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 导读 在书画界,齐白石和吴昌硕经常被一起提及。有这样的传言,“吴老缶一日不死,齐木匠不敢南下而卖画。”学者陈传席认为:“吴昌硕活着时,齐白石的成就确实赶不上他,而且齐白石也受过吴昌硕的影响,但齐白石的成就最
视点 | 我的笔墨生涯 穷人家孩子,能够长大成人,在社会上出头的,真是难若登天。我是穷窝子里生长大的,到老总算有了一点微名。我出生在清朝同治二年(癸亥·一八六三)十一月二十二日,生肖是属猪的。依我们齐家宗派的排法,我这一辈,
视点 | 齐白石是离我们最近的花鸟画大师 花鸟画最早在民间搞装饰时就很多了。像壁画、岩画上,还有后来我们看到的一些家具、日用品上面,包括青铜器上面都会有一些花鸟题材。但这是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花鸟画这个概念?我们现在所说的花鸟画,那肯定还是从宋
视点 | 美,可以是最平凡的样子 在中国美术史上,流传着一个这样的故事。说曾经有画家邀请毕加索访问中国,毕加索坦率地说:“我不敢去你们中国,因为中国有个齐白石。”当年张大千去拜访毕加索,毕加索捧出了五大本画册,全部都是他用毛笔模仿的齐
视点 | 记齐白石先生轶事 齐白石先生的名望,可以说是举世周知的,不但中国人都熟悉,在世界各国中,也不是陌生人。他的篆刻、绘画、书法、诗句,都各有特点,用不着在这里多加重复叙述。现在要写的,只是我个人接触到的几件轶事,也就是老先
视点 | 齐白石是个很会过日子的人 齐白石是个很会过日子的人。他把历年画画挣的金条都装在一个小口袋里,坐卧不离。住在北京铁栅屋时,天明即起,家里人正洒扫庭除,齐老先生就到画室把荣宝斋的订件画了,然后再画其他订件,言不二价,按照墙上贴的润
视点 | 作为苏东坡“铁杆粉丝”的齐白石 苏东坡与齐白石,一个活在北宋,一个生于晚清,相隔八百余年;一个出自书香门第,二十二岁即高中进士,一个世代务农,二十七岁还是半文盲;一个终身吃皇粮,曾经官居显贵,一个一辈子没进过官场,全靠卖画刻印养家糊
大学 | 联大一年 离开江西之前,我在吉安买了一本《新生日记》,准备记载到昆明后的新生活。入联大后,上了一个星期的课,只记了一天的日记,那就是茅盾演讲的那天。但是留下了一张选课表。根据课表,还可以想起第一次上课的情景。印
大学 | 冷门专业,通向新世界的大门 2012年9月,我被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录取。等待我的,是当时的冷门专业——社会学。开学第一节课,我坐在底下,仰头看着讲台上的老师。他问道:“有哪些同学的第一志愿是社会学?”大家面面相觑,举手的
大学 | 做口译是什么体验? 我大学本科是语言学,读完后被双亲勒令回台湾发展,当时觉得学历不够,于是想读师大翻译研究所口译组。选择口译单纯因为懒得打字。我不符合侨生资格,必须参加考试。以前读书是申请制度,分数够了就行,不需要再考试
文艺 | 无尽夏 早晨的喧嚣有别于傍晚的,带一丝兴奋,朝气也多一点。人尚未清醒,篱笆上的牵牛已打开它手掌大的蓝色花朵,布谷鸟在远处密林中叫了许久,白头翁站在月桂的树冠上,像头箍白毛巾的老农,满面沧桑。保洁员在劳作,园丁
文艺 | 吃有吃相 很久以前,在知书达礼、又是三代同堂的大家庭,吃饭是全家团聚、增强家族认同感和维系感情的生活内容,是大人议事的当口,也是对孩子实施训诫的良机。客堂中央放一张结结实实的八仙桌,长辈坐北朝南,儿子媳妇两边坐
文艺 | 为什么考试作文不让写诗歌? “文体自选,题目自拟,诗歌除外。”这句话我们都很熟悉。为什么考试时,总是要诗歌除外?我们从小开始背诵唐诗宋词,后来也学习现代诗,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撑着油
