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关注·中国艺术研究院七十年 | 水有源 树有根 2018年7月,组织安排我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我意识到,这或许是我工作生涯的最后一站了。人生不易,要在意想不到的环境和时代里漫游。想想看,没有哪种植物、动物,能适应所有的地方,但人可以。人还可以适应
本期关注·中国艺术研究院七十年 | 感受那条红色血脉 七十年,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个近乎古稀的耄耋之年,但对于共和国或与共和国相伴生的文化事业而言,则是年轻的,正在走向成熟。浏览微信,最近朋友圈里流传着《一条大河——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红色血脉》的短视频。这
本期关注·中国艺术研究院七十年 | 我与这方学术圣地 入读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牵线人大约是 1980 年夏季吧,我踏上北京开往宁波的火车。那时出差坐的是硬座,对面是一位风度翩翩的中年先生,一路上,我们相谈甚欢。他的戏曲艺术知识之广博,令我无比敬佩。他了解了我
本期关注·中国艺术研究院七十年 | “在职像退休,退休像在职” 1977年恢复高考,次年恢复招考研究生。当年报考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文研院”)研究生时有个规定:考生需提交两三篇能代表个人研究方向与水平的专业论文。我没有现成发表的学术论文,临时写又来不及
随笔札记 | 跨界小说:面对儿童与成人的共同喜爱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公示的第18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成年国民人均每天互联网接触时长为67.82分钟。可见,数字媒介已经成为我国公民的主要阅读形式。与此同时,美国等西方国家开始出现了严
随笔札记 | 再读《平凡的世界》,我的肋骨在痛 能够一口气读完的,定然是本好书,遑论上百万字的篇幅。路遥《平凡的世界》就是这样的大书、奇书、真书、好书。集中了一段时间第二遍读《平凡的世界》,读得满目锦绣、泪眼迷离,许久走不出路遥构建的世界,沉闷、彷
艺术生活·“阅读与美”三人谈 | 把“美的常识”告诉大众 美,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和不变的追求;美,是一切事物的最高境界;美,是鲜活的,又是不可捉摸的;美,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那么,美是什么?这就是《美的常识》要回答的。正是因为美在我们每个人身边,却又常常看
艺术生活·“阅读与美”三人谈 | 为什么要编这套《美育》教材 2021年初,全国第一套中小学《美育》教材出版,从此,美育有了自己专用的教材。这套教材一经出版,就受到了很多教育专家的褒奖,认为其涵盖了从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三年级的全学段,向广大中小学生传达了正确的审美
艺术生活·“阅读与美”三人谈 | 美育,从少年开始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十分重视美育。进入新时代,习总书记更是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明确提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这就要求我们扎根时代
著译者言 | 这本书刚好赶上陈寅恪逝世纪念日 《陈寅恪和他的世界》这本小书近日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称得上是几经波折方才问世,算起来是我第四本集中写陈寅恪先生的书。第一本《陈寅恪与中国文化》1999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是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
著译者言 | 书名从《彼岸国度》到《海的那头是中国》 天下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写《海的那头是中国》这本书恰如是。之所以以海外华人华侨的视角,集合着百年中国的革命、战争、爱情、命运和家国,来结下这枚果,其因在于身处全国第二大侨乡福建,接触过大量的
对谈 | 听俞荣根讲儒学政治智慧 俞荣根先生是我十分敬重的前辈。他是法学家,我则是思想史的从业者,之所以能够感到亲近,完全在于一个“儒”字。在我的印象中,中国的法学家大都是西化的,对于传统鲜有亲近者。但是俞老师则不然,他师从当代教育家
对谈 | 这是当年写作时的小小期许 《王道政治——儒学政治智慧与治国之术》这本小书原名《儒言治世——儒学治国之术》,是四川人民出版社组编“中华儒学文化系列”中的一册,1995年2月出版。当年电脑还不曾普及,昂贵得让我们这些中年教师用不起
书人志·由《大地五部曲》想到的 | 从散文诗开始的“越界飞翔” 湖南作家罗长江推出《大地五部曲》,共60万余字,由《大地苍黄》《大地气象》《大地涅槃》《大地芬芳》与《大地梦想》组成。作者根植大湘西,拥抱时代,思接太空,从乡土文明、旧城改造、民族战争、环境保护、人类
书人志·由《大地五部曲》想到的 | 让文学史思考《大地五部曲》的位置 55万字的“大地五部曲”,是长篇叙事散文诗型的史诗,也是史诗型的长篇叙事散文诗,在散文诗艺术形式上自铸新体,在思想追求上戛戛独造,以其开拓与独创,拓展了史诗的疆宇。身寄峰林而心炉炼丹罗长江生身于湘西大
