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关注·化危为机看历史 | “夷狄交侵”的危局与孔子盛赞的管仲 对于国家治理乃至人类现实和未来发展而言,每个民族的历史实践,都为后人留下了可资借鉴的精神文化遗产。中外史家对此多有精辟的总结,贾谊(前200—前168)《过秦论》中有云:“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
本期关注·化危为机看历史 | 当先进文化遇上危机重重的孝文帝 自永嘉之乱后,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割据混战成为常态。北魏统一北方后,民族对立和政权分裂问题仍非常尖锐,严重威胁北魏的统治。孝文帝因此推行汉化改革,为民族的融合与社会的统一创造了机会,为隋唐盛世的到
读书笔记 | 读《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感悟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
推介 | 如果杭州的导游是宋词 游杭州自宋以降便是一件妙事趣事乐事——无论春夏秋冬,无论晴湖、雨湖、月湖、雪湖,始终美不胜收,韵味别具,从不会令人心头产生些许的失望。若将时光的齿轮回拨到千年之前,着一袭青衫,撑一柄油纸伞,或漫步于人
书人茶座·听古人聊“齐家” | 走进《诗经》中的家 《礼记·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在中国古人看来,一个人品德好了,才能把家庭建设好,进而治理好国家,从而使天下太平。王应麟《通鉴答问》
书人茶座·听古人聊“齐家” | 颜真卿及其诗文中的家 颜真卿(709—784),字清臣,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曾登进士第,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颜氏家族世代修习儒学,重视子孙的教育与培养。颜真卿天祖为《颜氏家训》作者颜之
书人茶座·听古人聊“齐家” | 曾国藩的“齐家”岂止是“齐家” 曾国藩(1811-1872)作为清代的著名人物,受到时人及后人的颇多赞誉。如气骨高迈、屡建功勋的左宗棠,在挽曾氏联中慨叹“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表达敬佩之情。梁启超在《曾文正公嘉言钞·序
著译者言 | 《夏威夷国王世界环游记》译后 《夏威夷国王世界环游记》(Around The World With A King),是一部既有可读性、趣味性,又有学术和史料价值的书籍。该书最早于1909年在伦敦出版,记载着140多年前夏威夷国王环
评论 | 评《现代中国的形成(1600-1949)》 2020年,美籍学者李怀印出版了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Chinese State:1600-1950一书,该书的中文版《现代中国的形成(1600-1949)》(以下简称《现
书人志·读《散落在一九四五年秋天的法币》 | 在军人使命与生死亲情之间 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古已有之,这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生不息的缘由,中华民族有浴血沙场的将士,也有笔下生情的文人,他们重视亲情,心怀天下,行孝尽忠,乡土观念,其感人之处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的范围。《散落
书人志·读《散落在一九四五年秋天的法币》 | 从战争年代的法币到今天的底线 《散落在一九四五年秋天的法币》一开始,作家就将读者带入了具体的情境中,当父亲牵着战马回家看望老娘时,老娘穿着一件破破烂烂的褂子,擦拭着因为哭泣有些模糊的眼睛;告别时,老娘抓住马嚼子不让走:“你不能走。
书人志·读《散落在一九四五年秋天的法币》 | 重回青纱帐里问冀中文学 夏天的冀中平原,青纱帐正浓,一条小路在庄稼地里蜿蜒。这是李金明在《散落在一九四五年秋天的法币》中开篇所描述的一个画面。这段文字的叙述有着极强的代入感,将我们带回那个久远的年代。青纱帐,是指夏秋间田野里