文艺 | 对美的挽留 我每次看古装剧,都觉得失真。古人以烛火照明,而火光的亮度半径很小,所以古代的夜里,亮着烛火的房屋,角落里都是影影绰绰的,根本不可能是片场那种灯打出的明亮光感。人物的着装,当然也不可能那么鲜亮,因为古代
文艺 | 狐狸,狐狸,打个滚儿 额尔古纳河在这里拐了一个胳膊肘弯儿,从森林流入草原。海洋般的大雪天衣无缝,吞没了白桦、落叶松和灌木丛,消融了地平线,留下没有尽头的冬季。我和火蛋儿一前一后走在山谷里,就像神话飘荡在空中。我是一个护林防
文艺 | 红山文化彩陶纹饰龟纹 这期探讨一下红山文化彩陶纹饰上的龟纹。龟在中国一直被视为吉祥物,围绕着它的传说由来已久,在史前社会图腾崇拜时期,龟已成为广义的崇拜对象,并从众多图腾中脱颖而出,与龙凤麟一起被尊为“四灵”,能与龙凤麟并
文艺 | 南宋 · 雪景图 南宋 雪景图 卷 无款 纸本墨笔 (15.2cmX60.1cm )X4此幅南宋雪景图无款,不知作者姓名。此作品分成四部分描绘冬日雪景寒境,用笔苍劲洗练,笔墨以少胜多,虽惜墨如金,却把千里冰封、银装素裹
文艺 | 故乡的月亮 秋天的虫声却轻盈讨喜,不由让人心静如水。小村子在地势平坦的山坳里,四周一圈黑黢黢的小山围着,犹如安睡在摇篮里的孩子,宁静祥和。月亮是从东面的小山的豁口处以极慢的速度生发出来的,悄无声息、小心翼翼的,像
文艺 | 时机 我之前在麦肯锡的时候,有个领导脾气不好,经常没耐心听我们说完,经常认为他已经是个天才了,那我怎么让他听见我的话?对此,我有两个小诀窍。第一个,我发现他早上有游泳的习惯,游泳之后他心情会变好,所以我基本
文艺 | 散文是挂霜的文字 “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霜与雪不同,所以当得上一个“卷”字。情状如何,请你闭目细想即知。冬日不温柔,幸好有霜可看。常绿的广玉兰,叶片也大也厚,一面儿敷霜,一面儿青绿。那白便更白,那绿便如翡翠了
文艺 | 人生不是玫瑰 我永远不会对一个悲观厌世的人说:“啊,生活是如此美好!啊,期待你能看到,你能明白!”不,我会说,生活充满麻烦,布满荆棘。只要你向前走,你就始终会有麻烦,你拥有的人和快乐体验都会给你带来新的麻烦。如果你
文艺 | 短案 所居在一深谷中,面山而为窗。窗下列短案,笔砚图书,杂乱堆案上。堆左右各一,积尺许,是平坦之地已有限。顾笔者好茶,案头必有茗碗。笔者好画,案头又必有颜料杯。笔者虽已戒绝纸烟,报社主人怜其粮断而文思将穷,
文艺 | 一木倒,万物生 当一颗树被狂风或暴雨击倒时,森林不会袖手旁观,看上去死了的树,很快会重新充满生机,成为植物、动物、真菌、细菌和其他许多生命个体共存的新空间,一切都会在大自然精妙的循环中物尽其用。倒木上的巢穴,能够遮蔽
文艺 | 艺术的生活 我们的身体被束缚于现实,匍匐在地上。然而我们在艺术的生活中,可以暂时放下我们的一切压迫与负担,解除我们平日处世的苦心,而作真的自己的生活,认识自己的奔放的生命。我们可以瞥见“无限”的姿态,可以体验人生
文艺 | 重要的事情都很麻烦 前段时间,《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热映,而导演宫崎骏曾反复唠叨“麻烦死了”,“再也不做这玩意儿了”,“做完马上辞职”。当记者发问:“这么麻烦,为何坚持?”老头答:“重要的事情都很麻烦。”所以他是又在傲娇
文艺 | 命名与修辞 我在八岁时看了此生的第一本课外书。那是一本小学生模范作文选,书中第一篇文章名叫《秋夜》,里面写道:“皎洁的月儿升起在天空。”当时的我非常感动,因为我看到了“皎洁”这两个字。从前我看着月亮柔和的光芒,却
文艺 | 秋天是写作的季节 夏日将尽,阳光悄然走进屋里,所有随它移动的影子都似陷入了回忆。那时在远处,在北方的天边,远得近乎抽象的地方,仔细听,会有些极细微的骚动正仿佛站成一排,拉开一线,嗡嗡嘤嘤跃跃欲试,那就是最初的秋风,是秋
