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2023年第3期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2023年第3期

月刊 教育教学

简介

教育刊物。宣传国家和省教育委员会关于中学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开展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学观点与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研讨,交流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信息,辅导中学,特别是初中教师的进修提高,表彰中学教育战线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和创新精神,开辟中学课程教学活动的科研园地,传播国内外教育信息。

目录

视点 | 跨学科主题学习:让“学”真实发生

“让学习伴随终身”的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今天的学校教育应该为学生未来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学习”奠定基础。进入社会后的学习往往发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现实问题的解决中甚至在未知领域的探索中。因此,综

专题 | 课程综合化视域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

主持人语课程综合化与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新课程方案中的两个独立观点,但两者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

专题 | 对课程综合化与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相结合的思考

【摘 要】课程综合化的提出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课程综合化的核心要义是试图解决课程学习从知识技能的理解掌握到学科素养的发展,再到综合素养的培养的问题。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旨在打破学科壁垒,以综合性任务

专题 | 课程综合化视域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路径设计

【摘 要】新课标以课程综合化优化课程结构,倡导跨学科主题学习,以弥补分科教学的不足。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探索尚在起步,对一线教师而言存在着整合难、选题缺乏方向、路径不明等困境。在回应问题的基础上,以更立体

专题 | 基于学科拓展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活动设计

【摘 要】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新课标的一大亮点,对于打破学科藩篱、实现课程的综合化和实践化具有重要意义。科学课程是综合课程,着眼于学科之间的“联系”,却削弱了知识掌握的深度。跨学科主题学习意在超越二者各自

专题 | 以有效评价指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

【摘 要】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旨在打破学科边界、强化课程协同育人,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长期的分科教学和知识中心,可能会导致“学—评”的不一致和“拼盘式”教学的发生。在分析跨学科主题

名家视线 | 地理教学中故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摘 要】基于对高中地理四个版本教科书中引入的故事资源的分析,例谈故事资源在地理教学中的价值体现;提出共用共享、整理整合、自编自撰、归类归档等故事资源的开发路径;从故事的选择要求、呈现方式、引入时机等

课程与教学 | 评价先行,逆向设计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基于课程标准的逆向教学设计:解析课程标准,聚焦学习目标联结教学评;设计评价任务,实现学习问题解决的进阶;提供评价工具,支持学习真实有效地发生。抓住逆向设计中这些关键的

课程与教学 | “画板”作支架 思维可视化

【摘 要】几何画板可以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观察、探究、归纳的有力保证。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与数学知识相关的图形,可以很好地弥补教师、学生手动画图的不足。在“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再研究”的教学中,可以引入几

课程与教学 | 初中数学知识域结构化的再思考

【摘 要】知识结构化视域下的知识域再思考,是以数学知识主题为载体,以适应学生进行数学认知为路径指向的。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通过建立同质结构的知识域,可以准确地对学习素材进行辨识,找到贴合自身需求与数

课程与教学 | 谈谈高中英语阅读课的优化设计

【摘 要】英语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是英语课堂实践的重点。优化设计高中英语阅读课,要为教学目标服务,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为学生搭建“脚手架”,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以学

课程与教学 | 道德与法治课程道德素养的无痕渗透

【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如何涵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浸润德行教育、确立道德观念、培育道德价值、形成道德行为、丰盈生命历程,需要在诗文

课程与教学 | 初中物理项目化学科实践的案例与反思

【摘 要】“构建实践型育人新模式”是新课改的一大亮点,学科实践是发挥学科独特育人价值的有效途径。大概念引领的项目化整体设计、“物”“理”相融的实践型学习方式、催生精彩观念的表现性学习评价,这些以项目为

课程与教学 | 新课标理念下初中音乐活动层次性设计

【摘 要】《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开展基于素养导向的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体现学科特点的学习任务,成为音乐教学改革的尝试之一。参与音乐活动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主要方式,重视音乐活动

名师课堂 | 在语文“生·动”课堂中提升学习力

【摘 要】语文“生·动”课堂是以“生命”“生活”“生成”为语文教学的基础,以“主动”“互动”“灵动”为课堂呈现样态的教学主张。“生·动”课堂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和学习力的提升,可以通过激发生命热情

名校课改 | 充满活力的“五学”课堂

【关键词】活力;“五学”课堂;教学范式;课程改革【中图分类号】G633&nbsp 【文献标志码】A&nbsp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11-0086-01为了切实转变学校育人方式,江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