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 真正的投入才是最顶级的养生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印象中遥不可及的2023年,忽焉已至。亲爱的老师,经历了漫长的疫情折磨,经历了线上线下教学的犬牙交错,你们还好吗?你们是不是也有了些许的埋怨、疲倦与无奈?可能,你心生懊悔:“当初,
大家关注 | 项目化教育研习:师范生专业素养的生成与实践 【摘 要】适应教育改革新时代需要的项目化教育研习,主要任务有师范品性养成、教育教学全景熟悉、教育改革方向把握和专业发展规划,对师范生专业素养生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守正创新、真实综合、问题导向等原则
大家关注 | 教师精神的“天职”意涵及其当代审视 【摘 要】伴随教师专业化思潮,对教师精神的研究多窄化到教师专业精神这一概念,往往忽视教师精神的原初意涵。通过对“教师”一词的汉英词源学分析和对“精神”与“道德”“职业素养”概念的辨析,研究认为教师精神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在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战略中涵育大国良师 【摘 要】落实 “教育、科技、人才”强国战略,大国良师将发挥基础型、全局性的支撑作用,也将在优先发展战略中涵育成长。中国式教师专业发展十年路体现在:“增量扩容、存量优化、质量提升、能量释放”;积极应对
专题 | 新课程背景下的新教研 编者按:2017年和2022年,教育部分别印发了新修订的普通高中、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阶段。新课程需要新教学,新教学呼唤新教研。面对课程改革的新任务,各级教研工
专题 | 系统性变革背景下教研系统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这是一个变动不居的时代,不确定性的增强必然带来系统性思考与变革。教育没有例外。新时代的教育围绕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科技强国拉开了系统性变革的序幕:为中华民族伟大
专题 | “双新”背景下教研转型的主要任务、关键环节和突破要点 【摘 要】随着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以及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教研工作亟待重视服务学校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服务教师教学改进的核心任务、服务学生
专题 | 呼唤赋能新教学、助力新发展的新教研 【摘 要】新课程改革和考试改革,需要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式的转型、专业能力的提升,这都离不开新教研的引领、支撑和推动。现有教研模式面临新问题和新挑战,需要转型,转型重点在于:创新机制,多方助力教研,
专题 | 新课程场域下学科教研基地创新建设的基本范式与实践路径 【摘 要】学科教研基地的创新建设是实现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素质提升的有益途径。通过新课程场域下学科教研基地的特征梳理,项目组构建了“1+2+N”区域学科教研基地建设模型,循着前期调研、主题规划、活动
专题 | 新课程背景下农村中学“微课程”教研实践 【摘 要】农村中学存在专业教师少、师资相对薄弱,教研呈现碎片化、浅层次、边缘化、功利性特征。“微课程”教研通过微目标、微学习、微实践、微评价、微反思、微成长六项内容,依据“确立目标—深度学习—展开实践
名师工作坊 | 增强教师“四力”,让“教学评一体化”真实落地 【摘 要】“教学评一体化”指向有效教学,它从理念走向实践,需要教师不断培养并增强四种关键能力,即适切确立学习目标、恰当设计评价任务、收集判断学习信息、反馈优化学习进程的能力。这四种能力的自我完善与持续
名师工作坊 | 从“教学评一体化”实践 看教师“四力”的价值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出台后,要求“知识导向”型课堂转向“素养导向”型课堂的呼声日益高涨。面对挑战,历史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案,增强“四力”,整体思考课程标准、教材、教学
名师工作坊 | 适切·适度·适时 “教学评一体化”是落实课程标准,保证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真正落地应是每位教师最大的追求。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传统经验和习惯的影响,不少教师对“教学评一体化”的理解、实践依然存在较
课程与教学 | 从巴赫金的“超语言学”看语文学习任务群中的情境性问题 【摘 要】情境性是语文学习任务群这一全新的语文课程内容所具有的重要属性。深入理解和把握语言的情境性,即情境与语言实践之间的内在关系,是我们在教学中正确实施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关键所在。本文力求借助苏联语言
课程与教学 | 基于知识建构理论的低年级英语教学尝试 【摘 要】知识建构理论指导下的低年级英语教学,起始于真实的问题,驱动于学生表达的多样化的、持续改进的真实观点。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情境、搭建支架、自主创作、知识梳理四大教学流程,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
课程与教学 | 大单元视角下深度学习的思考与实践 【摘 要】“深度学习”是指学习者能动地参与教学的过程。结合新课标,利用大单元的视角回答并落实深度学习,探究“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学得怎样”,能让教师发现数学知识的一致性、教学安排的整体性、
