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2023年第2期

中国教师

中国教师2023年第2期

月刊 教育教学

简介

《中国教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国家级刊物。《中国教师》以“启迪良知、传承文明、教育为先、教师为本”为宗旨,以“服务中国最大的知识群体、感悟教师全新的职业人生”为己任,集专业类、职业类、时政类和生活类栏目为一体,面向广大教师,零距离走进教师生活,反映教师心声,关注教师专业成长!

目录

卷首语 | 真正的投入才是最顶级的养生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印象中遥不可及的2023年,忽焉已至。亲爱的老师,经历了漫长的疫情折磨,经历了线上线下教学的犬牙交错,你们还好吗?你们是不是也有了些许的埋怨、疲倦与无奈?可能,你心生懊悔:“当初,

大家关注 | 教师精神的“天职”意涵及其当代审视

【摘 要】伴随教师专业化思潮,对教师精神的研究多窄化到教师专业精神这一概念,往往忽视教师精神的原初意涵。通过对“教师”一词的汉英词源学分析和对“精神”与“道德”“职业素养”概念的辨析,研究认为教师精神

专题 | 新课程背景下的新教研

编者按:2017年和2022年,教育部分别印发了新修订的普通高中、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阶段。新课程需要新教学,新教学呼唤新教研。面对课程改革的新任务,各级教研工

专题 | 系统性变革背景下教研系统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这是一个变动不居的时代,不确定性的增强必然带来系统性思考与变革。教育没有例外。新时代的教育围绕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科技强国拉开了系统性变革的序幕:为中华民族伟大

专题 | 呼唤赋能新教学、助力新发展的新教研

【摘 要】新课程改革和考试改革,需要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式的转型、专业能力的提升,这都离不开新教研的引领、支撑和推动。现有教研模式面临新问题和新挑战,需要转型,转型重点在于:创新机制,多方助力教研,

专题 | 新课程背景下农村中学“微课程”教研实践

【摘 要】农村中学存在专业教师少、师资相对薄弱,教研呈现碎片化、浅层次、边缘化、功利性特征。“微课程”教研通过微目标、微学习、微实践、微评价、微反思、微成长六项内容,依据“确立目标—深度学习—展开实践

名师工作坊 | 适切·适度·适时

“教学评一体化”是落实课程标准,保证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真正落地应是每位教师最大的追求。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传统经验和习惯的影响,不少教师对“教学评一体化”的理解、实践依然存在较

课程与教学 | 基于知识建构理论的低年级英语教学尝试

【摘 要】知识建构理论指导下的低年级英语教学,起始于真实的问题,驱动于学生表达的多样化的、持续改进的真实观点。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情境、搭建支架、自主创作、知识梳理四大教学流程,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

课程与教学 | 大单元视角下深度学习的思考与实践

【摘 要】“深度学习”是指学习者能动地参与教学的过程。结合新课标,利用大单元的视角回答并落实深度学习,探究“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学得怎样”,能让教师发现数学知识的一致性、教学安排的整体性、

学前教育 | 多维转型:县区教研综合改革的路径与策略

【摘 要】县区教研在我国五级教研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一环。文章结合杭州市富阳区的教研实践,总结了机制创新、素养升级、研训转型、保障到位等多维路径,以推动县区教研系统转型发展,

学前教育 | 教研转型:以新教研姿态构建高中新课程环境

【摘 要】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教学改革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对学校教研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构建高中新课程环境的必然趋势,教研工作应加快转型升级,以新的教研姿态实现对新课程的专业支持,为立德树

探索与回声 | “双减”背景下实施差异化教学的路径探索

【摘 要】“双减”背景下各学科教育教学都在积极探索减负提质,学校实施的课程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应该如何实行分层教学,才能让差异化教学落地呢?我们探索出如下路径:各学科设置差异性作业,针对学生的差异与需

探索与回声 | 基于学生发展立场的学校德育工作策略

【摘 要】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社会发展的时代性映射在教育生态中会呈现出多样化的学生群体。学生成长中出现消极状态是一种客观存在,其原因往往与角色冲突、动力缺失、方向迷茫有密切关系。德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兼容

探索与回声 | “破冰”行动助力学生走出泥淖

苏霍姆林斯基谆谆告诫教育者要点燃孩子心中“想做好人”的愿望,发现其闪光点,激发孩子向善向美的情操。当孩子们乐于向教育者敞开心扉时,教育便会驶入成功的港湾。一、事件起因2020年9月8日,刚接手八年级数

探索与回声 |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深度学习模式建构

当今社会的发展处于以移动智能设备、云计算和大数据为特征的新阶段,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需要新变革。基于此,我们组织区域内学科骨干进行讨论研究,认为信息技术教学应遵循信息技术课程人文与科学相结合和实践性极强

探索与回声 | “外挂电梯赋能”助力教师队伍成长

教育集团的发展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推进教育均衡化发展。在教育集团办学中,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是重要的挑战之一。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小学教育集团(以下简称“中心小学教育集团”)在集团化实践的过程中摸

博览与叙事 | 反馈:课堂上不可或缺的“风景”

最近认真研读了新西兰约翰·哈蒂所著的《可见的学习—最大程度地促进学习》一书,颇受震撼和启发。该书凝聚了作者15年的研究成果,致力于阐述教师如何“最大程度地促进学习”。面对喧嚣纷扰的教育改革,约翰·哈蒂

博览与叙事 | 大先生的风采

昨天早上打开手机,映入眼帘的是毕世响师弟发来的信息:敬爱的班华先生去世了!噩耗传来,正在校园里晨练的我,一时间竟不能自持。望着满地的黄叶,思绪飞到了与先生相处的时光。一、相逢记得那是1987年的暑期,

博览与叙事 | 不打不相识

“高老师,小毅和乐山打架了!”大课间,班长急匆匆到办公室来叫我,一脸慌张。打架?初一开学已经两个多月了,还是头一次听说班里的学生打架。怎么办?多年的育人经验告诉我,“泰山压顶心不慌”,具体情况具体应对

博览与叙事 | 新中国,新师范

我生于农历1932年十一月初十,在北京海淀。父亲是清华大学的会计,母亲没什么文化。我家兄妹4人,两个妹妹,一个弟弟。我从小生长在清华大学附近,但我家的生活也就能维持个温饱。1939年,我在海淀最有名的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