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2023年第9期

美文

美文2023年第9期

半月刊 文学小说

简介

《美文》杂志由陕西著名作家贾平凹主编, 1992 年 9 月创刊。十七年以来,着力展示当代

目录

稿边笔记 | 看好门户

我的老师曾给我说过两句话:群居守口,独坐防心。在人稠广众里我的话是少,这倒不至于耽怕言多有失,实在是口头表达差,常常是与人争吵,三句两句被噎住,过后了方想出当时应该说一句什么样的话便能将他镇住,悔恨不

特别推荐 | 弱传播

时间是最好的舆论降解液枪声随时都会响起,等不及你进入战壕99.99%的负面事件都沉默在历史的汪洋大海里了当事人必须第一时间反应,但未必要第一时间回应100天,一个影响了几千年的传播密码死是事实,死给你

短篇散文 | 豆子的境遇

日常生活中,米面是主食,豆子为副食。不过,豆子种类繁多,非常实用,深得人们喜爱。最常见的有黄豆、绿豆、红豆、黑豆,也有豌豆、芸豆、扁豆、蚕豆、茴香豆等,大家喝粥、吃菜、饮酒、养生往往都离不开它。然而,

短篇散文 | 老宅子

老宅子从瓦顶到地面通体灰黑,梁柱和小部分板壁几近炭黑色,严重开裂、腐烂、风化,看一眼便知是有年头的古厝。围墙早已倒塌,门楼也仅见柱础,名存实亡。老宅子主体建筑坐西朝东,面阔五间,进深六柱,俗称六扇厝。

短篇散文 | 潇洒陆春祥

范仲淹吟“潇洒桐庐郡”,一吟再吟,乃至十吟。今日桐庐,依然潇洒,桐庐籍之作家陆春祥,自然也属潇洒之人。我是在桐庐之行后坚定这个认知的。初识陆春祥,是在2017年4月初,浙江的春天,喜气的舟山,18日的

短篇散文 | 下扬州

“听说下扬州正中我心头“打起包袱我就跟你走“一下扬州我再也不回头”——五河民歌《摘石榴》五河民歌第一次听说扬州,是因为五河民歌《摘石榴》。我的家乡安徽怀远盛产石榴,“怀远的石榴砀山的梨,萧县的葡萄不吐

短篇散文 | 在文学的白鹿原上为当代作家雕塑群像

白鹿原影视城的大门,稳实地卡在两大土塬之间的沟口,比一般的城门更为雄壮,更为宽大高上。城门有三层,青石板屋顶、青砖墙面,钢丝网罩,似乎是古物,走近看,城门门楣上篆书“武关”两字,笔画轻细,扁小长方,很

短篇散文 | 乌桕树

乌桕树第一次读到乌桕树,还是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里:“孩子飞也似的跑,或者蹲在乌桕树下赌玩石子。”“六斤捏着一把豆,正从对面跑来,见这情形,便直奔河边,藏在乌桕树后,伸出双丫角的小头……”因为这些个场景,

短篇散文 | 交替的变奏

捕蛇者默这里、那里,一眼望穿。只有草,只有风吹草动。可是,仿佛人们一眨眼,就看见了一条蛇。谁也不敢作声,回头拼命跑,跑回去喊朱二憨。朱二憨一到,的确奇怪,蛇没有挣扎,蛇一点也没有挣扎,就被他捕捉了。但

短篇散文 | 重新还原于乡野人物的脸谱

乡,让我想起那些奇人异事,民间艺人,他们像神一般存在,肉体消失,灵魂还在,他们的故事,如朱镛所写,朱二憨、泰惠老人、王师嬢、捕蛇者、老队长、朱石青、杨俊锡……他们在曾经的具体的乡土中国中,扮演着不可或

中篇散文 | 麻风岛:莫洛凯

在我的小镇,人会神秘消失。智障的孩子们消失在了农舍顶楼的卧室里,那里有人送食物过去。这些孩子不会与他人为伍,甚至不和邻里在早晨一起喝咖啡。我记得听到(也许是听岔了)说在附近的农场有四个孩子。“除了波特

专栏 | 孤独与孤独

李纨——枯槁之心何以慰李纨的出场是在第四回,说黛玉及贾家姐妹“因见王夫人事情冗杂,姊妹们遂出来,至寡嫂李氏房中来了”。女孩儿们年幼,需要人照看,李纨便是不二人选。李纨是金陵名宦之女,父亲名为李守中,所

专栏 | 吃“羊肉泡”的规矩

吃是有规矩的。饥不择食、狼吞虎咽、囫囵吞枣等,是饥饿难耐时为了尽快果腹进而维系生命的无奈。细嚼慢咽、程式规范、礼仪周全等,是生命舒展时尽情享受生活并且赓续生命的优雅。中国古人关于吃的规矩,有许多的定义

专栏 | 在稠李树的阴影中歌唱

他们在村里所说的话十字架是死者之门。总是如此。还没有人活着的时候,它就等着把他们送往世界。因为每个人被扔下去或举起来的方式,它在当时就成了现在这个形态。因为他们穿过那个影子而上来,那个十字架的影子早已

雷人画语 | 雷人画语

生活里每件温暖的小事都足可抵挡每次发生的不顺心所有的热情都会在等待和失望中消失不要笑我没长大,我只是不想那么复杂懂事只不过是被生活打磨成了适合生存的摸样

长篇散文·连载 | 老照片钩沉

祖父留学日本后,在一次湖南同乡会上结识了秋瑾。两人意气相投,很快成为至交,且以姐弟相称,多有书信往来。秋瑾的豪言“吾自庚子以来,已置吾生命于不顾,即不获成功而死,亦吾所不悔也”正是出自她写给祖父的信中

长篇散文·连载 | 鸟儿的诱惑

宛如悦耳的哨音穿透时空流淌过来,把我引至那片阔叶林。小灌木金露梅开得黄灿灿,而草地上的罗汉草也不甘示弱,花色纯白如绸缎,有几只蜜蜂落在花蕊上不肯离去。我很喜欢这些花卉,因为它们在芬芳馥郁的森林中,虽卑

汉风·孔子学院散文专刊 | 历史的人文

张 华&nbsp 文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出版《伯明翰文化学派领军人物述评》《生态美学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建构》《阅读哈佛》《全球伦理读本》《跨学科研究与跨文化诠释》《对外汉语:理论与实

汉风·孔子学院散文专刊 | 风车

李月河 祖籍河北,现在北京某高校工作,业余创作发表文学作品十数篇。我的父亲已经去世二十年了。我唯一见过他的那一次,他给我买了一样东西,一支风车。父亲在我尚在襁褓中时离开了我,移居美国。所以我从记事起,

汉风·孔子学院散文专刊 | 清明过后话中元

林建杰(Sugiato Lim) 印尼人,文学博士,现受聘为广西民族大学东南亚语言文学院全职讲师。在此前的文章中,我曾以印尼华人后裔的身份向读者朋友介绍过中元节对印尼及周边华人的重要性,及其在印尼的承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