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讨 | 马扎诺分类法视域下的历史大观念教学设计思考 最新版的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都明确提出以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为培养目标。但如何高效又轻松地驾驭新教材,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仍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难点问题。而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大观念 (big
教学研讨 | 基于“学习任务单”的高中历史活动课研究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提出“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
教学研讨 | 归纳—演绎法与中学历史核心素养培养 当前的中学历史学科,逐渐形成“历史专题”与“历史模块”的教学内容形式。学习这些历史知识内容时,通过充分应用归纳法与演绎法,可让学生将“学习、思考、实践”进行融合,真正地实现“教、学、思、做”合一的历史
教学研讨 | “共有的历史”:项目式学习联动下世界史教学的新策略 高中教师在世界史教学中,尤其是近现代史,往往站在外国的视角,忽视中国与世界发展之间的联系。实际上,世界史与中国史在很多方面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有的历史”[1]。在创新教学方式上,教师若以项目式学
教学研讨 | 部编历史教科书深度开发: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辨析 在学习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洋务运动》一课(下称“课文”)后,有的学生认为:“李鸿章是洋务派代表,是好人”,有的学生断定:“李鸿章贪污腐败,是坏人”,持不同观点的学生之间展开了
教学研讨 | 提炼·对比·体验:落实历史解释素养的策略 历史解释是思维和能力要求,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体现。而当前教育状态下,学生缺少科学怀疑态度、人文情感体验和语言表达逻辑,导致历史解释存在定势、机械、浅层等问题。历史解释作为外来名词有多种不同定义,
教学研讨 | 初高中融通下的“历史解释”素养培育的路径探索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1]从定义看,构成科学的历史解释需要史
教学研讨 | 基于马扎诺分类法的深度教学策略研究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随着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历史教学不仅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要求教师改变教学中的惯常思维和课堂方式。然而,当下的历史教学“形式化”“浅表化
教学研讨 | 基于真实性与代入感的高中历史情境设计策略 自2021年起,上海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开始采用情境式的命题方式,以新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为重心成为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主要原则之一。考试评价与日常教学息息相关,《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
教学研讨 | 《帝鉴图说》启示的学习中心叙事课堂构建 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曾言:没有叙事,就没有历史学。位居“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素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美誉;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灵活地运用书信、对话体等叙事技巧创作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教学研讨 | 辨别作者意图 促进历史解释 一、“辨别作者意图”路径阐述从历史学中史料的维度来看,无论是人为书写的文字史料还是口耳相传的口述史料,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作者意图。《新课标》还列有图像史料和音像史料,诸如绘画、雕塑、照片、录音、纪录片等
教学研讨 | “教学评”视域下追求理解的教学反思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一课的新课标要求是:“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1]其实,“了解”层次的内容可以通过设
教学研讨 | 孔子“六艺”与申叔时“九艺” 《国语·楚语上》记载了春秋时期申叔时提出的教育楚太子的九门功课(即春秋、世、诗、礼、乐、令、语、故志、训典,为论述方便计,下文简称“九艺”),而《庄子》《礼记》等文献提到孔子以“六艺”(诗、书、礼、乐
教学研讨 | 助力学生“建模”,提高历史专题复习的效度 所谓专题,就是能够把若干孤立的事实按一定的观念和逻辑组合在一起的问题。[1]一般而言,历史专题复习主要追求的是整体性、线条性和对比性特点,容易忽略立体性与交互性模型的建构,从而导致学生的头脑中中国史与
教学研讨 | 如何在常态课堂进行跨学科学习整合与渗透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跨学科主题学习列为课程内容中的关键一章,各地教师积极回应教育热点,探索出许多可借鉴的经验,也在理想和现实的交锋中生发出一些困惑:如,跨学科学习需遵循怎样的规律
教学研讨 |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深度学习实践与探究 2022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也提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
教学研讨 | 把握单元整体设计,培养学生历史想象力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常常会使用一些比较“成熟”的教学套路,经过一番拼凑,组合成貌似完整的历史表述。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说,这样做是高效的。但是对于培养历史核心素养来说却是背道而驰的。教学怎样才能实现从
教学研讨 | 基于历史解释培育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 服装是一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元素,是一个民族最鲜明的文化标识。服装的变化不仅是艺术发展的体现,更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通过服装的变迁,借助跨学科知识,拓展史料充实历史课堂,可以让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感受
学业评价 | 浅谈时空观念素养的学业质量水平分级实践及启示 一、时空观念素养及其学业质量水平的内涵解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五个方面。”[1]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
学业评价 | 用学业质量“细化”融通目标,用历史叙述“解释”教材留白 一、有的放矢:用学业质量“细化”融通目标一线教师从不同角度提出了选必融通的具体策略,但大多绕开了学业质量要求。只有细化学业质量水平,才能确定融通的内容、深度、广度。本文从历史叙述出发,立足选择性必修,
学业评价 | 三次序材料教学法助力史料实证素养落地的教学策略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其中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
学生学史 | 围绕学科大概念的历史单元主题提取策略研究 历史大概念受到广泛关注,如何提炼与利用历史大概念成为了热烈讨论的问题。本文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以下简称为“第六单元”)为例提出利用大概念提取历史单元主题的策略
史海观澜 | 以“珍珠”为窗,看蒙古时代欧亚大陆的动态交流 以黄金、玉石、珍珠等为代表的天然奢侈品,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竞逐的财富。其中,外形圆润、富有光泽的“珍珠”颇受长居于草原的蒙古人青睐,为众多奢侈品之首。这种海洋珍宝不仅具有高昂的市场价值,还承载了诸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