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2023年第4期

中学历史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2023年第4期

月刊 教育教学

简介

教学刊物。旨在提高中学历史教师思想、业务和中学历史教学水平,为史学专业工作者服务。并适应应届高中毕业生和成年人参加全国统考复习的需要,发表有关辅导复习资料和指导文章。

目录

教学研讨 | 史料实证视域下深度研习史料无意信息

以史料作者的意图为标准,可分为“有意信息”与“无意信息”。前者是人们有意记载或保存下来的信息,后者是人们无意之间记载或留存下来的信息。无意信息常于不经意间呈现出真实的历史,价值不亚于有意信息。竺可桢从

教学研讨 | 深度学习视角下的史料研习新路径

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历史理解的桥梁。随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及教学实践,史料研习已成为当前历史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如何搭建史料与核心素养之间的支架是史料教学的一大瓶颈。引导学生从浅层的学习转向深度的

教学研讨 | 基于高中生史料阅读能力的探析

高中历史教学实践过程是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教师针对现阶段学生史料阅读水平,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配套史料补充,帮助学生加强对史料的阅读与理解,以达到对历史事件的辩证剖析。这既满足了学生对多元史

教学研讨 | 人的社会实践与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

随着素养时代的到来和新课程的推广,广大的一线教师为了提升历史课的实效,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本文以《中外历史纲要(上)》《辛亥革命》为例,尝试把人的社会实践和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有机结合,以求

教学研讨 | 建构主义视野下的统编高中历史教材处理

自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统编历史教材日渐成为中学历史研究的热门话题。针对统编历史新教材容量大,体例新的特点,一线教师普遍困惑于新教材的处理问题。教师对教材的科学处理既是学科课堂实效提升的基本要求

教学研讨 | 基于大概念的长时段历史教学探索

在统编版历史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大多面临教学内容多但教学时间有限的现实,鉴于此,抓大放小,挑选教学重点讲,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方式。“学科大概念”是学科知识的精华所在,是有价值的知识,是最能转化为

教学研讨 | 立足最近发展区 落实核心素养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2020年就进行了修订,初高中课标都强化了历史课的立德树人导向,强调核心素养的

教学研讨 | 形散神聚·博观约取·顺理成章

伴随着统编历史教材的推行,其庞大的容量、丰富的内容、精练的表述给广大师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完成知识的传授又实现素养的落地,成为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对此,上海市中学历史教学倡导的

教学研讨 | 初中历史大任务教学策略探析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及各学科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颁布后,专家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帮助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落实新课标。本文尝试结合初中历史大任务教学策略研究作些解析。历史大任务

教学研讨 | 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化实施的策略与途径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设立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并将其作为七大课程内容之一。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实施跨学科主题活动,笔者在教学实践的探索与研究中发现,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可行且高效的实施途

教学研讨 | 指向高阶思维 涵养家国情怀

“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1]在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中,家国情怀承载着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

教学研讨 | 浅入深出:两汉童谣与教学主题

2022年版初中历史新课标更加强调学段的衔接,初中教师需要了解高中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的高中学习做好准备,但同时也强调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儿童文学是重要的史料之一,在课堂上使用儿

教学研讨 | 单元视域下的课时优化思考

高中历史新课标新教材实施以来,容量大而课时紧张的矛盾突出,如何克服知识碎片化的弊病,又能有效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应具备顶层设计意识,从单元规划到课时教学进行系统化设计。基于此,本文以《中外历史纲要(

教学研讨 | 校史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样本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1]“文化自信”不仅仅是一个理论名词,更是具体的、可以践行的。要树立文化自信首先要了解家乡的文化,学校是一个地

教学研讨 | 论革命文化在高中历史教育的具象化表达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第5条提到,“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了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英雄人物,传承民族气节、崇尚英雄气概,认识中华文明的历

教学研讨 | 探赜索隐 钩深致远

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提到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1],如何让高中生兼具“理性思维”和“人文品质”,这就

学业评价 | 中学历史教师核心素养测评模型构建与应用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和新课程改革推进的根本保障。目前,中学教育教学已逐渐向核心素养倾斜,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必须具备一定水准的核心素养。因此,

学业评价 | 基于学情的初高中一体化教学策略

一、试题考向分析2022年高考历史命题加强对党史的深入考查,促进教考衔接,在引导高中教学增效提质方面发挥切实指引作用。全国乙卷第41题通过三则材料、三个设问共722字呈现二战后中日两国技术引进情况及当

学业评价 | 学术情境试题的“互鉴”之维与应对方略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以新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为重心”是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主要原则之一。同时,《课程标准》还对情境做了如下界定:一是情境

学生学史 | 以人识史,以史育人

2017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历史学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叙述和阐释人类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学科。[1]作为一门“人”的学科,它不仅指历史进程中的人,还包括老师与学生。但就目前高中历史教学情况来看

史海观澜 | 历史下的烟火气息

“微观史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它强调放大和传递普通人的生活经历和精神体验,以历史上的微小人物和事件研究为主,从而完成见微知著、由特殊到一般的历史认识过程。《碌碌有为》这本书用作者王笛的话说就是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