书人志·由《大地五部曲》想到的 | 对文学缺乏格局感的修正 从罗长江2011年完成、2012年第一期《芙蓉》发表第一部《大地苍黄》至今,整整10年过去了。在《大地苍黄》之后,作者再接再厉完成了《大地气象》《大地涅槃》《大地芬芳》《大地梦想》,构成了散文诗五部曲
书人志·由《大地五部曲》想到的 | 当散文诗深入人的复杂性后 摆在眼前的这五卷本叙事散文诗集《大地五部曲》,无论是在规模的宏大、抒写的广度、思想开掘的深度以及文体的拓展创新诸方面,在散文诗领域都堪称一个奇迹。作者罗长江,以他对于散文诗的挚爱,对于散文诗“诗性”品
文化视点·古诗词里悟乡愁 | 乡愁曾走进汉代诗家的思绪 思乡之情与生命个体对归属感的需求密切相关,固然是人类共同具有的情感体验,但是,对于血脉中至今流淌着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的中华民族而言,乡恋、乡思、乡愁则尤为重要。对故乡的精神皈依与深情呼唤是构成不同时代
文化视点·古诗词里悟乡愁 | 乡恋与唐人的生命体验 唐诗以其重情韵、重境界荣登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顶峰,其乡恋主题的抒写有着丰富多元的情感内涵与重要的艺术及文化价值。与其他时代相比,无论是“受命别家乡,思归每断肠”的游宦,还是“戍烟终日起乡愁”的戍边,抑
文化视点·古诗词里悟乡愁 | 北宋士大夫有怎样的乡思 在北宋初期,词作中表达思乡之情的作品绝少,这与当时人们对词体功能的认识和思乡之情的特质有很大关系。词体从隋唐之际初起直至中唐文人创作渐兴的过程中,其题材范围本来是相当广泛的,诚如王重民先生所说:边客游
文化视点·古诗词里悟乡愁 | 从多元的乡愁书写看元明清 死亡、爱情、隐逸、思乡,可以说是中国文学里的四大主题。其中,因思念乡土、眷怀故园而触发的各种愁绪又被称为乡愁。在文学历史的长河中,书写乡愁的作品,数不胜数,并被反复吟诵讽咏,进一步形成了中华民族一种独
文化思考·神话与文明 | 历史编撰学是神话吗 所谓历史编撰学,其实就是如何写史的学问。世界文明史上产生于西亚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圣书字,中国黄河流域的汉字是公认的三大代表性的古典文字,对世界文明的产生发生了巨大的影响。不过,除
文化思考·神话与文明 | 历史与文学在此互动 古代近东文明对东西方文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这一观点实际上也在说明,充分了解和考察古代近东文明的重要性,通过科学而恰当的方式,进行研究和阐释,并最终做出有见地的判断,应该是对历史的最好尊重和正名。《
评论 | 看到了赵瑜写白居易的深层动因 赵瑜先生赠我《人间要好诗——白居易传》(作家出版社2021年版),嘱我“酒后指正”,我既惊又喜。沉潜几年之后,他又有大作面世,这是值得喝酒庆贺的,但我还是有些疑惑。熟悉赵瑜的读者都知道他是写报告文学起
推介·三议主流文化价值观 | 最吸引我的是导论中的这一观念 首次注意到范玉刚新著《全球文化影响下中国主流文化价值观的建构和传播》这部书醒目的标题时,即刻有了想阅读的愿望。因为这是一种贴切而富有哲学意味的概括,它把新时代以来随着中国文明崛起步伐的加快和对人类命运
推介·三议主流文化价值观 | 值得关注的文化事件 2021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作为一名世界公民而言,2021年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学者、被称之为“文化研究之父”的雷蒙德·威廉斯100周年诞辰;作为一个社会主义者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者
推介·三议主流文化价值观 | 它是中国崛起的重要议题 21世纪以来,随着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的全球凸显,文化战略日益被提升到国家发展和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近年来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步伐的加快,关于价值观、社会主流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几成社会和学界
读书笔记·岁末年初当读书 | 打开近代企业史的新视角 辞旧迎新,又是一年。每至此际,人们惯于做些盘点与展望。作为长期伏案读与思的“码字工”,少不了对一轮寒来暑往循环更替后留下的阅读记忆做点小结。笔者如此,想必与我从事近似工作的新老朋友亦可作如是观。202
读书笔记·岁末年初当读书 | 看晚清政治制度史研究的新走向 在历史研究中,因考察对象相对固定和客观,政治制度史研究经久不衰,尤其体现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这个领域。而涉及近代政治制度,则是另一番景象。近代史研究伊始就围绕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展开。制度因人事而设,因
读书笔记·岁末年初当读书 | 让区域学术史与中国考古学史结合 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先生曾经说道:“当今是走过的历程的沉淀。为更好地认识今天,必须清醒地回顾昨天,同时,只有正确地认识今天,才能稳健地走向明天。”研究中国考古学史的意义正在于,回顾中国考古学的过去,认清
读书笔记·岁末年初当读书 | 《章开沅口述自传》中的大时代 2021年5月28日,章开沅先生逝世,享年95岁。作为辛亥革命史研究的泰山北斗与华中师范大学的老校长,其经历可谓波澜壮阔,见证了百年沧桑。作为自传性质的《章开沅口述自传》(以下简称《自传》)一书,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