西临川人,我国著名楚辞研究专家、文学史家。据《游国恩年谱》,1931年8月(《国立青岛大学一览》的教员名录作9月)至1936年7月,游先生任教于国立青岛大学、国
书人茶座 | 孙犁也是“散文文体家” 孙犁散文最早是与小说合编的。1950年的《农村速写》和1958年的《白洋淀纪事》较完整地收集了孙犁前期的小说、散文代表作。进入新时期,孙犁的散文开始专门入集,有按文体辑录的,如《耕堂杂录》《耕堂读书记
对谈 | 《凉山纪》之大绝不只在字数与开本 早两年我往四川凉山州给万敏寄过我的小书《青色马文存》,他收到后回信说,喜欢,说一翻开书就看到了那篇《听莫西子诗唱歌》。莫西子诗是万敏的朋友,一位很著名的彝人歌手。就凭这句话,我知道了万敏对家乡对凉山有
对谈 | 用非虚构方式写《凉山纪》我毫不犹豫 许多文学爱好者对于“非虚构”的深刻印象,竟是来自多年前的一场文坛事件。在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评审中,阿来的作品《瞻对》以零票落选,惹得他勇敢站出来,抗议“希望我自己和其他写作者再来参加这个奖项时,
推介 | 从制度治国看《中国共产党百年制度史》 制度建党、制度强国是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理论研究,总结我国制度建设的成功经验,构筑中国制度建设理论的学术体系、理论体系、话语体系
推介 | 由制度史思制度优势和制度竞争 近日,我读到了崔禄春教授所著《中国共产党百年制度史》一书,这本还散发着新鲜油墨香味的新书独辟蹊径,以“党的制度”为切入口,系统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制度探索历程,全景式再现了我们党的制度逐渐走向成熟、定型
文化视点·解密贾岛 | 哭与被哭:贾岛的生前身后 贾岛(779年—843年),中唐“韩孟诗派”中的骨干诗人,其诗颇受韩愈、张籍赏识,也有“尚奇”的特点。贾岛也是个有故事的诗人,他最负盛名的是“推敲”诗案,是个写诗十分专注的诗人,人称“诗奴”。历代诗家
文化视点·解密贾岛 | “推敲”为何不负贾岛 贾岛是以“推敲”故事而闻名于世的大诗人。“推敲”成就了贾岛,使贾岛赢得了盛名,觅得了知音,收获了当代与后代的众多“贾粉”。《唐摭言》载五代李洞“慕贾阆仙为诗,铸铜像其仪,事之如神”。《郡斋读书志》载:
文化视点·解密贾岛 | 穿越“苦吟”看贾岛 我们通常将贾岛归为“苦吟派”诗人。闻一多先生在《贾岛》一文中说:由晚唐到五代,学贾岛的诗人不是数字可以计算的,除极少数鲜明的例外,是向着词的意境与辞藻移动的,其余一般的诗人大众,也就是大众的诗人,则全
文化视点·解密贾岛 | 无悲剧,非贾岛 贾岛是中唐时期苦吟派重要的代表诗人之一。贾岛现存诗歌300余首,无文、词传世。先人对其诗歌的评价可谓褒贬不一。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云:“元和中,元白尚轻浅,岛独变格入僻,以矫浮艳。虽行坐寝食,吟咏不辍
评论 | 简洁的诗句与戴冰的沉重 戴冰的诗无疑带着诗歌评论家海伦·文德勒所言及的“诗人的思考”特质。他的诗貌似逻辑松散,不关推理和论证,却关乎思考的演化,哲学上的认知,更关乎感性和形象剥离后高度形而上的抽象意义。戴冰是写作风格痕迹极重
文化思考·文学中的交际女郎 | 《茶花女》是为“交际花”歌功颂德吗 进入剧院、舞厅、酒楼等公共空间休闲娱乐,曾经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穿梭于这些空间的,除了身份各异、心思有别的男女,还有大量才情美貌兼具的“交际花”。对于这些女性来说,才情和美貌是她们“交际”的重要资本
文化思考·文学中的交际女郎 | 男性凝视中的女性景观与政治神话 “五四”之后,中国大批女性挣脱家庭的樊篱,走向社会,寻找新的独立人生之路。然而,社会提供给这些女性的成功机会实在少得可怜。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指出:“实在只有两条路走,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当
文化思考·文学中的交际女郎 | 陈白露的悲剧是人性的悲剧 《日出》写作于1935年,此时,曹禺的视野已从家庭扩大到了整个社会。剧本通过对被金钱扭曲的都市群丑和下层被侮辱、被剥夺者的描写,暴露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大都市光怪陆离的黑暗糜烂,控诉了“损不
文化思考·文学中的交际女郎 | 白先勇的尹雪艳其实是一个时空 如果说“交际”代表着人的自然与社会欲求的合一关怀,那么,“交际花”成为特定文化时空场域的焦点和中心就未必为奇。交际一方面满足着人们的社会性需求,将信息流、物质流、资金流予以交汇,以实现人生存和发展的基
艺术生活 | 《人世间》里有三条闪耀金光的线索 三卷本、八年功、150万字,梁晓声的长篇小说《人世间》以东北老工业区周家儿女的命运为线索,辐射了整个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该书于2019年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同名改编电视剧在2
书人志·五四之子李素伯 | 他的文字有他研究的体温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记忆中,对李素伯其人其文的印象是零星而疏浅的。然而,无论在文学理论的研究方面,还是在小品散文、新旧诗歌的创作方面,李素伯都可凭借其出类拔萃的才华,在中国现代文坛占得一席之地。1937
书人志·五四之子李素伯 | 全才 奇才 大才 李素伯(1908-1937)先生出生在启东长江边的西南部小镇,本寒素之家,且极为坎坷:8岁丧父,12岁丧母;少年时期即颠沛流离,寄身于亲戚之家,勉强完成师范学业,此真人生之不幸。而李素伯所处的时代,是
书人志·五四之子李素伯 | 我的弟弟李素伯 素伯是我的弟弟。他原名李文达,进了南通师范学校后,遂以素伯字行,笔名所北。当时他的笔名很多,有的笔名我现在已记不清了。我的老家,原在长江下游的北岸,现在太安港向西南十多华里处。这地方在上世纪30年代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