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发展 | 历史时空观念的伦理意蕴及教学运用举隅 伦理学是关乎人的存在及其幸福的学问,历史时空观念是人类历史实践活动的时空及其价值观。前者侧重研究人的道德存在,后者反映的是人的历史存在与历史价值。本文试图以伦理视角解释人的历史存在,引导读者理解人类历
教师发展 | 论史料实证素养在初中历史活动课中的落实 史料实证,要求学生能通过搜集历史资料,重构历史情境,达到还原历史真实和形成对历史的客观化解读的目的。笔者以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例,采用跨学科主题活动课的形式,让学生去发现身边的历史。通
教师发展 | 初高中历史解释的水平差异与教学衔接策略 初高中的教学衔接始终是一线教师思考和探究的重要问题。本文试图以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为例,选取《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操作,探究初高中课本历史解释的水平差异,以图获得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策略。
教师发展 | 论类比迁移性历史解释的教学理解 类比和迁移是人们解释世界的方法,同样,也是解释历史的重要方法。人们认识历史和世界都是从已知出发,然后迁移到未知的世界,并形成了对新世界的看法。本文试将文艺复兴与中国战国时代进行类比,迁移解释出属于文艺
教师发展 | 浅论初中历史专题复习课程历史解释的特点 在中考备考过程中,专题复习必不可少,因为其有助于学生在唯物史观指导的基础上,建构知识体系,揭示历史内在联系,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但是由于专题复习涉及的时间跨度大、知识点多、课堂容量大,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要
教学研讨 | 大概念视角下的问题驱动式教学实践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大概念教学,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体现,在整个教学的推进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大概念视角下的历史教学,能够有效推动教学由“碎片化”向“整体化”转变,
教学研讨 | 整合教材知识 构建概念联系 教材对历史的呈现是纲要式的,主要侧重于基本史实,而对逻辑关联等方面的表述则较为缺乏。如教师要尝试挖掘教学深度,避免陷入围绕知识点展开教学的窠臼,整合教材知识,并借助于整合后的历史叙述,呈现新的教学情境
教学研讨 | 《中外历史纲要(下)》历史话语体系转型中的新叙事举凡 由于人类的近代化(或者说现代化)从欧美发轫,西方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逐渐确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政治体系、经济体系和殖民体系,“世界”被“西方化”。西方基于自身的利益,塑造了西方意识形态下的话语体系。李友
教学研讨 | 批判性思维视域下学术情境的二度开发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以新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为重心”是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主要原则之一。历史学科新情境包括学习情境、生活情境、社会情境、学术情境四种类型。其中,学术情境是指“历史学术研究中的
教学研讨 |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年代尺变式研究 马克·布洛赫认为历史学有两个核心现象:时段与历程。前者指具体的时间;后者指人类生活的个体和集体的形态。[1]在实际教学中,经常遇见面对众多历史时间、历史事件而深感无力的学生。教学实践表明,借助变式年代
教学研讨 |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中历史精准教学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提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适应信息时代人们的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在历史教
教学研讨 | 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价值取向和实践探索 当下的历史课堂或因教材的纲要化思政化而趣味不足,或因教法学法的单一而生机不足,或因考试考核的压力而从容不足……种种原因之下学生的兴趣不足。如此,落实立德树人和核心素养的目标只能大打折扣。要引导学生从历
教学研讨 | 从“上海之源”到“上海之门”青浦历史项目式学习 青浦历史悠久,7000年前已经成陆,6000年前已有先民居住,史料记载,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建制青浦县。从“上海之源”到“上海之门”,青浦许多场馆承载着青浦历史和文化、现在和未来,是了解历史
教学研讨 | 将历史学习引向深度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起点,直接影响着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的变革。“双新”背景下强调要让学习深度发生,这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那该如何将历史学习引向深度呢?选择性必修教材呈现了大量的知识、
教学研讨 | “双减”视阙下校馆合作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 “双减”政策不仅是我国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也是对我国教育生态的重大调整。学校与博物馆教育活动的深入融合,使双方资源得到深度整合并提升为科学系统的协作网络,适应学校教育保质提优的更高要求。随着教育体制的
教学研讨 | 基于史料实证谈历史概念的层次化教学 历史概念教学历来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程度直接制约着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直奔主题式地讲解概念往往事倍功半,最终造成历史概念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究其原因多半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史
教学研讨 | 以项目化学习为依托的高三一轮复习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目标是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素养”指能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希望学生能够拥有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也正如威金斯和麦克泰格所说:“学校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
教学研讨 | 单元教学:深度学习理念下“双主”地位实现的有效途径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当下教学改革的大趋势。如何实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单元教学是一个有效途径。实施单元教学可以帮助教师建立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内容之间的关系,使学科核心素养在挑
教学研讨 | 以诗入史涵育家国情怀 在新课标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春风化雨地涵养培育学生家国情怀是老师们面临的一道新课题。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不能凭空形成,也不能只靠灌输形成”[1]。通过什么载体,采用什
教学研讨 | “双减”背景下的初中历史实践类作业设计 一、作业设计缘起2021年4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要求创新作业类型方式,要根据学段、学科特点及学生实际需要和完成能力,合理布置书面作业、科学探究、体育锻炼、艺术欣赏、社
教学研讨 | 基于史料实证素养的有效提问探微 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在教学中,学生的素养培育成为新课标下的重要关注点。课堂提问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它能够强化师
学业评价 | 从2022年广东卷17题看明代财政制度的变迁 2022年广东省高考第17题以明代白银货币化现象入题,呈现了该现象在官方史书、世情小说、历史著述中的记载,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关注白银货币化的影响,理解不同史料对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价值。为了进
学业评价 |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辩证思维 2022年湖北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历史卷(以下简称湖北卷)第4题如下:4. 宋初《百家姓》以“赵钱孙李”为首,而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为首。二者排序不
学生学史 | 从“接受二十一条”到“被迫签订中日民四条约” 在2019年《中外历史纲要(上)》出版之前的历史教科书中,袁世凯的形象以窃国大盗或卖国贼的形象出现,强调其“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并在1915年“接受二十一条”。事实上,袁世凯所掌权的北洋政府并未完全接
史海观澜 | 旧题重温《大宪章》 学术界对《大宪章》的研究颇为单薄,可在现今我们却仍旧能够在世界各地看到“大宪章”的身影。作为一个里程碑式的文献,其影响不仅限于历史上的英格兰,更广泛影响世界各地。著名英国历史学家丹·琼斯将《大宪章》这
史海观澜 | 不断攀“研” “习”之有道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丁兰校区)历史组是一支年轻而有活力的队伍,13人中高级教师3人,硕士研究生10人,杭州市教坛新秀2人,杭州市新锐教师2人,杭州市优质课一等奖2人。因为年轻,他们有着很高的成长需求;因
史海观澜 | 凝聚共识守初心,教研相长育英才 2022年10月24日—28日,广东省高中历史学科教研基地(珠海)教学展示暨广东省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高中历史学员跟岗研修活动在珠海拉开帷幕。本次活动立足“双新”背景,相继开展了课例展示、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