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聚焦 | 如何教学第一学段“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思辨”是个哲学概念,对一、二年级的儿童讲“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不是太难了?不用担心,儿童天生就爱问“我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其中很大一部分都具有哲学的性质。苏格拉底说:“人类最高形式的优异之
观点·聚焦 | 2022年版课标“学段要求”与2011年版相比有什么变化? 首先是总的名称发生了变化。2022年版新课标用“学段要求”替换了2011年版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体现了新课标将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分开表述的新变化。其次是将2011年版的“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
观点·聚焦 | 如何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2022年版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情境”“实践”是2022年版课标中出现的高频词。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旨在促进学习方
观点·聚焦 | 小学语文教学问答(三) 问题四:我经常发现自己在课堂上精心指导过的习作,最后写出来一看,全班都写得差不多,这是不是指导过度了?怎样才能让自己的教学不伤害学生的个性表达呢?答:能注意到这个问题,并有反思意识,很好。解决这个问题
观点·聚焦 | 《种树郭橐驼传》中“既然已”的构形与释义 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是一篇著名的传记散文,兼具政论与讽喻色彩。文章从郭橐驼的命名、种树专长以及“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养树之道说起,再将此道“移之官理”,批评地方政府“长人者好烦其令”“而卒以祸”的
观点·聚焦 | 不断给自己可触的标高 有则哲理故事里说,苏格拉底让几个弟子去麦地里摘最大的麦穗,每人只能摘一次,只许进不许退。弟子们进了麦地,他们挑挑拣拣,有的摘了一穗却不满意,有的两手空空地走到麦地尽头,什么也没有摘到。人生不也是这样?
观点·聚焦 | 教海摆渡人 园丁、红烛、春蚕……赞美教师的词语不一而足,而我最喜欢“摆渡人”这一称号。记得小时候,我和妈妈去外婆家要乘船渡过胥浦河,妈妈带我来到河边,扯一嗓子,摆渡的人就会撑来一条小船,渡我们到对岸。妈妈说,摆渡
课堂·教学 | 简实扣要素,趣教文言文 《精卫填海》是节选自《山海经·北山经》的一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经典之作。课文用简短的几句话,讲述了精卫填海的原因和填海的过程,反映了中国古代先民对生命和大自然的认识,使人感受到中华民族面对无
课堂·教学 | 低年级科普文特点及教学建议 一、聚焦“这一类”的文体特点为契合儿童认知水平与心理特点,教材中低年级科普文多以童话故事的方式呈现,这些内容涉及面广泛,包括介绍自然现象、动植物知识、太空知识等,它们经过精心的艺术构思,以儿童化语言叙
课堂·教学 | 民间故事单元教学建构实践与思考 民间故事是古代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口头文学作品,是前人留给我们的智慧结晶。了解和学习民间故事,是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我们要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认识中华文化
课堂·教学 | “讲好民间故事”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1.听说,咱们班的同学知道很多民间故事,说说看,你们都知道哪些。(生回答)这么多的民间故事,你们是怎么知道的?2.出示单元主题页,引读。村头大树下,人们围坐一团。你听,有人在讲故
课堂·教学 | 分解语文要素 提高教学实效 在“双减”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该怎样“减负增效”?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呢?那就需要我们把教材“吃透”,制定合理、明确的教学目标,聚焦语文要素,提高教学实效
课堂·教学 | “学习推荐民间故事”教学设计 一、找准“燃点”,激发民间故事持续学习的动力1.出示图片,创设情境。同学们看看这是什么?(出示海力布石化图片)这可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猜猜它是谁变的?民间故事《猎人海力布》里有答案。这又是什么?(出示
课堂·教学 | 图式设计搭建阅读教学大舞台 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当下,笔者结合日常听课学习,发现常态课中的阅读教学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文本的“趣”“味”“精”与学生呈断裂状,学生兴趣不足,课堂乏味;教师的提问多而松散抽象,学生应接不暇,目标不清;教
课堂·教学 | 找准教学点,让学生爱上文言文 篇幅短小的文言文,意思较为浅显,但与学生平时接触较多的现代文相比,表述方式仍有很大差异,学生理解起来尚有一定难度。那么,如何让文言文教学更加适合中年级学生的发展特点,让他们发自内心爱上文言文呢?本文以
课堂·教学 | 比较策略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一、借词比较,揣摩遣词之妙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词语的比较,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1.增减词语比较。教学中,教师可以列出两句话,一句是课文中的原句,另一句是去掉某一词语后的改句,引导学生通过
课堂·教学 | 青灯有味忆昆明 妙雨润心涌春潮 汪曾祺先生的语言,平淡而有味。质朴的文字中,有美食味,有童趣味,有典雅味,有闲适味,有家国味……真可谓“味味皆不平,味味总关情”。让我们一起走进《昆明的雨》中,用心咂摸咂摸汪曾祺笔下那些不同的“味道”
