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发展 | “法治”概念形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一个要素,是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也是当代治国理政的基本形式,更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法治”的概念在古今、中西均有差异,但核心内涵体现两个方面
教师发展 | 指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结构化教学策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1]。对此,高中历史新课标提出应“使历史教育成为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
教师发展 | 党史教学中培育国家认同理念的实践路径 党史教学能够为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提供重要养分,但初中党史教学往往存在内容碎片化、学习目标笼统化、学习过程模式化等缺陷。运用大概念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可以将碎片化、笼统化的知识结构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
教师发展 | 基于大概念的地方口述史访谈提纲设计 口述史教学是落实“双新”重要理念、培育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在口述史开展过程中,访谈提纲设计非常关键,它是围绕研究主题这个核心目标展开,并为采访历史人物提供方向和整体架构,体现采访者对整个访
教学研讨 | 基于历史思维能力的课堂探究设计思考 一、从一次同课异构说起在一次关于《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同课异构活动中,两位授课教师均设计了丰富的历史课堂探究活动,兹举其中两例如下:案例一:材料1:从1
教学研讨 | 高中历史项目化学习的策略探究 高中历史项目化学习,需要学生通过团队合作、计划制定、计划执行等方式,从而完成对某一历史问题的探究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系统地整合历史课程的内容,为学生创设出合适的历史情境和项目主题,引导学生在历史
教学研讨 | 学习共同体对中学历史教学的意义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教学对教师们提出了新的挑战、新的思考和新的课程设计实施要求。尽管组建学习共同体并不是什么新生事物,但对于相当数量的习惯于应用传统方法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师而言,仍是严峻的考验。
教学研讨 | 初中历史单元深度学习目标设计策略 设计基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单元深度学习目标,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和发展核心素养的关键环节。本区作为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区之一,近年来一直参与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
教学研讨 | 基于人物叙事情境的高中历史教学 2017年版课标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法引领学生在历史情境中展开学习活动,对历史进行探究。”[1]在教学实践中,以“人”设“境”,以“问”领“学”,人物叙事情境下的历史教学是让课堂“活起来”的
教学研讨 | 借青年群像涵濡家国情怀素养 情感来自于知识的理性体验,情境是感性认识走向理性体验的桥梁。新课标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设法引领学生在历史情境中展开学习活动,对历史进行探究。”[1]高考考查方式也强调,注重加强真实情境设计,增强学
教学研讨 | 历史教学中的学生弹性思维培养 “弹性思维”是一种多元化能力,这种思维多元的整合能力不仅能赋予我们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还能帮助我们打破神经和心理方面的条条框框,跳出定式思维来看问题。[1]其与众不同的特质体现为一种“自下而上”的思维过
教学研讨 | 指向深度学习的历史课堂教学策略改进 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是以发展高阶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指向立德树人,指向发展核心素养,指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1]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指向深度学习的历史课堂教学策略须加以改进。一、回归生
教学研讨 | 初中历史跨学科教学初探 传统学科间界限分明,各学科的知识常被割裂,这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知识是相互联系、交叉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简称《新课标》,下同),都提到要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如历史《新课标》提
教学研讨 | 基于历史时空思维力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 布鲁纳《教学论》中写道:“对于一门学科而言,没有什么比思维方式这个问题更为重要。”[1]一言蔽之,思维方式是智力、能力的核心体现,而历史思维力是一个历史教育学概念,它指向的是思维主体在思维活动中的具体
教学研讨 | 矩德•聚点•具象:探寻历史学科育人新路径 《高考评价体系》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融入考试评价过程,以实现高考评价目标与素质教育目标的内在统一,充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维护和增强全国统一高考在人才选拔培养中的核心地位”的要求。历史学科在育人
教学研讨 | 基于发展需求的大概念教学策略 学科大概念具有本质性、宏观性、可迁移性等特点,其在知识整合、素养涵养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随着统编版教科书的使用,基于单元架构的历史教学得到推广,这种教学法往往都是基于一定的学科大概念展开的。目前学界对
学业评价 | 基于教考衔接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 随着《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落地实施,高考必须坚持引导中学历史教学,必须关注学生历史思维培养,已经成为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从教考衔接的视角看
学业评价 | 基于历史认识论的史料解读 历史认识论是对人们关于历史认识过程和认识结果的哲学分析,主要解决历史认识主体(史家)如何认识历史客体以及历史认识的性质等问题。[1]历史认识论研究的对象是历史认识,即对史家用概念陈述的历史进行再认识。
学业评价 | 文本 理论 思维 近年来,开放性试题逐渐成为高考历史卷固定题型,受到了各方的关注。开放性试题以材料新颖、视角独特而著称,注重考查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堪称考查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最佳题型。徐奉先、刘
学业评价 | “最近发展区”理念下的课前诊断评价策略 教学评价是教师了解学情、诊断教学效果、评价学生学科能力与素养的重要方式。《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要“将评价贯穿于历史学习的整个过程”“随时发现学习目标、学习内容、
学业评价 | 初中历史概括题的“道”与“术” 近年来,概括题已成为各地中高考历史试卷中的热门题型,以北京中考为例,近两年概括题分值占到全卷主观题的30%左右。本文拟基于北京中考真题,探讨概括题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以及如何提升初中学段学生的概括
学业评价 | 高中历史命题对史料实证素养的考查分析 史料实证素养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具有批判性思维,实证性强,突出体现历史学科求真求实的学科特征。[1]黄牧航老师撰写的《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一书,从教学和评价角度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
学生学史 | 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中历史单元教学思考 历史深度学习所倡导的单元教学,是指在教师引领下,以素养目标为导向,以大概念主题为引领,引导学生在一系列挑战性学习活动中把握学科本质,实现知识结构化和思维进阶化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立场,关注学习发生,是
史海观澜 | 侨批网络与家国情怀 历史上,从华南沿海出洋谋生、移居他乡的华侨华人群体,通过侨批网络的运转,始终维持着割舍不断的家国联系。他们留下的大量侨批文书,不仅蕴含生动细腻的普通百姓日常生活,更有助于揭示一个长达数百年的中国与世界
史海观澜 | 传承四川特色文化 打造多彩历史课堂 地方特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享有“天府之国”美称的四川,地方文化资源丰富、博大奇绝,别具特色。为激发学生对四川特色文化的学习兴趣,增强民族认同感,提升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增强
史海观澜 | 依托区域红色资源 创设“四史”真实情境 一件件党史事件,生动入脑;一个个历史讲述,声入人心。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内容涵盖了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的内容,“四史”学习能让学生经历“红色之旅”的洗礼,感受革命先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