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22年第4期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22年第4期

月刊 教育教学

简介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于2015年1月正式创刊,由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提供学术指导。杂志紧密联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求为中学语文教师提供合适的资源与平台,满足教师日常教学和提升专业素养的需求。

目录

观点·聚焦 | 让学生不怕写(三)

问题5:当前的语文学习提倡真实情境、任务型学习,似乎比较强调实用性写作,强调真实的表达需求及特定的场合,即写作是为了达到特定目的,有着特定的写作对象,这样是不是可以避免学生无病呻吟式的抒情式写作呢?抒

观点·聚焦 | 我的成长故事

“折磨人”的演讲课我是一个打小就怕说话的人。当众说话时,我不仅脸红,还发抖。不仅腿抖,声音也抖,简直就是“灵魂在颤抖”。先说晓庄师范的一门“基本功”——3分钟演讲,整整“折磨”了我5年。语文课一开始,

观点·聚焦 | 为了儿童智慧成长

南京市拉萨路小学美丽的校园里有位美丽的语文老师——刘宁。刘宁老师最爱给孩子们上语文课。25年前,她怀着点燃孩子们智慧火花的缤纷彩梦,沐着暖暖秋阳,循着百步坡走进“拉小”校园,走进课堂。25年来,在一堂

观点·聚焦 | 教师是小学生书写能力提高的关键

一、小学阶段写字教学的要求与重要性写字教学在语文常规训练中有两项重要的任务,一是巩固识字,通过书写进一步记住生字的字形、字义 二是书写的美观。中国古代的读书人把写一手漂亮的字作为个人的基本素养,因而也

课堂·教学 | 《丁香结》课堂教学实录

一、融入诗句,领会象征1.初识“妩媚”,理解表层义。师:这篇文章分为两个部分。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想想看每一部分写了什么。生:第1~3自然段讲的是作者赏丁香花,第4~6自然段讲的是丁香结。师:在“丁香花

课堂·教学 | 核心问题读中悟情 习作要素分层落实

小学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可爱的动物朋友”为人文主题,以“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写出自己喜欢的动物,试着写出特点”为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单元主题鲜明,训练点明确、有层次,相对独

课堂·教学 | 构建单元教学体系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最大特点是采用了“双线结构”,即较为宽泛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编排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梯度。首先,每个单元都呈现了“单元页”,一是确定语文教学教什么,二是构建

课堂·教学 | 以学促教,巧妙落实语文要素

如何基于学生的实际和文本的特性,依据单元的“语文要素”和文本后面的思考练习题展开教学,凸显重点目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笔者将结合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

课堂·教学 | 在思辨中层层深入

板块一:链接旧知,导入新课1.学生背诵《两小儿辩日》。2.在《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孩子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接着用自己的阐释来进一步说明观点。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提出观点的说理性文章。3.出示课题,提醒

课堂·教学 | 立足课文教学 传承“红色基因”

一、“深文浅教”间彰显“红色”精神红色经典作品的创作背景与当今学生的生活现状虽有一定的时空距离,但其所诠释的内容,如对国家的热爱、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对困境的无畏拼搏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人类永恒的价值

课堂·教学 | 指向核心素养的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

“读写绘一体化”是基于“做中学”理论,站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立场,从任务驱动的角度出发,通过不断优化整本书阅读指导的全过程,把“读、写、绘”三者有机地整合起来,以读促写,向读导写,读写结合,读思并重,

课堂·教学 | 运用比较策略,培养高阶阅读能力

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课后题中安排了比较阅读,旨在引导学生阅读不同课文,并学习从文本内容和写作形式进行比较,通过运用比较阅读的策略,指向单元语文核心要素的达成。然而单篇、短篇的练习是有限的

课堂·教学 | 以班级“六足角”构建观察类习作的思维场

虽然观察类习作的水平因人而异,但学生“眼里无焦点”“笔下无新意”“心中无感情”的观察类习作还是占了大多数。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快速提升自己的观察能力呢?笔者尝试在班级的一角放置了昆虫饲养盒,昆虫皆六足

课堂·教学 | “和生”生长课堂课例研究

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实现一种“宾主尽欢”的师生和谐关系是教师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以生为本,科学高效,充满活力,优质轻负”,是一种追求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语文课堂不应该是教师的“一言堂”,多种思维碰

课堂·教学 | 课本剧实践:推动名著阅读走向深广

七年级必读名著《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经典作品,但老北京洋车夫的艰难生活与当下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不小的距离,学生阅读的兴趣普遍不高,更难以真正体会主人公矛盾复杂、抗争纠葛的内心世界和悲惨起伏的命运。名著阅