教材·教法 | 站位儿童视角,让阅读教学真实发生 语文课堂中,阅读教学的对象是儿童,学习主体也是儿童。这就要求教师站位儿童的视角,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重视学生的阅读起点,设计贴合学生学情的教学。教师应以生为本,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最终指向学生核
教材·教法 | 为乡村教育点灯 英国作家斯蒂文森写过一首著名的诗《点灯的人》,诗中那个叫李利的小伙子总会在每天太阳落山后点亮街灯,温暖每个路人的心……每当置身胡珊珊老师的课堂中,看着一个个纯真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孩子的幸福模样,我就
教材·教法 | 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策略 一、研读教材,细化目标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学段要求”中,对每一学段的口语交际要达到的目标都在“表达与交流”中做了细致的说明。我们要根据学段目标,结合教学内容细化目标,把握重
教材·教法 | 文体视角下说明文“初次”教学的层次性 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明确提出了“说明文”这一文体概念,语文要素为“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在本单元的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忽视了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说明文文体知识,未充分认识
教材·教法 | 依托小学语文课文学习表达与交流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自2016年9月进入小学语文课堂,至今已有6年时间。此套教材在编写上紧紧围绕课程标准,根据学生年级特点,有选择有侧重地安排课文,落实单元目标及课时目标。同时,教材中语文训练的基本要素
教材·教法 | 试析“活”的语文教学小诀窍 陶行知先生曾提及,读书学习需要活的书,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唯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马首是瞻。从语文教师的立场来理解,这句话对语文教学的“活”提出了要求:用心研究教材,细心观察课堂,专心反思教法
教材·教法 | 阅读课堂“活动化”教学探索 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美丽的颜色》,是一篇回忆居里夫人工作片段的人物传记,因为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学生读起来可能感到枯燥,理解也困难。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乐于投身课堂学习中,是我考虑的主要
教材·教法 | 随文微写作教学实践探究 目标明确、篇幅短小、效率高、见效快的微写作训练,是近年来初中作文训练的热门形式。“随文微写作”,就是一种依托教材中的写作资源的微写作训练。它强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挖掘文本中的写作资源并精心设计
教材·教法 | 教学“意外”喜成教学“期待” 《小石潭记》是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在基本完成这篇课文的学习任务之后,为了检验学生们对文章内容的掌握情况,我随机挑选了四位学生在黑板上默写课文中描写潭水的语句,没想到收获了一份教学惊喜。四位学生在黑
课程·研究 | 论“双减”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三要素” 面对“双减”要求,如何在当前的语文教学形式中有效“突围”,找到合适的途径来实现“提质增效”呢?我们要找到当前常态下小学语文教学中高耗低效的根源,这样更有利于“对症下药”。 笔者认为,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
课程·研究 | 扶放结合:指向小学生习作能力进阶的路径探究 一、演绎目标:观察模仿1.明确目标。如果教师忽略了对习作目标的演绎解释,很多学生不能真正理解习作要求是什么。所以,我们就要采用直观、动态演绎的方式,让学生明确目标。如四年级上册“生活万花筒”的习作要求
课程·研究 | 以学为径,建构有意义的学习 教材的课后练习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着重要的提示作用,顾黄初先生在《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中提出:“语文教科书中的作业系统是在一定的培养目标下,有计划、系统性地设计出一套供学生‘练’的题目或活动
课程·研究 | 试论文言文与民族文化相融合的教学 一、“一体四面”的概念文言文该怎么教?王荣生教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教学概念——“一体四面”。“一体”,指的是以“文言”这种古代书面语写成的文章,“四面”是解读文言文的四个角度,即文言、文章、文学、文化。
评价·测试 | 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作业设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合理安排不同类型作业的比例,增强作业的可选择性……要严格控制作业数量,用少量、优质的作业帮助学生获得典型而深刻的学习体验。”
评价·测试 | 基于素养提高的小学语文单元作业设计 单元作业设计中的“单元”,一般是指同一主题下相对独立并且自成体系的学习内容,可以是一个话题、一个关键能力,或是一个真实问题,还可以是一个综合性的项目任务等。而单元作业设计是依据一定目的,以单元为基本单
评价·测试 | 从薛法根老师《浪淘沙》古诗教学说开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古诗词教学这样论述:“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笔者认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