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发展 | 拓展维度 导向教学:以考促教的命题策略分析 “双减”背景下,我们应该避免简单的、机械的、重复的刷题,追求有效的高质量练习。一道试题应该有丰富的内涵、足够的张力,给接触它的人留下深入思考的空间,发挥导向教学的作用。2022年深圳一模的开放性试题从
教师发展 | 呼应热点 彰显关怀:人物评说题目的命题策略*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在有关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主要原则中指出:“学生能否应对和解决陌生的、复杂的、开放性的真实问题情境,是检验其核心素养水平的重要
教师发展 | 融情入题 寓教于考: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命题策略分析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持有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在当前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冲击的背景下,突出历史学科对青少
教师发展 | 在学习与真学习:基于学历案的高中历史深度学习策略 近年来,深度学习成为大家讨论与探究的热点之一。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对深度学习的界定是:学生基于教师预设的专业方案,经历有指导、有挑战、高投入、高认知的学习过程,并获得有意义的学习结果。[1]实现深度
教学研讨 | 运用深描理论,促进深度学习 一、何为“深描法”深描(或译为厚描,Thick Description)是英国哲学家吉尔伯特·赖尔(1900—1976)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赖尔认为,深描是研究文化的一种重要方法。在赖尔看来,深描法要
教学研讨 | “大历史”视域下高中历史新教材的深度学习 “大历史观”、“大历史”等概念最先由黄仁宇先生提出,黄先生的“大历史观”(macro-history)主张以“宽视野”、“长时段”、“大环节”的视角,通过比较联系、综合归纳的方法来探究中国历史。[1]
教学研讨 | 试论基于进阶理论的高中历史教学 学习进阶理论认为,对某一概念的学习和理解过程是逐级深化和思维转变的过程,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对同一概念的理解会呈现梯级提升和深化。[1]在学习进阶理论的视野下,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由低阶向高阶发展的过程
教学研讨 | 近年来有关辛亥革命的网络舆情与应对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数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我们对近年来有关辛亥革命的网络舆情作一梳理,供参考。一、近年来有关辛亥革命的网络舆情一是炒冷饭:引用10
教学研讨 | 以“战国铁犁铧”插图及解说为例谈历史解释 一、问题由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1]可见,历史解释是从真确的史料出发,秉承理
教学研讨 | 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教学的互融共进 新发布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到:“历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1]由此可知,历史课程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其价值集中体现在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教学研讨 | 试论高中阶段历史因果解释的边界问题 历史解释作为高中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重要核心素养之一,具有多种类型。其中,因果解释具有很重要的分量。丁林兴老师认为,诸多的历史关系中,因果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因果解释是历史解释中最基本的解释。[1]那么在
教学研讨 | 批判性思维:纲要教学的有效工具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一课具有鲜明的“纲要”风格,时间跨度长、内容覆盖面广、知识点密度大,师生常纠结于教学的知识容量,无力顾及思维品质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纲要教学困境的
教学研讨 | 基于“智慧课堂”的史料实证教学实践研究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要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利用现在信息技术获得必要的课程资源。”[1]课标明确历史教科书与现代技术应用的关
教学研讨 | “数”亦有术 证史有“据” 数据史料是指通过数值形式表现的史料,常见的有文献中记载的数量及数量关系,以及通过技术手段将其他史料量化而得出的史学材料。相比文献、图片等传统史料更侧重于对历史现象的定性描述,数据史料能将历史量化,使学
教学研讨 | 解决高中历史课堂生成性问题的行动研究尝试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有时会随机向教师提出课堂生成性问题。由于教师缺少相应知识储备,故常以“课下再讨论”回应,最终使提问不了了之。其实,教师可以依托“拓展性学习”理论开展行动研究,来解决此类生成性问题
教学研讨 | 历史连续性思维审视下的高考历史试题 近年来中学历史教育界针对如何培育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提出了大概念、深度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深度思维培育模式。无论何种模式,在教学中都应重视历史的连续性,新教材与新高考层面上都聚焦历史的连续性,历史连续性思
教学研讨 | 活用学思之窗 优化问题设计 开展深度学习 统编高中历史新教材学思之窗栏目,是正文内容的拓展和深化,精挑细选的史料具有典型性和鲜明性的特点,拓展了学生的视野,相应的思考问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史料和问题的有效结合,是提升能力和素养的载体。如果教师
教学研讨 | 巧用“学思之窗”,让学生学会知识迁移 放眼现在的统编教材,一线教师在使用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来自于教师对教材的利用。教师如何利用好教材,如何巧用教材,引导学生在教材的熟悉处,有所思,转变强记的学习方式,转变学习观念,对教材摘选的材料不漠视,
教学研讨 | 学科素养视角下初中部编历史教材活动课优化策略探究 一、学科素养视角下初中部编历史教材活动课的困境与契机“随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2019年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推出,中学历史教育迎来了重大变革。”[1]新的初中历史课
教学研讨 | 释读·建构·聚焦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教学的“结构设计体现基础性同时,构建多视角、多类型、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同时“将教、学、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实践能力,培
教学研讨 | 大概念视角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一、大概念与单元教学设计《中外历史纲要》信息量之大有目共睹。以下册第六单元《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为例,该单元涉及四大洲、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殖民者的侵略方式各有不同
教学研讨 | 初中历史主题式跨单元教学的尝试 复习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复习课是学生复习的最主要途径之一。复习课不是“炒冷饭”,知识虽是旧有的,但要解决的问题却是常见常新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运用主
教学研讨 | 如何讲好“改革开放史” 学习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1]据此,教学设计应考虑有利于学生在建构意义的情境上建构问题,即创设真实的问
学生学史 | 基于问题驱动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探析 历史教学要培育学生的历史学科思维,问题驱动是行之有效的一大路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初中历史课程应引导学生“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学会分
史海观澜 | 军事技术与中西分流 学术界对近代中西方“大分流”原因的探讨从未间断,经典研究范式如“冲击—回应”论、帝国停滞论、技术革命论等等,论者纷纭,莫衷一是。如果说过去的论著侧重于经济层面的中西比较研究,那么,新近美国学者欧阳泰(
史海观澜 | 团队有担当 平台促成长 “劳模”带头——20多位老师“云端”免费答疑解惑、“亥时话历史”免费为中高考考生答疑解惑、中学优秀教师走进高校“上课”等近年芜湖市当地报纸上的新闻报道,反映了以芜湖市历史教师刘宏法命名的“名师工作室”
史海观澜 | 发挥主题引领 探索接力教学 推进深度学习 2021年11月25日,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区示范校建设交流研讨活动历史学科教学展示在深圳科学高中举行。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中学历史教研员陈家运,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林莅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