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读 | 短篇小说:骨头 1骨头折了得去医院,这句几乎废话的话,我爸想了两天才想明白。原因有二,其一,他儿子实在不愿意结婚,他要表明态度,逼儿子去相亲;其二,再不去医院,胳膊可能就真的不保了。在他做完手术之后的第二天,我便按照
首读 | 创作谈:找到那双眼睛 我与几位朋友有一个不固定的聚会,多是外地来了文友,大家借机一块儿吃顿饭,聊聊天。聊天内容五花八门,无关文学的话题往往更受欢迎。大家聊一聊时事,谈一谈想法,有时劲儿上来了,还能说得深刻一点。几轮下来,桌
首读 | 评论:智性写作与想象活力 王文鹏的小说带着某种智性的特征,阅读过程仿若读者与作者之间在展开某种博弈。《骨头》里的时空关系便能说明这一点。小说甫一开头似乎已经设计好了一个一般现在时态,但经由相亲的两人的对话内容,又带出来了一个1
中篇小说 | 织天 1大周延载二年正月初一,女皇武则天于神都洛阳自加尊号“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诏令大赦天下,改元证圣,是为证圣元年。自从女皇废唐建周后,天下承平日久,国泰民安,眼见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即将到来,志得意满的
短篇小说 | 李小丹的时光谜题 1方波告诉李小丹他要去照顾赵雪萍。为讲这件事,方波稀罕地起了大早,现磨了豆浆,还做了水焯白菜丝,唯恐清淡,炝了好些干红椒,虽添了醋,味道仍旧辛辣呛鼻;一盘小葱拌豆腐,颜色清白分明,十分夺目;李小丹自学
短篇小说 | 起风了 1方波告诉李小丹他要去照顾赵雪萍。为讲这件事,方波稀罕地起了大早,现磨了豆浆,还做了水焯白菜丝,唯恐清淡,炝了好些干红椒,虽添了醋,味道仍旧辛辣呛鼻;一盘小葱拌豆腐,颜色清白分明,十分夺目;李小丹自学
短篇小说 | 夏日时光 后来我和父母谈起过这件事。罕见病的名字是我从夏维维那里听说的,父亲不熟悉心内科,他特地为我查了文献。“从国际上的数据来看,这种病极其凶险,发病多无先兆,猝死率高。”他说,“除非发病时患者就在医院,否则
纸贵 | 那场纷纷扬扬的雪 一雪和雨不一样。事无定律,物有定式。雨行及时,该来时,雨一定会来。有时候,雨像急惶惶赶路的莽夫,携风裹电,模样张狂,令人胆战心惊。有时候,雨仿佛宫闱深闺里积攒愁肠离绪的幽怨妇人,珠帘高挂,流眸细丝,泪
纸贵 | 白杨,白杨 1许多年前,我站在白杨镇一个陈旧而陌生的临街小院里,慌乱、拘谨,抱着一本《妇产科学》。院子是卫生院的旧址,面临白杨镇中心大街,位于中心的中心,我来是要在这里跟着老师学《妇产科学》书本以外的东西,接生、
纸贵 | 一眼越千年 李贺,今洛阳市宜阳县(河南府福昌县昌谷乡)人,中唐时期浪漫主义诗人,是与“诗仙”“诗圣”齐名的“诗鬼”。他想象奇谲,辞藻瑰丽。在《梦天》一诗中,他在梦中飞升到了缥缈的天上,与月宫里的仙人一起鸟瞰人间,
纸贵 | 牛事 1我走到它面前,喊一声“低头”,它就乖乖地低下头,仿佛一个极其温顺的仆人。我双手扶住它的角尖,双脚踏上它的头顶。待我做好这一切,它就缓缓地抬起头。我顺着它的脖子爬上它的背,转个身坐好后,拽一下牵在它鼻
咏絮 | 月上巴岳(组诗) 张远伦,苗族,1976年生于重庆彭水。一级作家。重庆市作协副主席,重庆文学院专业作家。著有诗集《和长江聊天》《白壁》《逆风歌》等,散文集《野猫与拙石》。获得骏马奖、人民文学奖、诗刊陈子昂青年诗歌奖、徐
咏絮 | 年轮 (组诗) 走近春节大街,总在一年最冷的时候熙熙攘攘,热闹起来赶集的人与大包小包在此并列匆匆,是节前年味渐浓的色彩单位的那些事早已被几张纸装订成了总结家里,孩子老在跟前绕来绕去惦记着还缺双毛茸茸的虎头小靴对仗,这
咏絮 | 鸢尾花(外一首) 向往着理想的信念如果你是个传说我愿意为你灼灼其华而精彩你 自带光芒信鸽展翅的模样勾勒出芳草的娇艳我 眷慕你那份缤纷的热恋高冷点缀的形象靠近你有种威慑的清澈感知花草的方寸鸢尾花?你是大地的杰出为我? 陶
洛阳故事·牡丹文化节小辑 | 唯有牡丹真国色 赵克红,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铁路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发表于《人民文学》《人民日报》《中国作家》《诗刊》等报刊,入选百余种选本、选
洛阳故事·牡丹文化节小辑 | 谷雨花·牡丹雨 今年花会难得春气和暖,一路桐花相送,不觉又至古都洛阳城区,赴一场文学聚会。第二天一早预备趁着空儿,去赏牡丹,凭窗望天,小雨飘飘洒洒,润洗着天地万物。朋友圈里一片儿“谷雨”声。哦,不觉已是谷雨时节了。“
洛阳故事·牡丹文化节小辑 | 我与《牡丹》四十年 我与《牡丹》四十年古都洛阳,是河南文学西部的重镇,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两种文学期刊,一个是《洛神》,一个是《牡丹》。《洛神》创刊于1981年,主编李清联,顾问曹靖华、葛洛、李准、吉学沛,都是当时文
煮酒 | 河南散文二十家之鱼禾 关于散文,有些话已经说过很多遍,差不多已经成为俗套,似乎没有再说的必要了。但是遇到如此这般的话题,还是条件反射般地要发言。这几乎成了毛病——对写作之事每有言谈,总要忍不住为散文申辩,仿佛这样一来,自己