课程与教学 | “双减”背景下基于文化意识培养的高中英语语篇教学探究 【摘 要】在进行高中英语教学时,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尤其在“双减”背景下,既要减轻学生的压力,又要提高英语教学效率。文章探究了高中英语语篇教学的原则以及语篇教学的措施,希望为学生文化
教师与发展 |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教师职业发展的困境与精准施策 【摘 要】教师队伍的发展与稳定是振兴乡村教育的第一要素。目前,我国乡村教师职业发展有四大困境: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资源仍然不足;职称晋升空间依然有限;工资待遇依然是短板;工作、生活条件仍然简陋。文章认为
学前教育 | 多维转型:县区教研综合改革的路径与策略 【摘 要】县区教研在我国五级教研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一环。文章结合杭州市富阳区的教研实践,总结了机制创新、素养升级、研训转型、保障到位等多维路径,以推动县区教研系统转型发展,
学前教育 | 教研转型:以新教研姿态构建高中新课程环境 【摘 要】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教学改革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对学校教研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构建高中新课程环境的必然趋势,教研工作应加快转型升级,以新的教研姿态实现对新课程的专业支持,为立德树
学前教育 | “双线递进式”模式在教师职后培养中的运用分析 【摘 要】本文对教师分层双线培养目标与原则进行分析,阐述了“双线递进式”模式在教师职后培养中的应用要点,包括基础技能训练、专业能力训练和师德培养等方面,最后提出“双线递进式”模式的优化措施,力求通过实
学前教育 | 新时代幼儿园师德建设的着力点和有效路径探析 【摘 要】文章探讨了师德及其具有的多重属性,并对标“四有”好老师,依据师德的属性,根据学前教育阶段的特点,提出新时代幼儿园师德建设的四个着力点,并结合具体实践探讨了新时代师德建设的有效路径,以期对当下
学前教育 | 建构游戏中教师介入的有效审视:现实偏离与理性回归 【摘 要】建构游戏是幼儿园区域游戏中非常典型的创造性游戏,能为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的发展提供巨大的空间。教师作为游戏的参与者、合作者和引导者,适时、有效的介入有利于规避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误区,
探索与回声 | “双减”背景下实施差异化教学的路径探索 【摘 要】“双减”背景下各学科教育教学都在积极探索减负提质,学校实施的课程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应该如何实行分层教学,才能让差异化教学落地呢?我们探索出如下路径:各学科设置差异性作业,针对学生的差异与需
探索与回声 | 基于学生发展立场的学校德育工作策略 【摘 要】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社会发展的时代性映射在教育生态中会呈现出多样化的学生群体。学生成长中出现消极状态是一种客观存在,其原因往往与角色冲突、动力缺失、方向迷茫有密切关系。德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兼容
探索与回声 | “破冰”行动助力学生走出泥淖 苏霍姆林斯基谆谆告诫教育者要点燃孩子心中“想做好人”的愿望,发现其闪光点,激发孩子向善向美的情操。当孩子们乐于向教育者敞开心扉时,教育便会驶入成功的港湾。一、事件起因2020年9月8日,刚接手八年级数
探索与回声 |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深度学习模式建构 当今社会的发展处于以移动智能设备、云计算和大数据为特征的新阶段,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需要新变革。基于此,我们组织区域内学科骨干进行讨论研究,认为信息技术教学应遵循信息技术课程人文与科学相结合和实践性极强
探索与回声 | “外挂电梯赋能”助力教师队伍成长 教育集团的发展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推进教育均衡化发展。在教育集团办学中,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是重要的挑战之一。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小学教育集团(以下简称“中心小学教育集团”)在集团化实践的过程中摸
探索与回声 | 沉静阅读对小学生阅读兴趣影响的干预研究及原因探索 【摘 要】阅读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其重要性已被广泛认可。沉静阅读是一种持续的无干扰的阅读形式。国外学者60多年的持续研究发现,沉静阅读对提升阅读者的阅读兴趣效果明显。本研究以北京市某小学二年级、四年
博览与叙事 | 反馈:课堂上不可或缺的“风景” 最近认真研读了新西兰约翰·哈蒂所著的《可见的学习—最大程度地促进学习》一书,颇受震撼和启发。该书凝聚了作者15年的研究成果,致力于阐述教师如何“最大程度地促进学习”。面对喧嚣纷扰的教育改革,约翰·哈蒂
博览与叙事 | 大先生的风采 昨天早上打开手机,映入眼帘的是毕世响师弟发来的信息:敬爱的班华先生去世了!噩耗传来,正在校园里晨练的我,一时间竟不能自持。望着满地的黄叶,思绪飞到了与先生相处的时光。一、相逢记得那是1987年的暑期,
博览与叙事 | 不打不相识 “高老师,小毅和乐山打架了!”大课间,班长急匆匆到办公室来叫我,一脸慌张。打架?初一开学已经两个多月了,还是头一次听说班里的学生打架。怎么办?多年的育人经验告诉我,“泰山压顶心不慌”,具体情况具体应对
博览与叙事 | 新中国,新师范 我生于农历1932年十一月初十,在北京海淀。父亲是清华大学的会计,母亲没什么文化。我家兄妹4人,两个妹妹,一个弟弟。我从小生长在清华大学附近,但我家的生活也就能维持个温饱。1939年,我在海淀最有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