教材·教法 | 回望来时路

所谓成长,就是尝遍酸甜苦辣。回望这一路,不断调整,不断适应,不断成长 回望这一程,一路荆棘,一路花香。一、模仿:打开成长之“窗”记得刚参加工作那会儿,我凭着自己的满腔热血,结合学生时代的课堂体会,走上

教材·教法 | 巧设任务群 成事又成人

青年教师的发展,直接影响未来的教育教学质量。一个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离不开课堂的磨砺、伙伴的互助、专业的引领,更离不开对教材的深度解读,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

教材·教法 | 前后勾连 略而有法

“教是为了不教”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笔者所在的“关于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研究”的课题组针对区域内不同的学校做过问卷调查。从对回收的调查问卷的分析中,我们发现有17%的教师把略读课文当作了

教材·教法 | 基于语文要素 提升儿童思维品质

语言与思维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在“言语”这一思维的物化体中,思维还是内核,处于主导方面,支配和制约语言。而语言从属于思维,作为工具为思维服务。陈先云在《论语文教学中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一文中指出:“发展

教材·教法 | 语文要素在教学中的转化与运用

一、坚持生本立场,根据言语实践的需要解析语文要素指向统编版教材中的语文要素表现为鲜活的知识,具体指向陈述性的原始知识、程序性的实践知识和策略性的运用知识。但这些知识并不应以枯燥的讲授呈现,教师应该坚持

教材·教法 | 鼓励学生自由表达

语文课上,笔者一直很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除了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自由表达,笔者还专门给他们保留了一段“说”的时间,即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轮流到讲台上来演讲。笔者认为,学生学会大大方方地说话,并且讲的

教材·教法 | 指导细节描写的基本策略

小学习作教学中,提高细节描写指导的有效性,是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现以笔者曾教学的一节习作课为例,浅谈如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细节描写。本次写作内容为“吃盒饭的同学”,以学生生活入手,指导学

教材·教法 | 体验,唤醒个性化作文

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要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校园生活、家庭生活中,体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咸”,为习作积累

教材·教法 | 在品读语言中走进文本

语文阅读教学到底应该教什么?说到底,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悟文本中所表之情,所达之意。那么,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触摸作者的灵魂呢?众所周知,文本是语言文字的载体,是人类用

教材·教法 | 浅析古诗教学的“学习支架”设计

由于古诗时代久远,且学生缺乏学用古诗的环境,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合理的学习支架,让古诗学习真实发生,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教参结论。一、对比阅读,类比情感寓情于景,用意象寄托诗人情感,是

课程·研究 | 激励每一个:课程评价的关键要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尤其应注意发挥其诊断、反馈和激励的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基于儿童诗创作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学

课程·研究 | 成语特色项目建设与研究

成语,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经过长期使用、锤炼,成语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是我们民族文化几千年来不断积淀和发展的精华。位于南京市紫金山麓的书院式学校紫金小学以“成语”

课程·研究 | 初中语文整本书延展性阅读策略

英国作家艾登·钱伯斯的《打造儿童阅读环境》提出“阅读循环圈”的理论。他主张阅读活动的开展,从选择图书到展开阅读,再到阅读分享与交流,构建一个阅读的良性循环过程。而这个理论的核心,就是一个“有能力的成人

课程·研究 | 时事素材挖掘与运用的策略

随着课改的深入,真实情境下的写作成为风向。但是,很多教师和学生对习作素材的理解仍然存在一定偏差。所谓“素材”,指的是从书籍、影视、现实生活中搜集到的且未经整理加工的原始材料。因此,未经“加工”的广泛式

课程·研究 | 整合与重构:名著阅读的有效策略

一、整合:建构“群”视域下的名著阅读有机体目前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如学生如何高效地阅读名著?教师如何评价学生的阅读表现?如何提高学生的实际阅读效度……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教师应该在学生阅

读书·视野 | 图绘南极

一张横版世界地图,似乎只是寻常之物。它被贴在教室里、书房里。粉色、橙色、紫色和深绿色之下,大部分是被人类踏得严严实实的,被敷上水泥、沥青、石块与玻璃的土地:那些城市,被表现为一粒粒实心的芝麻籽。而细密

读书·视野 | 浅谈“历练”与“例子”

“历练”——母语学习之道1.语言文字学习重在“历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叶圣陶先生在书中说道:“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 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