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讨 | 指向“联想与结构”的高一历史教学策略研究 “联想与结构”一般指的是经验与知识的相互转化,通过调动以往的经验来参与当下的学习,并将当下的学习内容与已有经验建立起结构性的关联。[1]这种学生已有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联想与结构化过程是深度学习的重要特
教学研讨 | 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中历史融通教学策略初探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具有关联性、层次性和渐进性的特点,基于不同教材的侧重点,同一历史概念表述或历史事实的认识略有不同,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笔者认为融通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教学研讨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探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观,创造性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已写入党章。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要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
教学研讨 | 大数据背景下学生史料实证能力的培养 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基本途径、技能和方法,是掌握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论。[1]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学生史料实证能力普遍较弱,面对材料题很难找到切入点,信息解读不完整、不准确,答非所问。若能利用信息技
教学研讨 |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历史教学之探究 2022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新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相关内容,来适应精选和优化课程内容的课程理念,突出课程的思想性和基础性。[1]这部分要求在之前的课程标准中是从未提及的,属于创新性的内容。
教学研讨 | 解构唯物史观基本逻辑,挖掘历史课程育人价值 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学科理论,是马克思在提出剩余价值学说之后的另一开创性贡献,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唯物史观是历史教学的理论指引
教学研讨 | 素养导向的单元学习目标设计 深度学习包含有引领性学习主题、挑战性学习任务、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持续性的学习评价、开放性学习环境、反思性教学改进等六大要素。[1]其中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与我们之前所用的三维目标是有很大差别,如何制定
教学研讨 | 如何在世界古代史教学中揭示人类文明发展规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历史课程的重要功能。[1]世界古代文明呈现统一性和多元性发展规律,诸多教学设计对多元性有了较充分的论述,但是对
教学研讨 | 创设主题情境 开展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把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中进行联系,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并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1]因此,要达成深度
教学研讨 | 初中生文献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方法探究 史料实证素养是学习历史的必备技能。《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要初步学会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认识历史。[1]即通过初中历史学习,学生要初步养成史料实
教学研讨 | 基于大观念的初高中历史课程衔接路径探究 “高中历史课程在结构设计和内容编排上,既注意到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衔接与贯通,又注意到两者的区别,显现出高中历史课程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不同,使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历史知识和技能,拓宽历史
教学研讨 | 提升从深度阅读教材开始 一、问题缘起(一)北京新高考的导向性——深度落实教材2022年6月10日,北京市历史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尘埃落定,同日,北京基教研专家权威解析了2022年试题,其中明确指出:“部分试题的情境创设、素
教学研讨 | 合同而化 疏通知远 “求通”一直是中国传统的治史追求。最为大众熟悉的,大抵是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自述其治史理念时所称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自2016年起,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先后举行了三次“叙事见人、论
教学研讨 | 巧设乡土历史情境,批判性学习新思想*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1]。课堂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空间,也就成为了学生能力培养与素养发展的主阵地。因此,历史
教学研讨 | 基于选材与提问的教学实践 新课标提出在设计教学目标上尤其要注意三点:问题解决的水平程度作为教学目标的核心内容;制订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相结合,使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通过教学能够达成;教学目标要有可检测性,能够
教学研讨 | 基于史料实证的高中历史课堂观察实践与思考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如何评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是否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成为了当今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课题。为更好地探究这一问题,笔者自拟了关于核心素养培养方面的课堂观察量表,以此为依据对高中历史课堂
教学研讨 | 史实的“共时”“历时”与历史解释* 教材的史实陈述,一般采用基于特定标准的共时分类和基于历史时序的依次铺展两种主要方式,在下文中简称为共时性叙述、历时性叙述。在相关史学研究成果基本稳定的情况下,虽然史实本身不会改变,但教材对史实的不同排
教学研讨 | 数字博物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数字博物馆是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图形图像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立体显示系统、互动娱乐技术、特种视效技术,将现实存在的实体博物馆以三维立体的方式完整呈现于网络上的博物馆,其具有丰富性、鲜活性、直观性的
教学研讨 | 作为课改焦点的初中历史选修课 中学公共选修课是根据学校办学思想和特色开发的供学生自由选择的拓展性课程,与国家课程共同实现国家人才培养目标、落实教育根本任务。作为校本课程,公选课尊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教学研讨 | 初中生建构历史知识的实践路径探析 中学历史教学,不能只是历史事实的复述,更重要的是要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且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养成历史思维。[1]一、教学在历史知识建构上存在的问题历史是一门讲故事的学科,如何讲、讲什么和怎么讲,是一线教师
教学研讨 | 基于历史“大概念”融通“家国情怀”初探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标(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称“新课标”)在落地核心素养问题上提到了一条新路径,即“重视大概念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1] 可见,“大概念”教学与历
学业评价 | 时代之砂:共境、共情与共鸣 2023年6月高考刚刚落下帷幕,湖南历史卷就因三道评述题而登上了热搜。考生甚至自嘲道“我要去葡萄厂当湖南女工支持租庸调法”。试卷主观题重点考查了学科的核心素养与历史的高阶思维,集中体现了史学性、开放性
学业评价 | 致敬劳动者:2023年全国乙卷第29题的劳动教育取向 从宏观层面来看,“劳动教育是我国教育方针政策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备措施,也是形成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1]具体到中学历史课程层面,“中学历史课程承载着历史学的教育功能,探寻
学生学史 | 基于迁移理论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研究 当前教育界,核心素养、有效教学、高阶思维、问题解决能力、深度学习等理念不断得到人们的重视,其主要目的是培养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创造性人才。这一理念与教育界曾提出的“为迁移而教”口号不谋而合。它们都认为
史海观澜 | 苦涩饮品推动的社会转型 上世纪70—80年代兴起的“微观史学”着眼于研究历史中的微小事件,以此为基础来阐释宏观过程。英国著名文化历史学家马克曼·艾利斯在《咖啡馆的文化史》(孟丽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一书中,以咖
史海观澜 | 立足乡土,聚焦新课标,提升历史课堂育人价值 在历史的长河中,家国情怀永远是一面旗帜,民族精神永远是最强大凝聚力量的源泉。为加强乡土历史资源在课堂中的育人价值,贵阳市观山湖区教育科研培训中心历史教研员周祚沛老师带领团队,以省级课题“初中历史教学中
史海观澜 | 依托课程成果 助育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下的研学旅行主题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以江门市为例”(课题批准号:2020YQJK256)是鹤山市纪元中学邹明贵老师主持的一项广东省“十三五”规划课题,该课题依托江门市特色资源,立足“五育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