文艺 | 完美无瑕的人不讨喜 谁都有一些缺点,越是不试图掩盖的人,周围的人越觉得相处起来能放松。而沟通交往中犯得最多的错误就是,力图展现完美无瑕的自己。与不让别人看到弱点的人相处起来很心累,与不刻意隐藏弱点的人相处起来才让人放松。
文艺 | 文学的韵致 《诗经》使中国文学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稻麦香和虫鸟声。这种香气和声音,散布久远,至今还闻得到、听得到。大宋之“大”,一半来自宋词里的气象。如果说古诗词容易束缚现代人的思想,那么,这个毛病在宋词里是找不到的
生涯 | 乖孩子长大后最让人操心 谁喜欢我,我就喜欢谁我目前任教于高中,在我所接触的学生中,有这样一类孩子——他们会习惯性地揣摩。最常见的是揣摩老师,当然也有揣摩同学者。他们看起来不言不语,乖乖巧巧,但实际上,自我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生涯 | 怎样才算有出息 小时候,我不管怎么干爸爸都不满意,不管怎么干妈妈都很满意。原因是父母对小孩的期望不同,要求的标准也就自然有别。和千千万万的父母一样,父亲迫切地望子成龙,眼巴巴地盼我“出人头地”。他年轻时可能算是美男子
生涯 | 一个孩子的清白 一国庆假期,雨已经连着下了好几天,到处湿漉漉的。刘涛接到电话时,正好是一个难得的晴朗的下午,全家人在附近的湿地公园玩耍,十岁的儿子小新也在。电话是派出所民警打来的,刘涛被通知前往自家小区的停车场,好几
通识 | 有光之人 一明隆庆五年(1571年),归有光去世,时年六十四岁。当时的文坛盟主王世贞作《归太仆赞序》,言辞恳切而谦卑,认同归有光承继韩愈、欧阳修传统之“明文第一”的地位。归有光在六十岁后,才有微薄俸禄。此前,靠
通识 | 你会运用同构学习法吗? 一个领域的方法,可以对应解开另一个领域的问题。从一个领域入手,可以帮我们理解另一个领域的规律,这就叫同构学习法。举个例子,撕碎一张世界地图,让孩子拼起来。这个工作本来很难,但是孩子很快就完成了。为什么
通识 | 宋朝的足球运动 如果我们在冬至—元宵期间来到北宋开封府,将会看见,东京御街每日都有“击丸蹴踘、踏索上竿”等文娱表演;及至元宵节后收灯,东京人又纷纷“出城探春”,此时郊外园圃,“次第春容满野,暖律暄晴,万花争出,粉墙细
通识 | 七年后,没有一个细胞知道你是谁 今天,你的身体制造了大约3000亿个细胞。这可比银河系的星星还多呢,难怪我就算整天什么都不干也觉得疲惫不堪。细胞外观就像一个小小的水泡,它是构成生物体的基础。事实上这么说也是合理的:只有细胞生物才是生
专栏 | 三嗅不折与有花堪折 公元1097年的秋天,苏辙已经在雷州贬所安顿下来,寓居城南一所茅草屋。寓所后园种有月季,不知被何人砍去,经几番秋雨滋润,竟又发了新芽。苏辙心生感慨,于是拉着儿子苏远(又名逊),一起写了首诗:《所寓堂后
专栏 | 小老虎 当年本地电视台准备新开一个方言节目,主持人需要从民间海选,经过几轮竞逐,最后林老师的儿子胜出。消息传出来,立刻引起了邻居们的热议。我们住在学校的集资楼里,邻居里有不少学校里的老师,大家彼此都很熟悉。林
专栏 | 阿娘 在去年的最末端,我去养老院看了奶奶。当然不是坐船去的。她像一个长条椭圆形的肉球,包在长条椭圆形的被子里,脚的地方搭了件外套。她脸上的两坨肉一如既往地耷拉着,让我仿佛看到几十年后的自己——虽然我应该活不
专栏 | 高三之路:听课与刷题的和谐共舞 步入高三,每一位学子都仿佛站在了人生的一个重要十字路口,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在这一年里,时间变得尤为珍贵,每一分每一秒都承载着对未来的期许与努力。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再次被提及:“高三是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