书人志·读《散落在一九四五年秋天的法币》 | 散落在1945年秋天的法币 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开始征集党史资料,号召老同志写回忆录。那时,我已经在军分区政治部当干事。我劝父亲:“你也写写回忆录吧。”然后找来纸和笔递给他。父亲对着桌子上的纸和笔,坐了一上午。我去看时,竟然
文化地理 | 《血战吴淞口》的吴淞口 宝山在最近几十年里名声在外,一般说来是因为宝山钢厂。开车走在窄窄的两车道高速公路上就可以明白,这里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发展之早。不过宝山之为宝山,其在历史上的名望和其独特的大江河口的地理形势有关。我根据
文化视点·解密岑参 | 岑参的三十二相我们能看出几相 岑参(约715—770),诗好,名气大,影响深远,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然最是令人百思而不解的是,《旧唐书》《新唐书》中却皆无岑参传。关于岑参的事迹,参见《岑嘉州集序》《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文化视点·解密岑参 | 写实的岑参与夸饰的岑参 现代有关岑参诗歌的论著,几乎都是围绕着“奇”字展开的,千篇一律,极少有例外。葛兆光《唐诗选注》(新课程学生版,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说:他把注意力从已成为固定意向的战争、思念等转移到了带有异国风
文化视点·解密岑参 | 跟上岑参看流沙 在盛唐诗坛,岑参以其“语奇体峻,意亦造奇”的边塞诗篇独树一帜,焕发异彩。他一生两度赴边,深入西域腹地,边地生活时间之久、空间之广、地域之远、感受之深是唐代其他诗人未所能及。这种独特的经历和诗人好奇的个
文化视点·解密岑参 | 岑参之“奇”与韩愈之“奇” 岑参两次赴西北幕府从军,时间长达六年,尽管并未参加任何具体战争,没有立下军功,未能实现“功名只向马上取”的宏伟梦想,只是以一个军幕文士的身份体验了充满奇情壮采的边塞生活,但他的诗歌从内容到风格都完成了
往事故实 | 胡适与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创建于1917年,1930年更名为私立北平协和医学院,1951年改名为中国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属于洛克菲勒基金会在中国实施的最成功的医学项目,以“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现代医学研究、
往事故实 | “书文化”里的孙犁 2017年4月,花山文艺出版社推出了《孙犁论读书》一书,其“编后记”说:孙犁一生饱览群书,知识渊博,博古通今,是学者型作家。他不但喜欢读书,而且找书、买书、藏书、理书,嗜书如命。因此,他也成了一位卓有
书人故事·追忆佟培基 | 从逆境中奋斗出来的 中州万古英雄气,百年学府薪火传。在国内众多治唐代文史的著名学者中,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佟培基先生的学术经历堪称学界传奇。为继承前辈学者的优良学术传统,弘扬像佟先生一样甘于寂寞、痴心研究的学人
书人故事·追忆佟培基 | 佟培基与当代唐诗文献整理研究 近三百年来,唐诗文献整理的最重要成果莫过于清康熙年间所编纂的《全唐诗》。此编自康熙四十四年曹寅筹设扬州诗局开始,至康熙四十五年“局本”刻印成功进呈御览,仅历时不足一年。书虽冠以“御定”之命,但舛误颇多
书人故事·追忆佟培基 | 从传奇到楷模 转眼之间,敬爱的佟先生已经离开我们一年了。在这一年时间里,我跟先生的其他弟子一样,总感觉先生还在身边,好像只要经过河南大学文学院原来被绿树掩映的唐诗研究室,经过文学馆一楼的办公书库,经过明伦校区西南角
校园悦读·《十博士直击中国文坛》重读 | 邵燕君,回归也是突破 自2003年从北大博士毕业以后,邵燕君将女性独特的敏感、细腻和耐心注入到学术研究中,从早些年的以文学期刊为主阵地的纯文学研究转向近十年来基本以类型化文学为主导的网络文学研究,这使她逐渐成为当代批评界的
钩沉趣考 | 被删节与被扭曲的“苏武事件” 明末清初大儒顾炎武一首咏史诗,是歌颂苏武的:海上雪深时,长空无一雁。平生李少卿,持酒来相劝。少卿即李陵。兵败降匈奴后,封王受宠,屡劝苏武投降未果。而对苏武屡加关照。顾炎武此诗,写在康熙18年(1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