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发展 | 创设生活情境 深化党史教育 202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 [1],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是当前时代对高中历史课程实施的要求。新课标、新教材背景下,党史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
教师发展 | 初中历史统编教材落实革命文化教育路径例谈 初中历史课程进行革命文化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体现,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更是落实初中新课标的应有之义。《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初中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经过历史
教师发展 | 指向素养育人的历史智慧课堂动态学习路径设计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鼓励教学方式的创新”。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推动历史教学高质量发展,我们利用信息技术,创新育人方
教师发展 | 依托国家课程资源 落实党史教育目标 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指出“对中小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植入红色基因,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是增强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
教师发展 | 价值认同视野下的革命传统教育实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1]在很
教学研讨 | 思维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课堂思维工具使用探索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拓宽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新课程改革历史学科课程结构的设计、内容的选择、课堂教学的实施等,都要始终贯穿发展学
教学研讨 | 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焚书坑儒”表述变化的审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内容要求”在“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部分指出:“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教学研讨 | 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学生历史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过程“五环节”思考 一、引 言“自主学习”这一提法,已出现一个多世纪,美国自主学习研究的著名专家、纽约城市大学的齐莫曼(Zimmerman)教授将自主学习理解为,“自主的(self-regulated)学生以对学习效率和
教学研讨 | 例谈“结构—联系模式”在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中的运用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系统复习,二轮复习则应加强对基础知识的高度整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了“结构—联系教学”模式[1]。为进
教学研讨 | 学习任务引领下的历史解释能力培养举隅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本文以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为线索,借助材料对二战后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进行梳理,设
教学研讨 | 历史共情与历史理解 对历史教育来说,素养导向的教学关键是培育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这就需从对学科本质的认识出发,用理性思考与探究取代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教学。 “历史共情”在其中是一项关键概念,即强调应从历史当事人如何理解其所处
教学研讨 | 基于教材知识结构的问题教学运用策略 教材知识结构是问题教学的重要依托和基础,问题教学是教材知识结构的具现和衍生。本文围绕问题教学的关键核心——问题链的应用和设计,以统编高中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2课《近代西方民族
教学研讨 | 基于项目化学习的核心素养培育策略研究 核心素养培育的落实不仅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变革为保障的系统变革。这需要我们深刻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需要回归学习的本质。项目化学习是体现这种学习本质的方式之一。[1]在学习高
教学研讨 | 从史著中汲取激活历史课堂的智慧 历史课堂是很容易让学生昏昏欲睡的,如果老师一直照本宣张,抽背默写的话,如何让历史课堂焕发活力?这一点可以向优秀的历史著作学习,史学家是用专家思维重构历史。繁杂的史实经过史学家抽丝剥茧、去伪存真的编撰变
教学研讨 | 由“乱”而进于“平”,由“争”而趋于“鸣” 一、由“治”到“乱”:诸子之“兴”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诸侯纷争、社会动荡、礼崩乐坏。“战国”较之“春秋”而言,更是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有过之而无不及,正如西汉刘向在《战国策·书录》中
教学研讨 | 基于KUD模式下的高中历史单元教学实践 2020年《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经修订后颁布,明确提出“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
教学研讨 | 指向深度学习的问题驱动式教学 新课程标准强调核心素养培养,实际上是对学生思维建构和品格能力的上位要求。如何依托教材,塑造能力达成的上位空间,是课堂教学面临的挑战。大概念、项目化、主题式教学策略提供了问题解决的理论框架,但作为思维疏
教学研讨 | 从工业遗产资源看历史育人价值的实现 工业遗产作为人类优秀文化遗产,是年轻的群体。工业遗产应包含以下内容:“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科技、审美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工厂车间、磨坊、仓库、店铺等工业建筑物,矿山、相关加工冶炼场地、能源
教学研讨 |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新课标下历史教学的美育探索 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指出:“美育者,一面使人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能不留意也。”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
教学研讨 |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进步的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生产力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其认为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力是影响生产力的三大要素。生产力除受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外,还受其内部要素的直接作用。教科书中蕴涵唯物史观是应有之义,需要教师在仔细
学业评价 | 碑志与史传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以考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具备程度为目的”为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主要原则之一。[1]课标还指出:“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
学业评价 | 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解题思路及教学启示 历史课程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育理念就是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023年高考文综新课标卷第43题重在引导学生联系中国古代史知识阐述某一地域对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以此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
学生学史 |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将评价融入教学设计,实现‘教—学—评’一体”[1],真正发挥评价促进教与学发展的功能。笔者在七年级讲授公开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尝试加入评价因素。以
史海观澜 | 动物视角下的人类发展史 我们人类总是自诩为这颗蓝色星球最强大的生物,但对有着46亿年岁月的地球来说,人类不过是初来乍到的新客。人类用了数百万年崛起成为地球上最强盛的种群,但仍是动物中的一份子,诞生于动物之间,时至今日亦无法独
史海观澜 | 活动中探究历史 涵养家国情怀 研究并组织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历史、涵养家国情怀,是广州历史教研的传统。在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历史学科组的主导下,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学生实践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就已列入广州市初中生历史学业评价的内容。全
史海观澜 | 《中学历史教学》2024 年征订启事 一册在手,教学无忧。《中学历史教学》创刊于1956年,由教育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华南师范大学主办,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是全国基础教育类重要期刊,中学历史教学研究四大期刊之一。本刊追求高质量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